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熙宁变法中的道学之争及审美转向
1
作者 李昌舒 曹务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0,149,共11页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有同有异:异者,是关于“道”与“术”的关系,或者说“道”为一还是为二;同者,都致力于性命道德的追求。变法及其失败对于洛学以及南宋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奠定了两宋之际文化转向的雏形。北宋前中期士人关于审美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消解,“道”成为审美的标准,这也是南宋美学转向内在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变法 道学之争 新学 洛学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伽达默尔的体验概念与审美转向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姗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8-145,共8页
体验概念在伽达默尔艺术诠释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狄尔泰试图通过体验概念找出精神科学认识论基础的理论诉求不同,伽达默尔对体验的论述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进路:赋予体验双重性特征——体验概念的主观化倾向特征与体验概念的诠释学... 体验概念在伽达默尔艺术诠释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狄尔泰试图通过体验概念找出精神科学认识论基础的理论诉求不同,伽达默尔对体验的论述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进路:赋予体验双重性特征——体验概念的主观化倾向特征与体验概念的诠释学特征,并把体验概念运用于艺术经验真理中,从而使之成为其艺术诠释学转向中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体验不仅终结了德国古典美学主体化发展倾向,同时又是主体化倾向下的德国古典美学诠释学转向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体验 主体化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影像奇观”到“浪漫现实”——由《失恋33天》看中国电影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3-197,共5页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片以影像奇观的类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第一个10年取得成效。然而,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的"大不敌小"现象,表明中国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电影的审美生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即从"影像奇观"向"浪漫现实"转变。这一审美转向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化进程历时10年之久,到《失恋33天》终于得以爆发。《失恋33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及其所引发的关于电影文化生态的美学思考是重大而深刻的。在"内容为王、品质制胜"的时代,靠视觉符码捕获观众的奇观电影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富有创意的中小成本电影也许会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片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失恋33天》 影像奇观 浪漫现实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审美转向中的一个特例——哈罗德·布鲁姆新审美批评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赖大仁 屈冬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134,共5页
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审美转向中,布鲁姆新审美批评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他的文学批评既继承了唯美主义诗学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创新,形成了新的特质。布鲁姆新审美批评的特质主要在于特别重视和强调审美批评的独立性... 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审美转向中,布鲁姆新审美批评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他的文学批评既继承了唯美主义诗学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创新,形成了新的特质。布鲁姆新审美批评的特质主要在于特别重视和强调审美批评的独立性、陌生性、对抗性以及主体内向的特性,注重对经典文本的审美阐释,捍卫文学性批评与非文学性批评的界限。将布鲁姆这种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审美批评放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审美转向的潮流与背景下来认识,可以看出它的某些独特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 审美转向 审美批评 《西方正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自觉与魏晋南北朝图—文会通的嬗变——兼论文学图像化审美转向的发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怀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自觉 图—文会通 嬗变 文学图像化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的魔法》:乌托邦与审美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静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10-112,共3页
与迪士尼动画传统审美意趣相反,《1/2的魔法》中虚构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又极度讽刺的超现实乌托邦。不同于《寻梦环游记》的温情脉脉,有别于《疯狂动物城》的鲜明对立,《1/2的魔法》在追叙往昔的过程中,颇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 与迪士尼动画传统审美意趣相反,《1/2的魔法》中虚构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又极度讽刺的超现实乌托邦。不同于《寻梦环游记》的温情脉脉,有别于《疯狂动物城》的鲜明对立,《1/2的魔法》在追叙往昔的过程中,颇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失落,像一曲不得不与旧日辉煌作别的哀歌。本文将从现实与虚构、科技与传说的二元对立等层面,探讨影片中的乌托邦与现实语境中的审美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法 科技 乌托邦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视觉建构与审美转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66-74,共9页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大更新了文学受众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文学期刊无可避免地遭遇挑战,试图通过由外及内的期刊行为融入视觉时代的轨道。丰富的外观装帧、多样的栏目设置,折射新世纪文学期刊视觉形象的塑造;影视化、动漫化书写现象是...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大更新了文学受众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文学期刊无可避免地遭遇挑战,试图通过由外及内的期刊行为融入视觉时代的轨道。丰富的外观装帧、多样的栏目设置,折射新世纪文学期刊视觉形象的塑造;影视化、动漫化书写现象是新世纪文学期刊视觉建构中的文学实践。