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力博弈与趣味区隔——论文学经典化与审美趣味权力化的交互式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仲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41,共7页
文学经典化过程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作家、批评家、受众审美趣味权力关系的演化轨迹。一方面,经典建构意味着趣味区隔与文化权力的斗争,对于经典的解构也是社会各阶层审美趣味权力化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又形塑着各类人群的审... 文学经典化过程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作家、批评家、受众审美趣味权力关系的演化轨迹。一方面,经典建构意味着趣味区隔与文化权力的斗争,对于经典的解构也是社会各阶层审美趣味权力化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又形塑着各类人群的审美趣味形态,产生趣味依附效应,表征着审美趣味权力化的格局,这样,文学经典化就与审美趣味权力化形成了交互式建构的关系。新时期文学理论关注文学经典重构的命题应结合审美趣味权力化这一视角进行重新审思,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相关问题,理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接受趋势和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化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权力化 区隔 交互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审美趣味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徐州香包”课程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孙亚云 孙亚峰 车沛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76-82,共7页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分析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中审美趣味融入培养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思考非遗融入的方法和路径。构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审美趣味融入培养的“知非遗、...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分析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中审美趣味融入培养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思考非遗融入的方法和路径。构建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审美趣味融入培养的“知非遗、爱非遗、创非遗”进阶式“非遗+”项目教学体系,并在“徐州香包”课程建设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多主体联动、多形式教学和多平台融合的实践路径,为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 劳动教育 审美趣味 非遗传承 教学体系 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趣味的演绎与变迁——兼论布尔迪厄对康德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14
3
作者 翁冰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4,共8页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德阐述的"趣味判断"及其契机,尤其针对其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观念,突出了以阶级阶层为核心的"趣味区隔"、以场域为架构的"主体性趣味",旨在建立"科学的社会学"。但是,布尔迪厄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审美趣味,把审美等同于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文化产品,也产生了把美学视角和审美的超越性排斥在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趣味判断 趣味区隔 主体性趣味 布尔迪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区隔”与显性支配——论审美趣味与审美权力的双向建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仲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52,共6页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呈现了一种由硬到软、由显性到隐性的向度;另一方面,审美趣味的层级结构又反哺并巩固已有的审美权力结构,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指向对方的双向建构关系。在这种关系形态下,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反思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权力颠覆与趣味博弈,从中趋利避害,实现社会审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区隔” 显性支配 审美趣味 审美权力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社会心理观照 被引量:6
5
作者 邹建林 彭晓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音乐审美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 ,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音乐趣味特点的形成不是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 ,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 ;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 。
关键词 时代性差异 民族性差异 阶级性差异 音乐审美趣味 特点 社会心理学 趣味生成结构 社会心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玉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消费已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以欲望为特征的消费社会逻辑,指出了传媒对人的欲望塑造和对需要的遮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现代传媒所生成的传媒无意识,以及传媒无意识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时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审美趣味 欲望 需要 传媒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审美趣味 影像工业 文化工业 象外之象 大众消费文化 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 后现代文化 人的尺度 中国古典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宣泄需求的“灾难故事”──“文革小说”叙事研究之一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67,共8页
本文是拙著《叙述文革——解读五十部当代小说》(即将出版)中的一节。该书 主要讨论近二十年来,当代小说怎样成为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和民众记忆、阅读与诠释文革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同一个作为“历史文本”的文革,又怎么会出现... 本文是拙著《叙述文革——解读五十部当代小说》(即将出版)中的一节。该书 主要讨论近二十年来,当代小说怎样成为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和民众记忆、阅读与诠释文革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同一个作为“历史文本”的文革,又怎么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解读策略,既 满足着不同读者及不同诠释群体的不同需求,又合成某种意义上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叙述文革》的研究前提是假定各种有关文革的小说虽然倾向不同、形态各异,但叙事模 式却很有规则可寻。各种各样的“文革故事”最后都可简约、归纳为数量有限的“情节功 能”——我在普洛普(Vladimir Propp)的定义上,使用功能这个概念。文革小说中形形色色的 人物形象,也都可以归类为若干“基本角色”(如受害者、迫害者、背叛者、旁观者、解救者)。《叙 述文革》试图分析诸多“情节功能”之间的复杂次序并分辨“文革小说”叙述模式的几个阶段: 如灾难的前因与预兆、灾难的降临方式、灾难中的拯救主题及灾难后的反省与忏悔,等等。 本文根据《叙述文革》第五章第一节改写而成。文中所讨论的“文革小说”,特指1977年以 后在中国大陆写作、发表、出版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小说作品。1966年至1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情节功能 叙述结构 文革后 审美趣味 序结构 《芙蓉镇》 叙事研究 男主人公 当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6,共5页
通过对当代都市面貌、电影、电视等的研究,探讨了视觉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指出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接受对象主要是以观众的形式存在的,可见,当代小说的潜在读者实际上存在于这些视觉观众之中,... 通过对当代都市面貌、电影、电视等的研究,探讨了视觉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指出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接受对象主要是以观众的形式存在的,可见,当代小说的潜在读者实际上存在于这些视觉观众之中,因而小说如若试图继续保持其一定的影响力,则必须从视觉观众的群体中争取自己的读者。同时,观众们日益习惯于追求戏剧化、震惊、奇观化效果以及对自身窥视欲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当代读者 审美趣味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交互式建构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仲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个体性 社会性 文化趣味 交互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友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趣味由精神审美转向了肉身体验,读者主要通过感性的生理愉悦来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文学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娱乐性、游戏性和世俗化。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传统文学审美精神的丧失,作家审...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趣味由精神审美转向了肉身体验,读者主要通过感性的生理愉悦来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文学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娱乐性、游戏性和世俗化。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传统文学审美精神的丧失,作家审美理念的转变和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时代 文学 审美趣味 肉身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代审美趣味与陶瓷造型风格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焕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4-26,共3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都呈现繁荣的局面。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军威显赫,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的盛唐气象、颜柳苍劲的书法、绚丽的“唐三彩”、规整、宏大对称的长安建筑遗址都证明...