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审讯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云山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1-13,共3页
审讯策略的概念及其内容,历来众说纷云。为了开展预审学术研究,本文就此问题谈点浅见。策略,即计策谋略。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的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审讯策略,是指为了完成预审任务,在讯问被告人的过程中,依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针对各种... 审讯策略的概念及其内容,历来众说纷云。为了开展预审学术研究,本文就此问题谈点浅见。策略,即计策谋略。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的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审讯策略,是指为了完成预审任务,在讯问被告人的过程中,依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案件的不同特点和被告人的不同情况,以促使被告人对所犯罪行作出彻底的真实的陈述为目的而灵活运用的策略方法。从审讯策略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讯策略具有四个特点,即特定性、原则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审讯策略是方法,而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审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讯策略 被告人 审讯方法 预审 灵活运用 不同类型 不同特点 证据 特定性 政策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迂回渐进审讯策略一例
2
作者 刘文举 关葆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4-17,共4页
被告张延,男,一九五五年生,捕前系工人。他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四日早四时许,在长春市胶合板厂北胡同拦路抢劫一妇女的手表,被治安执勤人员当场捕获。预审中,发现被告除这起抢劫外,还有在长春卷烟厂俱乐部附近强奸一女工的重大嫌疑。由... 被告张延,男,一九五五年生,捕前系工人。他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四日早四时许,在长春市胶合板厂北胡同拦路抢劫一妇女的手表,被治安执勤人员当场捕获。预审中,发现被告除这起抢劫外,还有在长春卷烟厂俱乐部附近强奸一女工的重大嫌疑。由于预审人员正确地运用了迂回渐进的策略反复审讯,迫使被告供认了这次强奸的罪行,继而又比较顺利地审出了被告另外九起强奸案(被告被判处无期徒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俱乐部 被告 审讯策略 预审 强奸案 胶合板 运用 迁回 被害人陈述 渐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讯“十策二十式”
3
作者 马乐泰 宋保枝 翟陵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27-29,34,共4页
策,策略。式,招式也。预审工作中的审讯被告人这一侦查活动,是预审人员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采用“唇枪舌战”的方式,同被告人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隐蔽斗争”。如何针对不同案件的不同特点和被告人的不同心理、态势,正确无误地实施... 策,策略。式,招式也。预审工作中的审讯被告人这一侦查活动,是预审人员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采用“唇枪舌战”的方式,同被告人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隐蔽斗争”。如何针对不同案件的不同特点和被告人的不同心理、态势,正确无误地实施审讯策略和招式,获取最优效果,是预审工作必须研究的主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讯策略 审讯工作 被告人 人犯 不同特点 预审工作 心理 相结合 讯问 针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讯气氛初探
4
作者 郭建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24-26,共3页
被告人在审讯中对犯罪事实的回忆、供述及其认罪态度的转变,需要有适宜的审讯气氛。审讯实践证明,适宜的审讯气氛能使被告人由抗拒转为坦白,由记忆模糊不清到回忆完整清晰,使被告人保持一种积极的交罪心态,以达到预审员的目的。反之,不... 被告人在审讯中对犯罪事实的回忆、供述及其认罪态度的转变,需要有适宜的审讯气氛。审讯实践证明,适宜的审讯气氛能使被告人由抗拒转为坦白,由记忆模糊不清到回忆完整清晰,使被告人保持一种积极的交罪心态,以达到预审员的目的。反之,不良的审讯气氛往往会压抑被告人的交罪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 审讯方式 气氛 预审 犯罪事实 消极心理 实践证明 审讯策略 始终保持 抗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审讯的局
5
作者 关葆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0-12,共3页
研究审讯的局,增强审讯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提高审讯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审讯的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1.阶段性。审讯是一个对抗活动的复杂的过程。审讯过程客观存在的阶段性是审讯的局存在的基础,也是研究审讯的局的前提;2.审讯... 研究审讯的局,增强审讯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提高审讯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审讯的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1.阶段性。审讯是一个对抗活动的复杂的过程。审讯过程客观存在的阶段性是审讯的局存在的基础,也是研究审讯的局的前提;2.审讯目标。审讯的主体根据案情的客观实际确定每局审讯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要失去审讯的方向性和策略的指向性,则不成其为局。3.审讯策略。预审员为了实现审讯目标,就要根据案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讯策略 目标 区域布局 构成要素 证据 系统性 第一方 案件性质 逻辑性 可靠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假供述立法规范与社会认知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8-112,共5页
虚假供述的社会认识状况是研究虚假供述防治措施的基础。调查问卷显示新刑诉法对虚假供述的危害性和审讯策略的认识具有坚实民意基础。但是新刑诉法也存在缺失,对欺骗审讯策略的规定上与社会认识存在悖离。实证研究也揭示出立法需要重... 虚假供述的社会认识状况是研究虚假供述防治措施的基础。调查问卷显示新刑诉法对虚假供述的危害性和审讯策略的认识具有坚实民意基础。但是新刑诉法也存在缺失,对欺骗审讯策略的规定上与社会认识存在悖离。实证研究也揭示出立法需要重视的问题:审讯策略能够摧毁人的自我意志以及司法人员对虚假供述的认识过于乐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供述 实证研究 审讯策略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使人犯心理发生良性转化方法初探
7
作者 高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41-42,共2页
预审活动的经验表明,搞清人犯的一些基本心理痕迹,部分或某种程度地促使人犯的内心发生积极的变化,达到心服口服,是获得审讯短周期、高质量、效果良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文明审讯、依法办案要求的基础。所以,重视和研究促使人... 预审活动的经验表明,搞清人犯的一些基本心理痕迹,部分或某种程度地促使人犯的内心发生积极的变化,达到心服口服,是获得审讯短周期、高质量、效果良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文明审讯、依法办案要求的基础。所以,重视和研究促使人犯心理发生良性转化的实际方法,是打开人犯心理神秘大门的“金钥匙”。一、策略侦察,促其暴露预审人员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尽快熟悉人犯,缩短自己与人犯在思维深度、防卫意识上的差距?怎样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转化 人犯 心理发生 审讯策略 预审 效果良好 依法办案 侥幸心理 高质量 心理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馈信息在预审工作中的应用
8
作者 吴秋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3-15,共3页
在以信息为中间媒介的审讯活动中,审讯者(控制对象)应自觉地、自始至终地通过捕捉、分析被控对象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来准确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审讯方法和策略,达到彻底揭露、证实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 反馈信息 审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