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神话学解读——以中希主调神象“异位”比较为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玮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9-53,共5页
对中西文化"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论断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满意的论证。以中国、希腊神话的主调神象差异为视点、架构起"神象与自我意识"的关联规律,即神象"三像"的变... 对中西文化"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论断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满意的论证。以中国、希腊神话的主调神象差异为视点、架构起"神象与自我意识"的关联规律,即神象"三像"的变更是人类自我意识"三我"演进的自画像,并以此为理论尺度,可使"主客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中西文化品质在中希两族主调神象的"异位"中得到满意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主调神象 自我意识 合一 二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主客二分”——基于主客体关系 被引量:24
2
作者 胡敏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5,共9页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把传统西方哲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概括为“主客二分”,并加以超越,甚至否定、批判和消解。这一学术动向也影响到我国,有学者在否定和批判“主客二分”的同时,隐喻式地否定、批判主客体及其关系,把主客...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把传统西方哲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概括为“主客二分”,并加以超越,甚至否定、批判和消解。这一学术动向也影响到我国,有学者在否定和批判“主客二分”的同时,隐喻式地否定、批判主客体及其关系,把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等同于“主客二分”,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也一样有片面、静止、僵化和二元对立的特征。其实,主客体关系是多面相的,从而能被建构多维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自然为人立法、人与自然互为立法、人为自然立法、更高形态的人与自然互为立法就展现了主客体力量对比变化的人类历程。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成果都是对人和世界关系的追寻,所以,人和世界、主体与客体是人类历史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体关系 关系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点临近”场景中的人机交往范式变革——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
3
作者 汪怀君 黄菲菲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以大语言模型Chat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朝着“类人智能”的目标演进,奇点临近的预言不再遥不可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呈现出愈发显著的主体性趋势。传统主客二分的人机交往范式不再适用于人工智能主体性的发展需要,不可避免地存在... 以大语言模型Chat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朝着“类人智能”的目标演进,奇点临近的预言不再遥不可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呈现出愈发显著的主体性趋势。传统主客二分的人机交往范式不再适用于人工智能主体性的发展需要,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机主奴对峙与智能崇拜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人机交往应朝向主体间性的范式变革。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无法产生自我意识、缺乏自主创造性、无法自觉生成社会关系,但人机融合使之逐渐具备“类主体”地位,主体间性范式变革已具备前提条件。在实践层面,实现人机交往主体间性范式变革,必须尊重人工智能道德地位;通过广泛协商决定将何种道德价值嵌入人工智能;协同制定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伦理框架以确保人工智能对齐人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主体间性 人机交往 奇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洛-庞蒂论马克思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现象学批判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晓云 黄凌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71,共6页
批判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是梅洛-庞蒂现象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共同理论指向。基于现象学的视角,梅洛-庞蒂诠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两个核心主题——"对象性活动"和历史辩证法,从中指出马克思的哲学与现象学结合的理论... 批判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是梅洛-庞蒂现象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共同理论指向。基于现象学的视角,梅洛-庞蒂诠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两个核心主题——"对象性活动"和历史辩证法,从中指出马克思的哲学与现象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以及超越现象学的理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对象性活动 历史辩证法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网络治理模式的演进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廖和平 邢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9,共7页
网络治理模式由网络管控发展到网络共治,体现了由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的逻辑演进过程。网络管控模式的理论根据在于对主客体进行二元预设,并将二者对立错置,技术与权力被异化为主体,个体受到技术异化和权力异化的宰制而沦为客体,并受... 网络治理模式由网络管控发展到网络共治,体现了由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的逻辑演进过程。网络管控模式的理论根据在于对主客体进行二元预设,并将二者对立错置,技术与权力被异化为主体,个体受到技术异化和权力异化的宰制而沦为客体,并受到来自技术与权力的双重管控。要实现对网络管控模式从主体到模式的全面变革,需要从底层逻辑上重置主客体、重申社会性和重建认同来共同完成对技术异化、权力异化及人和社会异化的纠偏。网络共治模式得以构建依赖开放的权力系统,并将从根本上否定并扭转基于主客体分化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而摒除技术理性的统治缺陷,催生出基于主体间性而形成的权力共治主体。多元权力主体通过交往行动、平等参与和对话协商,最终达成基于合作的尊重理解与交往共识,以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实现对技术理性的扬弃,落实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合作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主体间性 网络管控 网络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与二分——中国古代审美主客体关系论及其当下意义
6
作者 祁志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1,共7页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的相反相成,既有互动交融,又有主客之别。审美认识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对象本身的审美价值,哪些是审美主体的能动自造,既看到"好恶因人"、"憎爱异情"的主观"殊好",又肯定"妍媸有定"、"雅郑有素"的客观"正赏",从而克服主观好恶,达到对客体固有的普遍同然的审美价值的公正评判。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反思当下盛行的取消主客二元思维的方法论缺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 二分 好恶因人 妍媸有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兼谈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尧 赵东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也是一个价值范畴。本文在比较分析西方主客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础上 ,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起点 ,并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 ,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性的深层实质 ,进而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也是一个价值范畴。本文在比较分析西方主客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础上 ,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起点 ,并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 ,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性的深层实质 ,进而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辨证统一的否定之否定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二分 天人合一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二分与实践存在论美学 被引量:4
8
作者 汤拥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念,将蒋孔阳先生所开辟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向前拓进。本文的目的,是要就朱立元先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问题...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念,将蒋孔阳先生所开辟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向前拓进。本文的目的,是要就朱立元先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文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必须在基本概念中停留得更久一些,以真正构筑起能够代表自身理论特质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实践存在论美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对主客二分:从现象学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
9
作者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3-58,共6页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现象学美学对主客范畴的理解,就“实践存在论美学”应该如何看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寻找到真正的理论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二分 实践存在论美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根、笛卡尔哲学在主客体关系上的背反性及其价值共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建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51-54,共4页
