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认识主客体的历史分化与沟通——兼论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构架
1
作者 杨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53-60,共8页
本文通过对认识主客体历史分化与沟通的系统发生学分析,阐述了建构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构架。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分化不仅是人类认识得以发生的逻辑和客观前提,而且决定着认识基本结构多层面地历时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认识主体和... 本文通过对认识主客体历史分化与沟通的系统发生学分析,阐述了建构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构架。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分化不仅是人类认识得以发生的逻辑和客观前提,而且决定着认识基本结构多层面地历时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历史建构与扩展;因此,认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沟通即人类现实的认识活动必然具有层次性、历史性和中介性的功能特征。同时还提出了认识基本结构“镶嵌模型”的新构想,从而为探索人类认识之“迷宫”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结构 认识主体 客体 人类认识 概念认识 分化 相互作用 现代认识论 客体历史 基本构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一兵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8,共10页
从189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以下简称为《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一直到1906年以前。在这个时期中,列宁的哲学思想并不表现为理论学术上的研究和进展,而是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在现实革命实... 从189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以下简称为《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一直到1906年以前。在这个时期中,列宁的哲学思想并不表现为理论学术上的研究和进展,而是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在现实革命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这主要是针对不同时期俄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分别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前提和革命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而青年列宁主要哲学观念的变化,此时还主要依存于他的老师普列汉诺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列宁 哲学 辩证法 普列汉诺夫 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耕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3期4-13,共10页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体现在历史科学领域的一般世界观内容,一部分是同历史科学联系着的科学内容。这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和历史科学的统一,属于历史哲学范畴。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或直接划入马...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体现在历史科学领域的一般世界观内容,一部分是同历史科学联系着的科学内容。这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和历史科学的统一,属于历史哲学范畴。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或直接划入马克思哲学是不妥的;简单地等同或划入具体的历史科学也是错误的。它是社会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和关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的统一;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就能真正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真正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真正使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历史科学区别开来;真正适应人类的认识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哲学 历史科学 历史客体关系 历史 历史认识论 历史事实 历史方法论 历史发展 社会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与历史主、客体
4
作者 刘世文 《人文杂志》 1988年第2期25-28,9,共5页
近年来,价值问题引起了国内哲学界越来越大的兴趣和关注,对于价值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而且涉及到历史观。但目前的价值论研究涉及认识论的较多,涉及到唯物史观的则不多见。本文试就价值与历史主、客体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历史 价值问题 历史客体 唯物史观 历史主体 哲学认识论 价值论 兴趣 哲学界 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历史客体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文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4-58,共5页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 群) 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 群) 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历史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主客体与唯物史观
6
作者 刘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9-34,共6页
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厚影响,主要从历史客体出发再现社会有机体,很少甚至没有从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人手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在唯物史观原理的表述和研究领域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既妨碍了完整准... 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厚影响,主要从历史客体出发再现社会有机体,很少甚至没有从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人手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在唯物史观原理的表述和研究领域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既妨碍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也使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和概括时代精神。重视历史主客体,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客体统一 历史主体 历史客体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内在机制 研究历史 历史活动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7
作者 杨佩芩 吴希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2,20,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 交互作用 历史主体性 历史客体 客体 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 受动性 客体
全文增补中
历史认识的一般模式及主要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翁飞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6期81-85,共5页
古往今来,“历史是什么”这一命题,常常困惑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当然,从广义上,我们可以把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叫作历史,但是这样的界说未免过于宽泛,它不能回答研究历史的意义何在,也不能帮助人们在认识这样一个客观过... 古往今来,“历史是什么”这一命题,常常困惑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当然,从广义上,我们可以把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叫作历史,但是这样的界说未免过于宽泛,它不能回答研究历史的意义何在,也不能帮助人们在认识这样一个客观过程中发现什么或解决什么。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大师和睿智之士,依据各自的理解力,给“历史”冠之以形形色色的定义。在他们的笔下,历史或是“人类过去的知识”(马鲁),或是“经过修正和纯化的传说,是扩大了的和经过分析的记忆”(罗森斯托克一赫塞),它可能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也可能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客体 一般模式 主要特征 认识过程 客体 发展过程 客观世界 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进程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认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爽 《学习与探索》 1988年第6期120-126,共7页
文章试图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认识过程纳入一个大的系统中,通过对历史认识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子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描述,通过对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分析来阐释人类对自身历史过程认识的特点及其意义。在对历史认识系统的探讨中,文... 文章试图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认识过程纳入一个大的系统中,通过对历史认识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子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描述,通过对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分析来阐释人类对自身历史过程认识的特点及其意义。在对历史认识系统的探讨中,文章试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目前所谓史学危机的根源及出路等一系列问题作以解释和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主体 认识系统 历史研究 认知定势 历史过程 中介系统 知识结构 历史认识客体 客体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评价的要素、特征与方法
10
作者 施益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0年第5期69-74,共6页
