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化时代电影民族文化符号的审美转换 |
陈阳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2
|
论儒家诗学的伦理建构与审美转换——以刘勰的“华实”范畴为例 |
刘强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3
|
王国维“境界”论的理论根源及其现代审美转换 |
楚小庆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4
|
文学意象与意境的翻译审美转换 |
张举栋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VR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转换及表征 |
彭文祥
张丁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6
|
《喊·山》:从小说到电影的三重审美转换 |
陈群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7
|
论皮影传统艺术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 |
王珉
韩祥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意境的无竟之源与诗学转换 |
支运波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9
|
主体性与“东北女作家群” |
王春荣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0
|
论当代中国文学再生力之走势 |
陈丽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1
|
场景与图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月份牌” |
郑立君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