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培根哲学与笛卡尔哲学中对主体、客体问题的阐释并赋予价值研讨。笔者认为在“认识论转向”过程中 ,培根与笛卡尔不仅在认识论上遵循着相反的原则 ,而且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背反性 ,并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关系... 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培根哲学与笛卡尔哲学中对主体、客体问题的阐释并赋予价值研讨。笔者认为在“认识论转向”过程中 ,培根与笛卡尔不仅在认识论上遵循着相反的原则 ,而且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背反性 ,并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 ;在人类价值观上 ,他们并未跳离近代所赋予的潮流“共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 合一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内在反思到系统与环境的变奏——规范性来源的“主-客”维度理解及其超越
11
作者 吕春颖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7,共8页
现代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的主流均以个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将内在理性视为规范性的来源是理解现代社会秩序的基本进路。但内在论却面临着个体的理性认识无法与现实社会规范相协调的窘境。从认识角度讲,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在于以主客... 现代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的主流均以个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将内在理性视为规范性的来源是理解现代社会秩序的基本进路。但内在论却面临着个体的理性认识无法与现实社会规范相协调的窘境。从认识角度讲,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在于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去认识现代社会。唯有超越这种认识方式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规范性的来源。在转变对现代社会认识方式的基础上,卢曼以功能-结构的系统论开出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规范性的来源 二分 卢曼 系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黎歌 王福益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相通,它是有机整体论思维、直觉辩证思维和中和循环思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差别对立,它是机械还原论思维、线性分析思维和主体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各具优点与不足。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融合"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在双向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思维方式 生态文明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泽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57-62,共6页
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 ,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其局限性的把握 ,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 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 ,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其局限性的把握 ,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观的转变方面 ,提供了深刻的、发人深思的道德哲学范例 ;而且启示我们 ,即使在西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展开了对其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批判之后 ,论证一种“穷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伦理观还是必要和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张世英 万物一体 转识成智 冯契 “民胞物与” “主客二分” 现代工业社会 “智慧说” 天人合一论 后现代主义 伦理思想 历史地位 理论系统 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 伦理观 世界观 局限性 否定性 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世英的哲学—伦理观
14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11,共6页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哲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基于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强调要把道德意...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哲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基于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强调要把道德意识建立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倡导哲学家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提出要以希望哲学来代替猫头鹰哲学,是一种综合了中西哲学史的积极成果,并对时代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世英 哲学 伦理学 “主客二分” “万物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生态维度解读及其存在问题述评 被引量:6
15
作者 包庆德 杨铮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整体趋势。众多学者在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路径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与争鸣,集中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国学传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境界问题、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矛盾问题、反生态化解读天人合一问题。在学者们针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生态方法论原则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初步表现为非认识性、同感性、可持续性、伦理规范性、双向适应性几种特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理念 二分 生存体验 生态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18
16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9,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审美观 二分 唯物实践观 异化的扬弃 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天贵真:庄子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美学精神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德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48-51,共4页
关键词 庄子 境界论 天人合 二分 “天” 审美观照 “真” 最高境界 贵真 人生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海嵩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1-56,共6页
方法论的研究与建构是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现有的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促进了"方法论的自觉",并对环境法学的"知识增量"作出了贡献,但从总体上看,其是一种"观念导向"的研究进路,缺乏理论与现实的... 方法论的研究与建构是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现有的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促进了"方法论的自觉",并对环境法学的"知识增量"作出了贡献,但从总体上看,其是一种"观念导向"的研究进路,缺乏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在研究前提上也有深入反思的必要。环境法学方法论应面向实践,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进路,以解决具体的环境法问题为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环境法学 研究进路 二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批判”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茂堂 魏素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14,共5页
关键词 实体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理性主义 现代哲学 三大批判 传统哲学 海德格尔 科学主义方法 二分 哲学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慎深思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劲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6-157,共2页
关于何谓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这一议题,笔者原本释义为:生态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的不足,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法学方法.此议题之关键首先在于分析生态化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之不足,对此蔡守秋教授曾在其巨作<... 关于何谓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这一议题,笔者原本释义为:生态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的不足,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法学方法.此议题之关键首先在于分析生态化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之不足,对此蔡守秋教授曾在其巨作<调整论>中论及主客二分的传统研究范式的不足并给予批判,然依笔者之见则以为主客二分的研究方法,其能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存在发展,并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有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论 生态化 审慎 解释方法 二分 研究范式 研究方法 社会实践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