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时代电影民族文化符号的审美转换 被引量:9
1
作者 陈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电影民族化问题一直为创作界和理论界所关注。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电影、民族文化符号和大众情感三者的依存关系怎样能获得充分的表述,实际上成为电影民族化探讨的新课题。一些电影个案表达了民族文化符号消失所带来的精神漂泊感,另有... 电影民族化问题一直为创作界和理论界所关注。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电影、民族文化符号和大众情感三者的依存关系怎样能获得充分的表述,实际上成为电影民族化探讨的新课题。一些电影个案表达了民族文化符号消失所带来的精神漂泊感,另有一些电影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又与观众接受存在某种距离。本文通过对两类电影的个案分析,梳理出民族电影对上述三者关系思考探索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电影 民族文化符号 审美转换 情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诗学的伦理建构与审美转换——以刘勰的“华实”范畴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5,共8页
儒家哲学是关乎立己成人的人生哲学,其诗学建构亦以社会伦理道德为始基,以化成天下、敦美风俗、完善人格为旨归。降及魏晋六朝,这一偏重伦理教化的诗学体系,因应玄学思潮下崇尚自然之审美风尚,开始发生令人不易觉察的时代转换:一方面将... 儒家哲学是关乎立己成人的人生哲学,其诗学建构亦以社会伦理道德为始基,以化成天下、敦美风俗、完善人格为旨归。降及魏晋六朝,这一偏重伦理教化的诗学体系,因应玄学思潮下崇尚自然之审美风尚,开始发生令人不易觉察的时代转换:一方面将人物品藻的范畴(如"风骨"、"形神"等)引入文艺批评;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以自然化的审美意象来补充甚至替代伦理化审美范畴的现象,如刘勰《文心雕龙》中反复出现的"华实"这一范畴,无形之中承担着"文质"、"美善"等范畴的审美功能。此一现象之发生,既与玄学及佛学兴盛的时代思潮若合符节,同时,也体现了以"感于物而动"为诗歌发生诱因的儒家诗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诗学,本身就蕴藏着自然审美的诗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学 伦理建构 审美转换 刘勰 “华实” 生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境界”论的理论根源及其现代审美转换 被引量:2
3
作者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162,180,共5页
中国现代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促发于外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刺激与借鉴。王国维现代"境界"论的出现,就是这两者共同激荡、融合在王国维的人生境遇之中并从而促发生成的... 中国现代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促发于外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刺激与借鉴。王国维现代"境界"论的出现,就是这两者共同激荡、融合在王国维的人生境遇之中并从而促发生成的。本文追溯了"境界"论在中国固有典籍中原初生发的基本文化内涵,梳理了外来佛学文化影响及其流变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王国维在中西视野下创造性地实现"境界"论的现代审美转换的逻辑过程进行了阐述,这些都促使"境界"理论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同时,这些也展示了王国维美学理论研究中所涵盖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美学思想 境界 佛学 审美转换 中华传统文化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意象与意境的翻译审美转换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举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168,共3页
翻译的基础是意义的把握,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译论对意象与意境翻译的讨论中,对其意义生成过程的关注不够,因而对翻译审美转换难以作出较为深刻的理论描述。以罗伯特.勃朗宁的诗MeetingatNight为例,具体分析诗中意象、意境的审美意义的生... 翻译的基础是意义的把握,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译论对意象与意境翻译的讨论中,对其意义生成过程的关注不够,因而对翻译审美转换难以作出较为深刻的理论描述。以罗伯特.勃朗宁的诗MeetingatNight为例,具体分析诗中意象、意境的审美意义的生成过程,结合试译探讨,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意象与意境在翻译审美转换中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翻译审美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VR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转换及表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109,共9页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VR艺术 审美转换 审美表征 审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喊·山》:从小说到电影的三重审美转换
6
作者 陈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7-89,共3页
文学与电影审美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审美接受途径的差异.与电影相比,文学散发出“精英化”的气息,是作者个人理想的文本化结晶,相对缺乏直观性.与之相反,电影在通过具体场景的设置、人物“塑形”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对... 文学与电影审美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审美接受途径的差异.与电影相比,文学散发出“精英化”的气息,是作者个人理想的文本化结晶,相对缺乏直观性.与之相反,电影在通过具体场景的设置、人物“塑形”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对故事框架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才能最终呈现为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审美转换 小说 审美方式 审美接受 个人理想 精英化 文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皮影传统艺术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珉 韩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2,共2页
皮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来我国民间重要的审美意识表达方式之一。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后现代物质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但皮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传统艺术,其丰富多彩的各种剧目、古朴优美的艺术风格、生动传神的写意技巧、活... 皮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来我国民间重要的审美意识表达方式之一。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后现代物质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但皮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传统艺术,其丰富多彩的各种剧目、古朴优美的艺术风格、生动传神的写意技巧、活泼精湛的技艺表现都显示了皮影艺术曾经的强大艺术魅力。今天,我们不仅要继续继承发扬这些艺术特点,而且更是要对传统皮影进行现代改革与数字化创新,让皮影艺术能够永远传延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皮影 当代皮影 审美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的无竟之源与诗学转换 被引量:3
8
作者 支运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0,共6页
从词源学和生存美学角度审视意境,提出意境直接源自庄子的无竟观。意境与无竟之间存在的美学同质和诗学转换关系。它们两者的这种关系在于:一是王弼在言意关系中融入象与情突破了人生境界向诗学境界转换的束缚,二是意境是体道生成的无... 从词源学和生存美学角度审视意境,提出意境直接源自庄子的无竟观。意境与无竟之间存在的美学同质和诗学转换关系。它们两者的这种关系在于:一是王弼在言意关系中融入象与情突破了人生境界向诗学境界转换的束缚,二是意境是体道生成的无竟人生美学的诗学转换,三是意境与无竟之间存在审美关系、审美超越和自然美学的三重审美同质性。无竟凭借在文艺中由文字构筑的象的介质作用,完成了从人生实践向艺术审美的诗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无竟 言意关系 审美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与“东北女作家群”
9
作者 王春荣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如果将地域文学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就会发现,与"东北作家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东北女作家群"。提出"东北女作家群"这一文学史概念,意在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运用"女性中心批评"视角重建女性文学传... 如果将地域文学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就会发现,与"东北作家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东北女作家群"。提出"东北女作家群"这一文学史概念,意在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运用"女性中心批评"视角重建女性文学传统;以"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为轴心,阐发"东北女作家群"历史主体性、群体性的建构;以一以贯之的"草根情怀"和"底层叙事"的创作定位,概括其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从而为地域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语境、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女作家群” 主体性 审美转换 底层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文学再生力之走势
10
作者 陈丽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102,共2页
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生产方式本质的探讨应从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的视角予以关注,关键是要弄清楚文学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由此产生出的审美转换、审美意象杂多统一和现代性等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文学 生产方式 审美转换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与图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月份牌”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立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7,共6页
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殖民化的社会语境中,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景的变迁,从而导致了人们审美视觉的转换。“月份牌”是... 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殖民化的社会语境中,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景的变迁,从而导致了人们审美视觉的转换。“月份牌”是一种商业广告形式,它既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殖民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镜像。它表征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的变迁及人们审美视觉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转型 生活场景变迁 月份牌 审美视觉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