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鱼文化”
被引量:2
- 1
-
-
-
出处
《海洋与渔业》
2015年第7期66-66,共1页
-
文摘
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古诗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俗
客从远方来
心理愿望
双鲤鱼
鱼符
绢帛
尺素
民俗文化内涵
鱼跃龙门
海洋渔业
-
分类号
S965.116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刍议
- 2
-
-
作者
曾子鲁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21-26,共6页
-
文摘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诗歌的一大特征。从古至今,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近两年来,有的同志认为:黄氏的“夺胎换骨”说乃是在有宋承唐的历史前提下,为了充分利用前人丰厚的文学遗产而采取的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以诗歌创作的实际效果来看。
-
关键词
换骨
江西诗派
诗歌创作
诗歌理论
历史前提
从古至今
黄氏
客从远方来
葛立方
惠洪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英爱情抒情诗歌之比较
- 3
-
-
作者
万兆凤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44-50,65,共8页
-
文摘
中国最早的爱情抒情诗歌见于公元前千年左右产生的《诗经》中。《诗经》的第一篇是千秋万代人熟悉的《关雎》,其中生动地描述了热恋、思念的情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中这类的爱情抒情诗很多,如《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隰桑》“中心藏之。
-
关键词
《关雎》
隰桑
子衿
子宁
《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
悼亡诗
李商隐
《无题》
陌上赠美人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