马克思的历史评价是一个由历史评价主体、历史评价客体、历史评价中介三大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历史评价之理想模型的几个主要特征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而价... 马克思的历史评价是一个由历史评价主体、历史评价客体、历史评价中介三大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历史评价之理想模型的几个主要特征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而价值分析法、理解方法则是马克思历史评价活动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评价 方法 历史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研究主客体理论的重要意义
11
作者 张江明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共2页
1991年4月、5月,广东省哲学学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广州地区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就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客体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等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这两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 1991年4月、5月,广东省哲学学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广州地区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就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客体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等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这两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这一组笔谈予以发表,以期引起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推动主客体问題的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客体 学术讨论会 哲学基本问题 历史客体 重要意义 主体性原则 新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历史学家的移情观及其问题
12
作者 孙晶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1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历史学家 西方历史 移情观 历史主义 历史事实 历史研究 实证主义史学 历史认识客体 西方历史哲学 历史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识中的主体性原则——兼论真、善、美的具体历史统一 被引量:3
13
作者 欧阳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9年第9期20-25,共6页
人们作为观念地反映、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和自身的主人而从事社会认识活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和认知定势出发,主动积极地从真实性、功用性和完美性等方面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且能动地在... 人们作为观念地反映、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和自身的主人而从事社会认识活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和认知定势出发,主动积极地从真实性、功用性和完美性等方面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且能动地在观念中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为人们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实践地创造世界历史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这就是社会认识中的主体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原则 社会认识 社会历史发展 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 历史统一 内在要求 历史客体 认知定势 价值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意蕴──评《历史哲学论纲》
14
作者 夏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3期108-110,共3页
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意蕴──评《历史哲学论纲》夏雨细读万斌教授的新作《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以下简称《论纲》,颇受启发。《论纲》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以时... 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意蕴──评《历史哲学论纲》夏雨细读万斌教授的新作《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以下简称《论纲》,颇受启发。《论纲》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以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最新实践为宏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本质意蕴 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表象 历史主体 历史演进 社会历史 历史客体 调节机制 历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
15
作者 王伟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1-35,共5页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必须从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出发来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无法科学地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的。坚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从这几个层次上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能动性 客体制约性 唯物主义 客观规律 客体关系 客观条件 物质一元论 主体性 哲学基本问题 历史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6
作者 张正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6-29,共4页
关键词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决定论 社会主体 历史主体 历史客体 主观目的 历史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 主体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三种倾向
17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3-33,共1页
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三种倾向张国珍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掀起了一股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出现了三种错误倾向。第一,否认历史观基本问题,不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三种倾向张国珍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掀起了一股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出现了三种错误倾向。第一,否认历史观基本问题,不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客体关系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基本问题 主体性原则 历史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 客体性原则 社会科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彦丽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7期11-14,共4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孜孜以求的课题。马克思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思想的精髓,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彰显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向度。科学发展观,作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孜孜以求的课题。马克思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思想的精髓,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彰显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向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不仅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由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客体向度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性及在社会认识系统中的中介功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欧阳康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18-25,共8页
认识社会,就其直接成果而育,是要以观念形式再现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实现对于社会历史客体的观念掌握。观念地掌握客体,意味着要在不实际地改变客体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采集、获取、加工处理来自客体的信息,... 认识社会,就其直接成果而育,是要以观念形式再现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实现对于社会历史客体的观念掌握。观念地掌握客体,意味着要在不实际地改变客体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采集、获取、加工处理来自客体的信息,使外部的现实存在的客体(实体、关系、观念等均如此)内容通过一种形式变换而以语言符号系统的方式进入人的头脑,成为思想、观念的内容。这便是社会存在向社会意识的转换。通过这种转换,携带着客体信息的“信号”转化为对主体来说有意义的“符号”,来自客体的各种零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系统 历史客体 认识系统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符号学 社会历史过程 恩斯特·卡西尔 存在状态 分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
20
作者 刘森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关键词 主体性 马克思哲学 历史主体 社会客体 成熟马克思 克尔凯郭尔 历史客体 社会历史 合理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