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R+云模型的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韧性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海凌 刘睿玲 张怀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为评估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韧性等级,提出一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云模型的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评估方法。从PSR角度构建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划分韧性评估等级标准,利用AHP-DEMATEL为指标赋权,并结... 为评估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韧性等级,提出一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云模型的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评估方法。从PSR角度构建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划分韧性评估等级标准,利用AHP-DEMATEL为指标赋权,并结合云模型构建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韧性评估模型。以该模型对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进行实证分析,分别确定其压力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的隶属度等级,最终得到综合等级C 2的结论,与九洲体育馆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韧性状态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评估 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建筑 PSR模型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灾结合”推进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姜连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8-845,共8页
针对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极度缺乏、无法推进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及我国现行避难场所抗震设防标准现状,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整合现行避难场所强制性标准、完善避难场所推荐性标准的建... 针对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极度缺乏、无法推进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及我国现行避难场所抗震设防标准现状,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整合现行避难场所强制性标准、完善避难场所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并分析、探讨影响避难建筑设防标准的因素,结合我国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及建筑规模,给出基于"平灾结合"原则推进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灾结合 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建筑 抗震设防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抗震设防类别探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 被引量:6
3
作者 姜连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09,共7页
区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认定面临的现有建筑的抗震安全性问题,根据不同版本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现有体育、会展、教育建筑等... 区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认定面临的现有建筑的抗震安全性问题,根据不同版本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现有体育、会展、教育建筑等设计、施工时依据的抗震设防类别、标准、规范进行分析研究,以为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认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防要求 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建筑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设计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杰亮 马肖彤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3-1649,共7页
城市商业建筑避难所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非常重要。室内应急避难所的空间布局和责任分区是一个涉及人口密集程度、建筑内环境、疏散方式和商业场所的适应性等因素的问题,我国针对该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尚不完善,这对商业建筑受灾时人... 城市商业建筑避难所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非常重要。室内应急避难所的空间布局和责任分区是一个涉及人口密集程度、建筑内环境、疏散方式和商业场所的适应性等因素的问题,我国针对该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尚不完善,这对商业建筑受灾时人员的安全有很大威胁。本文提出商业建筑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设计,从疏散效率角度出发,设计一个以P-中值模型为基础的避难所最佳分区模型,通过对模型分析和计算,得出商业建筑隔震层的最佳位置,在确定隔震层位置后,对应急避难所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最后通过分析避难所的可达性,判定该避难所设计是否合理。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应急避难所辐射面积广,服务人数较大,总体性能较好,可为商业建筑避难设计领域提供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建筑避难设计 应急避难室内设计 建筑空间设计 地震应急避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定情景下的地震避难场所需求估算研究——以天津市河东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萍 侯震霖 安立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4-1492,共9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现有的地震避难场所需求人数估计方法却难以满足当前精细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需要。为此,以天津市河东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精细基础数据的地震避难需求分析方法。首先,...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现有的地震避难场所需求人数估计方法却难以满足当前精细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需要。为此,以天津市河东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精细基础数据的地震避难需求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精细建筑物数据,进行人口空间化;然后,基于单体建筑物数据,提出三种不同地震强度设定情景下临时和长期避难人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在研究区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场景下避难场所需求能力的估计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地震作用时,研究区内现有的临时避难场所和长期避难场所均无法满足应急避难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避难场所 精细数据 设定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被引量:99
6
作者 杨文斌 韩世文 +1 位作者 张敬军 宋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预先经科学划定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由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就有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紧迫性、国内外现状、设计规划、技术要求和启动管理作一系统阐述,并以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试点作为范例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防灾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熊焰 梁芳 +1 位作者 乔永军 薄涛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921-931,共11页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减灾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构建——以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佳瑜 白林波 杨文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50-1658,共9页
在快速城市化下,城镇人口密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成为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当前社区空间结构,立足于社区地震应急避难需求,应用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选择银川市... 在快速城市化下,城镇人口密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成为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当前社区空间结构,立足于社区地震应急避难需求,应用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模型。选择银川市育林巷社区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避难路径长度为700 m时,避难场所服务区域可覆盖所有避难需求点;通过配置模型优化,目前的避难场所可满足社区90%居民的有效避难需求,但仍存在避难需求缺口;社区的总体避难空间有待改、扩建,按照居民区布局增加有效避难空间。该研究可为城市社区防震减灾规划的避难设施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配置模型 GIS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钱洪伟 尹香菊 金英淑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对弱势群体管理关注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管理技术体系,包括疏散撤离管理技术、特殊环境救援指挥决策管理技术...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对弱势群体管理关注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管理技术体系,包括疏散撤离管理技术、特殊环境救援指挥决策管理技术、住宿管理服务技术、饮食管理技术、特殊环境心理健康矫正技术、医疗环境卫生救助技术、应急文化管理技术及就业管理技术、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等。并将构建的弱势群体多元救助管理技术体系设计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弱势群体管理实际进行调查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救助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安置存在的几大问题,整体来看,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安置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对构建的救助技术体系持积极肯定评价,表明救助技术体系设置合理有效,获得了救助人群认同;有相当部分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避难场所 灾时运营 弱势群体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自芮 马翀之 +1 位作者 李国斌 余思汗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47,共11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法 学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减灾能力 宁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苏建锋 张庆斌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4-420,共7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适宜性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下两阶段多目标应急避难救援策略研究