由此,新世纪文学的创作形态、价值立场、审美趣味有较为鲜明的转向,意味着文学将迎来新的价值核心和审美方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文学期刊 视觉建构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生产的媒介环境与审美转向——以口语、文字和印刷术为考察线索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婉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04-111,共8页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学作品多元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演化出多维度的审美转型。由口语到文字,再到印刷术媒介的演进,本质上是书面视觉媒介颠覆了文学作品传播既定的语言化格局,在推动文学文本视觉转化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的生成途径、审美内涵、接受机制以及经典的评判模式,都带来了全局性的改写。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文学与现代传媒的对接,有着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同时也对电子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有着现代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 媒介环境 审美转向 口语 文字 印刷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电影到后现代文本的审美转向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卢艳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4,共3页
后现代文本具有较强的反传统性与先锋性,反传统、去中心、反理性、解构逻各斯是其美学与价值体系的核心,其对传统艺术给予解构与颠覆,消解了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核,使传统艺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产生了意义的增殖与审美的变异... 后现代文本具有较强的反传统性与先锋性,反传统、去中心、反理性、解构逻各斯是其美学与价值体系的核心,其对传统艺术给予解构与颠覆,消解了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核,使传统艺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之下产生了意义的增殖与审美的变异,赋予了传统艺术以新的审美意蕴。本文所研究的便是后现代文本《夏伯阳与虚空》对传统影视艺术《夏伯阳》的借用所产生的意义增殖与审美变异,进而探讨从传统电影到后现代文本的审美转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本 传统电影 解构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玄幻想象到现实观照:网络文学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13
10
作者 禹建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158,共7页
网络文学从热门的玄幻想象转变为现实观照,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这个转向具有三个现象表征:一是从追求个人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二是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三是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这个转向的发生与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 网络文学从热门的玄幻想象转变为现实观照,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这个转向具有三个现象表征:一是从追求个人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二是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三是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这个转向的发生与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读者审美经验的丰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网络文学对人的影响层面来看,还是从网络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层面来看,抑或是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层面来看,这一次审美转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中的现实观照类作品不仅能使人认识真实的自我,更能记录并影响一个时代。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现实题材作品也可承担起继承文学的民族传统形式的责任,推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玄幻小说 现实题材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妖猫传》与陈凯歌电影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明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75,共3页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沉浮,陈凯歌在其艺术生涯中也多次有意进行自我突破,与好莱坞合作的《温柔地杀我》、具有喜剧色彩的《道士下山》等虽招致诟病,但无疑是其试探之作。而从《妖猫传》,可以清晰看出陈凯歌的审美转向。《妖猫传》转精英意...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沉浮,陈凯歌在其艺术生涯中也多次有意进行自我突破,与好莱坞合作的《温柔地杀我》、具有喜剧色彩的《道士下山》等虽招致诟病,但无疑是其试探之作。而从《妖猫传》,可以清晰看出陈凯歌的审美转向。《妖猫传》转精英意识为商业意识,强调叙事性,摆脱历史文本的束缚和文化反思的包袱,让电影不仅有人们可以解读的内涵,还有华美的画面,这也正是《妖猫传》虽然获得一些批评,但整体上雅俗共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妖猫传》 陈凯歌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歌舞艺术对仪式戏剧形态的塑造——兼论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
12
作者 杨立 苟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8,共9页
上古歌舞艺术产生于人们祭祀的需要。巫作为其主导者,惯常通过扮演神灵来实现通神的目的,这一方式流变到仪式戏剧中,扮演者则成为戏剧演员。随着巫觋地位下降,倡优出现,上古歌舞艺术的仪式意味减弱而艺术意味加强,其中逐渐分化出娱乐的... 上古歌舞艺术产生于人们祭祀的需要。巫作为其主导者,惯常通过扮演神灵来实现通神的目的,这一方式流变到仪式戏剧中,扮演者则成为戏剧演员。随着巫觋地位下降,倡优出现,上古歌舞艺术的仪式意味减弱而艺术意味加强,其中逐渐分化出娱乐的色彩,最终呈现出仪式戏剧兼具酬神和娱人的双重性质。在演出空间上,其场域经历了一个由空地到宗庙再到戏台的推进,其中暗含着其仪式审美天-地-人的转化过程。而上古歌舞诗、乐、舞融合一体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百戏的发展过程,也契合了现存仪式戏剧源起和发展的理路。值得注意的是,以仪式戏剧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全是俗气的、鄙陋的,其中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意蕴。发掘并认可这一类文化的审美属性和价值,是艺术研究的需要,更是美学转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歌舞 仪式戏剧 形态塑造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社会介入与审美转向
13
作者 黄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68,共9页