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都呈现繁荣的局面。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军威显赫,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的盛唐气象、颜柳苍劲的书法、绚丽的“唐三彩”、规整、宏大对称的长安建筑遗址都证明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隆盛强大的社会历史图景,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趣味。我们认为,整个唐代的审美趣味、是以宏硕、壮健为美。然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唐代社会亦是如此。综观唐代二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初唐(公元618—712年)、盛唐(713—779年)、晚唐(780—907年)。有的历史学家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初、盛、中、晚唐。但我们认为、中唐实际上乃是盛唐的余波,并开晚唐的先声。因此,亦叮把它包孕在盛晚唐之中。唐代的陶瓷造型风格大致和当时的历史发展相吻合,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初唐的清瘦、刚健,盛唐的雍容、博大,晚唐的纤丽、精致。唐代的陶瓷造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三种不同的风格。既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又与当时的审美趣味有关,还与各门姊妹艺术的影响以及和自身发展的过程、规律有关,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唐代的审美趣味与陶瓷造型的风格的关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陶瓷 造型风格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小众审美趣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鑫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56,共6页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小众审美趣味 生活风格 审美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西方装饰艺术中的中国审美趣味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成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17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尚风靡一时,广泛影响绘画、建筑、园林、戏剧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其中,欧洲艺术中的中国装饰元素最引人注目。随后,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风再一次兴起于欧洲,这一时期,中国审美趣味不仅反映了西方艺术家和... 17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尚风靡一时,广泛影响绘画、建筑、园林、戏剧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其中,欧洲艺术中的中国装饰元素最引人注目。随后,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风再一次兴起于欧洲,这一时期,中国审美趣味不仅反映了西方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图案、材料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还推动了装饰运动中的中国时尚潮流的发展。然而,在各类物感和图像的滥觞中,中国也在不断地被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他者误读,最终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重新遭遇和对话开启了一个新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装饰艺术 审美趣味 时尚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电子商务下的消费者审美趣味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寇凤梅 张晶晶 陈玲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47-48,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态度、消费经历、消费情绪、消费导向、消费风险、隐私安全、商品价格、商品品牌和商品性质九大指标,进一步分析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者行...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态度、消费经历、消费情绪、消费导向、消费风险、隐私安全、商品价格、商品品牌和商品性质九大指标,进一步分析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该模型对于现代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和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战略策划实施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消费者审美趣味 消费时尚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以文化艺术审美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江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1,22,共4页
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指青少年从一定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和追求。它在青少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其变化、发展必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迅速,青少年的... 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指青少年从一定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和追求。它在青少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其变化、发展必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迅速,青少年的审美趣味随之也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分三个阶段对这一变化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审美趣味变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青少年 审美趣味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文化视域中的审美趣味及其发展趋向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慧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消费文化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双层涵义。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情趣、兴味、爱好、态度和鉴赏力,... 消费文化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双层涵义。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情趣、兴味、爱好、态度和鉴赏力,在当今社会不断扩延的消费文化体系中,由于消费因素的介入,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和感性化等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审美趣味 视域 发展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的审美趣味新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176,共4页
微时代以微信、微博的双向互动为代表,奠基于后福特主义的工业文明,肇始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给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带来全面转型。在微时代,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形式即审美趣味发生了诸多新变。这些改变显现... 微时代以微信、微博的双向互动为代表,奠基于后福特主义的工业文明,肇始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给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带来全面转型。在微时代,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形式即审美趣味发生了诸多新变。这些改变显现为审美偏爱由巨型、精英文化转向碎微、草根文化,由趣味稳定转向趣味易变,由精神沉浸转向符号性的消费狂欢,由共性追求转向个性彰显,最终转向仿象的机械复制。微时代要警惕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审美想象力的弱化和审美深刻感受力的退化,追寻"微而深厚,小而美好"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审美趣味 日常生活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妥协——乔治·英尼斯绘画风格嬗变与审美趣味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骏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乔治·英尼斯作为美国19世纪晚期风景画的领军人物,促进了美国画坛从追随欧洲绘画艺术风格转向构建以表现新英格兰风景为主的本土艺术流派。乔治·英尼斯绘画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赞助人、专业美术机构和社会公众多方博弈的结... 乔治·英尼斯作为美国19世纪晚期风景画的领军人物,促进了美国画坛从追随欧洲绘画艺术风格转向构建以表现新英格兰风景为主的本土艺术流派。乔治·英尼斯绘画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赞助人、专业美术机构和社会公众多方博弈的结果。通过冲突与妥协,英尼斯坚持表现自然的创作方法,融合借鉴多种风格,推动了美国绘画艺术走向现代主义。英尼斯风格嬗变也是美国艺术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缩影,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英尼斯 博弈 绘画风格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与文化权力关系演进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仲山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与特定社会历史中的文化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模式随着文化权力演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此外,审美趣味代际差异有多重呈现的方式,体现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的文化权力...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与特定社会历史中的文化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模式随着文化权力演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此外,审美趣味代际差异有多重呈现的方式,体现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的文化权力关系。在文艺领域,存在群体代际区分和趣味代际分层现象,是文艺发展的推进因素之一,也是文艺批评重要的思考维度。随着社会文化的急速发展,审美趣味代际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文化权力关系的演变也要重新认识,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美学规律,转变原有的代际文化关系理念,在美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有利于文化传统延续和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趣味代际传承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代际传承 代际正义 文化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