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以我国刑法规定的持有型犯罪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7-135,共9页
刑法上,被告人在特定个罪中针对特定事项承担客观证明责任,宏观上体现了国家针对特定法益趋于严厉的刑事政策选择和保护,微观上通过明确特定个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得以实施,这在持有型犯罪的刑事立法中表现尤为明显。从证明角度来看,... 刑法上,被告人在特定个罪中针对特定事项承担客观证明责任,宏观上体现了国家针对特定法益趋于严厉的刑事政策选择和保护,微观上通过明确特定个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得以实施,这在持有型犯罪的刑事立法中表现尤为明显。从证明角度来看,要真正体现持有犯需要的周延特定法益保护、严密刑事法网和严格刑事责任的刑事政策功能定位,只能由被告人证明持有特定物品行为并不会对特定法益造成可能的侵害结果,这是被告人在该类犯罪中要承担客观证明责任的刑法根据。被告人的客观证明责任是一种提示国家刑事政策风向的技术性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有型犯罪 客观证明责任 刑事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明责任的理论嬗变与当代省思
2
作者 胡学军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1,共12页
证明责任这一传统法学术语最早源自古罗马法,在学术史上,证明责任作为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律适用问题的法律方法,在解释论层面上迭代发展,并最终取得了相对于一般法律方法的独特性,此谓证明责任的现代化。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学说不断修... 证明责任这一传统法学术语最早源自古罗马法,在学术史上,证明责任作为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律适用问题的法律方法,在解释论层面上迭代发展,并最终取得了相对于一般法律方法的独特性,此谓证明责任的现代化。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学说不断修正,使其臻于合乎逻辑与体系的理性化过程。中国证明责任经历了从作为裁判规范的引入到作为基本裁判方法的发展,以及从聚焦于证明责任的统一分配规则到开始关注具体举证责任的情境性负担的历程。任何制度均是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产物,中国证明责任的研究已然来到一个新的路口,正宜抛弃长久以来以西方经典所阐述的理论与规则为圭臬的“继受法学”范式,迈入真正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经验与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责任 现代证明责任 客观证明责任 形式理性化 司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以阶层犯罪论为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蓉 宋家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9-137,共9页
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问题应区分客观证明责任与主观证明责任两个维度,并将其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下进行讨论,实现实体与程序的有效衔接。在阶层犯罪论体系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学说的前提之下,通过对阶层式犯罪论的证明责任分配作用、构成要... 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问题应区分客观证明责任与主观证明责任两个维度,并将其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下进行讨论,实现实体与程序的有效衔接。在阶层犯罪论体系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学说的前提之下,通过对阶层式犯罪论的证明责任分配作用、构成要件违法性推定机能以及正当防卫特殊实体属性等理论层面的详尽分析,提出构建中国正当防卫证明责任的具体模式:正当防卫的客观证明责任由被告方承担,即被告方承担正当防卫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不利风险。但是此客观证明责任分配格局并不意味着加重被告方的主观证明责任,在举证责任上,被告方原则上只承担正当防卫事由的初步举证负担,达到形成争点程度即可,其后的主观证明责任转移至控诉方,其需承担证明不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责任,并且基于职权主义调查原则,法院也有义务对正当防卫的部分事实进行澄清,从而保障正当防卫的证明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客观证明责任 举证责任 违法阻却事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明责任概念的比较法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永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大陆法系以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辅之以被告人的证明必要,而以客观证明责任为主;英美法系以说服责任和提出证据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而以提出证据责任概念为主。两大法系证明责任概念之间存在深层的差异,而不是... 大陆法系以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辅之以被告人的证明必要,而以客观证明责任为主;英美法系以说服责任和提出证据责任构建证明责任概念而以提出证据责任概念为主。两大法系证明责任概念之间存在深层的差异,而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陪审团制度和法官审制度以及犯罪构成方面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责任 比较法 大陆法系 主观证明责任 客观证明责任 被告人 英美法系 说服责任 提出证据责任 陪审团制度 职权主义 法官审制度 犯罪构成 职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理性重构——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的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韩艳 《法治研究》 2013年第9期119-124,共6页
证明责任的分配,实质上就是法律对客观证明责任的预先配置。综合考量实体与程序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诚实信用、权利保护等宏观价值观以及中国实践的土壤,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适用主体审判之法官的习惯操作流程之切合度,及法律职业群体的... 证明责任的分配,实质上就是法律对客观证明责任的预先配置。综合考量实体与程序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诚实信用、权利保护等宏观价值观以及中国实践的土壤,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适用主体审判之法官的习惯操作流程之切合度,及法律职业群体的司法水平,德国学者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应是目前我国确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标准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考虑法官裁判的身份行为以及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适用时应禁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责任分配 客观证明责任 预先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倪培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0-66,共7页
关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路径,我国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论,即证明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二者均未能对司法实务之乱象进行有效的疏导,根本原因是都没有厘清客观证明责任与主观证明责任的内在关联以及各自的功能界限。基于现行法上的... 关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路径,我国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论,即证明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二者均未能对司法实务之乱象进行有效的疏导,根本原因是都没有厘清客观证明责任与主观证明责任的内在关联以及各自的功能界限。基于现行法上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我国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路径应该是:先由侵权人对因果关系的不存在进行证明(本证);若法官对此形成确信,再由被侵权人对因果关系的存在进行证明(反证)。采用此路径产生的其他证明难题,可以通过对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施加解明义务、运用经验规则、适度降低证明标准并依赖法官在证明评价中的能动作用等,予以有序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侵权行为 因果关系要件 客观证明责任 主观证明责任 证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疑推定”论——以我国民商法典型语境为中心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昌明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3期122-128,F0003,共8页
基于典型语境作"非预设性"实证考察,应是我国"推定"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分析可见,现行法语境下,"推定"必属"推论",依形式结构可分为"分明推定"与"悬疑推定"。当前关于"... 基于典型语境作"非预设性"实证考察,应是我国"推定"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分析可见,现行法语境下,"推定"必属"推论",依形式结构可分为"分明推定"与"悬疑推定"。当前关于"悬疑推定"的主流解释,使法律理性陷入了严重困境。随着其表层、中层、深层结构的逐层揭示,"悬疑推定"在法律思维、实体、程序三方面的意涵终得显露。过错推定、无罪推定等所谓"直接推定",实属"悬疑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疑推定 法律适用规范价值推论客观证明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