19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与中国社会的紧密互动,不仅直接塑造了实验艺术的外部语境和内容,也深刻影响了实验艺术内在的形式与机制。实验艺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对现成物的使用乃至对“物性”的颠覆,并非是对西方波普艺术、现成品艺术、行... 19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与中国社会的紧密互动,不仅直接塑造了实验艺术的外部语境和内容,也深刻影响了实验艺术内在的形式与机制。实验艺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对现成物的使用乃至对“物性”的颠覆,并非是对西方波普艺术、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将艺术家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以不同的方式内化为讲述中国问题的本土立场。同时,社会介入带来对审美机制的不同诉求,在“反艺术”“反美学”的标签下,实验艺术从传统的独白式观看转向主体间性的情境现场,从独立、自足、纯净的视觉感受转向开放混合、意义交织的复杂体验。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影响力,实验艺术在观看机制上对“现场性”的追求实际上处于缺席状态,并最终成为一种“档案化”的观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艺术 社会介入 审美转向 现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广告审美教育的转向
14
作者 屈雅利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94,共3页
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审美化趋势的推动下,当代广告的审美状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广告审美表现的符号性,对审美的文化性追求,审美情感的快感化,审美感知的全感互动等转变对广告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 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审美化趋势的推动下,当代广告的审美状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广告审美表现的符号性,对审美的文化性追求,审美情感的快感化,审美感知的全感互动等转变对广告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的审美教育要适应这种转向,重视广告审美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强化课程建设、扩展教材体系、充实师资力量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广告审美教育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审美 审美教育 消费社会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玉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3-190,287,共8页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文化审美 审美转向 正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年代的英雄梦——论朱苏进兼及军旅文学的转向
16
作者 黄发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0,共6页
朱苏进是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蕴含着一个执著的英雄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社会理想优先于个体发展是其创作的价值倾向,权力往往被视为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的粘合剂。从文学的英雄梦转向... 朱苏进是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蕴含着一个执著的英雄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社会理想优先于个体发展是其创作的价值倾向,权力往往被视为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的粘合剂。从文学的英雄梦转向影视的商业梦,朱苏进和一批军旅作家相似的创作历程折射出时代的转型与精神的浮沉。军旅文学的再出发,一是要在和平的环境里坚守一种英雄的信念和梦想,二是要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环境里保持艺术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苏进 军旅文学 英雄梦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幕视频”的去传统美学及其现实逻辑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响园 陈妤菁 王晓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3-147,共5页
在当下的网络生活中,观看"弹幕视频"已经成为年轻人最重要、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利用"弹幕"参与重构视频内涵的行为是观众与视频作者、视频内容、视频其他观者的能动反应,它的广泛出现意味着传统美学对于永恒、... 在当下的网络生活中,观看"弹幕视频"已经成为年轻人最重要、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利用"弹幕"参与重构视频内涵的行为是观众与视频作者、视频内容、视频其他观者的能动反应,它的广泛出现意味着传统美学对于永恒、美和灵魂抚慰的追求的消逝,取而代之的则是追求瞬时、"审丑"与欲望的满足。"弹幕"破坏了视频本身试图建构的三维空间,使之趋向于扁平化,普通观众利用"吐糟"获取话语表达权力,这深刻反映出年轻人"拒绝成长"和逃避现实的精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网络视频 吐槽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7,共8页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对象 美学重建 审美活动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政治化书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5,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qu...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并不是纯质的"启蒙",只是一种被政治渗透的复杂多面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只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一些具体和看似平常的问题,才有可能将我们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话语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审美转向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表现形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甘森忠 潘天旖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2-252,共11页
目的 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表现形式,归纳分析主要类别以及视觉意义,为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设计创作提供思路。方法 从动态图形虚拟身体的形态特征、设计方法、意义价值入手,采用类比归纳、内容分析法,总结出数字时代动态图形... 目的 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表现形式,归纳分析主要类别以及视觉意义,为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设计创作提供思路。方法 从动态图形虚拟身体的形态特征、设计方法、意义价值入手,采用类比归纳、内容分析法,总结出数字时代动态图形虚拟身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三大类别:超真模拟虚拟身体、解构重构虚拟身体、抽象隐喻虚拟身体。结果 得出超真模拟的虚拟身体既可对复刻的真实身体超真实地完美升级,也可突破真实身体的视觉局限,形成独特的视觉奇观;解构、重构的虚拟身体用不同的转换模式将不同的意义进行叠加,达成虚拟身体的价值延伸;抽象隐喻的虚拟身体看似与人类肉身相去甚远,但可以通过符号隐喻替代,向观者传达丰富的虚拟身体信息。结论 数字时代动态图形的虚拟身体表现形式具有广泛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具象、混合、抽象转向去肉身化的身体表征,强调的是由身体审美转向数字技术逻辑控制下的视觉震撼体验,以此构建科技与设计交互关系的多元视觉消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形 虚拟身体 审美转向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