12
作者 耿劭卿 石学刚 周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9,共12页
为了系统化应急避难救援活动,并不断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救援功能和提高灾后物资供应效率,以地震灾害为现实背景,综合灾前准备和灾后响应两阶段,通过多准则决策方法评价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质量。构建以最小化总救援成本期望值、总受灾群众疏... 为了系统化应急避难救援活动,并不断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救援功能和提高灾后物资供应效率,以地震灾害为现实背景,综合灾前准备和灾后响应两阶段,通过多准则决策方法评价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质量。构建以最小化总救援成本期望值、总受灾群众疏散距离和总物资运输距离以及最大化应急避难服务质量、总物资需求满足率为目标的两阶段决策模型。以2013年雅安地震为背景,验证两阶段决策模型的有效性,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和属地众储点预选址以及应急物资预储工作,确定灾后不同类型紧急避难场所位置并对需求点动态分配应急物资。研究结果表明,灾前配置的应急避难资源为震后展开避难救援活动奠定基础,加快灾后响应速度和提高工作质量,体现对避难人员救援的重视并起到受灾群众生命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多目标优化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 物资分配 救援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地震应急疏散路径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魏本勇 董翔 +2 位作者 谭庆全 齐文华 郭欣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市东西城为例,对给定情景下的灾民应急疏散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考虑避难容量限制的情形下,无论是地震初期,还是地震中后期,研究区域内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都不足以满足区域居民的避难需求。基于实际道路疏散成本和避难容量限制的灾区应急疏散路径评估模型,不仅能够给出各疏散需求点最佳的疏散目的地和具体路径,还能给出避难容量限制下各需求点疏散到不同目的地的人数,以及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居民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场所 应急疏散 路径分析 地震灾害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亚男 杨文伟 王炳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4,共8页
银川市位于"银川-河套"地震带,是八度抗震设防区。针对银川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以银川市西夏区为例,从大学城特殊的城市功能区划出发,基于就近性、可达性、容纳性和平灾结合等原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 银川市位于"银川-河套"地震带,是八度抗震设防区。针对银川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以银川市西夏区为例,从大学城特殊的城市功能区划出发,基于就近性、可达性、容纳性和平灾结合等原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并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开展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应急避难场所+X"(X表示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公共用地等)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提升了避难场所设置的合理性,使得疏散路径、防灾疏散覆盖面积更具科学性。本研究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优化布局 GIS空间分析 公共设施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 银川市西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亚男 马冬梅 杨盟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发生时为灾民提供避难和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灾后重建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基础。文章从韧性城镇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分析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发生时为灾民提供避难和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灾后重建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基础。文章从韧性城镇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分析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容纳性和“平灾结合”性,揭示了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避难场所、利用公共开敞空间、提高灾民避难速度及打造“平灾结合”模式的四个优化策略,以期对小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韧性城市 空间句法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百度地图API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地图化动态显示的实现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7期114-118,共5页
使用ASP和jQuery等语言设计完成后台数据库几百条数据快速推送前台页面的编程,且鼠标掠过前端显示页面内任意坐标点图片时会显示该避难场信息和图片。本文着重阐述其具体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 百度地图API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ASPJSON JQU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江波 戴慎志 苟爱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109,共6页
汶川地震之后,各地开始规划建设避难场所,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效果看,仍存在很多问题。避难场所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由重视场地选址到重视内涵建设。研究构建了一套对城市现状避... 汶川地震之后,各地开始规划建设避难场所,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效果看,仍存在很多问题。避难场所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由重视场地选址到重视内涵建设。研究构建了一套对城市现状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以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配套设施和应急管理5个方面为主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析了当前避难场所的种种不足,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避难场所应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场所 应急服务能力 评价方法 规划应对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8
作者 钱洪伟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60-165,共6页
近年来,以地震灾难为主的巨灾频发,应对地震等巨灾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模激增,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实现其避难功能的同时,也出现了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城市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研究成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热点。该文从城市... 近年来,以地震灾难为主的巨灾频发,应对地震等巨灾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模激增,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实现其避难功能的同时,也出现了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城市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研究成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热点。该文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国内外现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应急管理机制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机制的探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相关问题的资助等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提炼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应急避难场所 运营管理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GA-PP模型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朝峰 杜金泽 +1 位作者 张嘉鑫 王志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4,共5页
为定量评价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适宜性,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3个方面构建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服务有效性指标进行距离非线性衰减变换处理,并采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投影寻踪(PP)模型,分析不同地震影响... 为定量评价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适宜性,从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3个方面构建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服务有效性指标进行距离非线性衰减变换处理,并采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投影寻踪(PP)模型,分析不同地震影响下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地震烈度下,避难场所的适宜性投影值降低,划分到不同适宜性等级的避难场所数量变化不大;1、19#避难场所为极适宜场所,26、33、34#避难场所为不适宜场所;对于该城市的避难场所,场地地形坡度、步行可达性、可容纳人数、淹没深度对其适宜性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适宜性评估 可达性 地震烈度 投影寻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扬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6-241,共6页
地震是具有毁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震后严重受损的地区,设计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将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理论与城乡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相结合,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 地震是具有毁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震后严重受损的地区,设计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将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理论与城乡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相结合,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将应急避难场所视为一个粒子,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创建目标函数,从而实现对城乡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规划设计;其次设计应急场所的内容与位置模型,集合城乡需求点布局的影响因素,修建不同的应急场所设施点,并以覆盖全部需求点为目标,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微粒群算法具有较好的规划效率,可保证规划后的城乡住区在受到地震侵害后,受灾人群有即时的可避难场所,为人们的震后生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城乡住区 应急避难场所 微粒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