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47,共7页
唐兰先生在"六书说"的基础上,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裘锡圭先生对唐说提出质疑,提出了"表意、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旧新三书说"把"意"变成... 唐兰先生在"六书说"的基础上,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裘锡圭先生对唐说提出质疑,提出了"表意、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旧新三书说"把"意"变成了低一层次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汉字"象"的因素,其主要缺陷是对汉字这种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缺乏一种特异性的自觉和同情。而汉字中或凝练或抽象的形象,往往是事物精华的浓缩和概括,透过汉字的形象,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观念的凝聚。中国精神与中国知识,以仍然鲜活的形式,体现在文字的创造中。"象"与"意"作为一种特殊的统一体,在汉字的发展史中,起着深刻的作用。汉字构形中的"抽象",表现了汉字写"意"的特点,唤醒了我们对中国艺术"写意"的传统意识。象形、象意,包含着"象"与"意"两大传统的交融,并通过"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开辟辽阔浩渺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必须超越认识层面,进入美学探索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书说 汉字审美符号 存在方式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期107-108,共2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这几年国内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然而,各种论说在不质疑这一命题的前提下,反复执著于对审美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讨论。尽管也有人指出其命题的不成立,却也难以述清其理。如果将其放入西方文化的理论背...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这几年国内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然而,各种论说在不质疑这一命题的前提下,反复执著于对审美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讨论。尽管也有人指出其命题的不成立,却也难以述清其理。如果将其放入西方文化的理论背景与其生成的特定语境中,或许可以看出这一命题的常识性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 文化媒介人 审美符号 感觉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太阳神鸟”原始形象符号向现代审美符号转化
3
作者 邓可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共1页
太阳神鸟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太阳神鸟 形象符号 审美符号 价值体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符号:文学的本质——符号学文艺理论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一、符号学文艺论中的审美符号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其表现主体——文学形象,是通过能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审美符号来实现的。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勿宁说即是由创造文学语言的作者和具有审美知觉的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审... 一、符号学文艺论中的审美符号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其表现主体——文学形象,是通过能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审美符号来实现的。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勿宁说即是由创造文学语言的作者和具有审美知觉的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审美符号的艺术。“审美符号”融汇了主观与客观的丰富内蕴,包容了再现说和表现说对文学本质的片面概括。符号学文学理论即是这样站在鸟瞰全局的高度,统各派之说,弃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符号 符号 文学本文 文学作品 文学形象 文学语言 文学本质 共同创造 读者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歌审美符号的风格特征
5
作者 周晓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6,共4页
艺术风格的概念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作家独创性的标志,同时也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审美符号形态特征的表现,而且是最高和最重要的表现。因此。
关键词 现代诗歌 语言风格 审美符号 格律诗 现代诗人 诗歌语言 语言表达方式 风格特征 艾略特 白话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居的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昌 《电影评介》 2009年第4期87-87,共1页
对传统民居的文脉性继承,就是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将传统建筑的显著形体特征或构件符号化,并将简化提炼后的符号作为母题恰当地运用于新建筑当中。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文脉继承 区域符号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的意义世界
7
作者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 1988年第3期66-72,共7页
意义世界由意识、符号、对象(文本)三要素构成,符号是意识与对象的中介,是意义世界的结构,对象世界是符号的文本。符号有自然符号、语言符号与人工符号三种形态,以及感性符号(表象)、知性符号(概念)、理性符号(范畴)三种水平,它们构成... 意义世界由意识、符号、对象(文本)三要素构成,符号是意识与对象的中介,是意义世界的结构,对象世界是符号的文本。符号有自然符号、语言符号与人工符号三种形态,以及感性符号(表象)、知性符号(概念)、理性符号(范畴)三种水平,它们构成不同水平的意义世界。符号有意义与涵义之分,意义的表达是分析陈述,涵义的表达是综合陈述。符号作为意义结构把主体性赋予世界,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必以摆脱现实(感性、知性)符号为前提,这只有两条途径:通过哲学范畴来把握存在的意义;通过审美符号(现实符号通过理性综合陈述而达到的超越)来体验存在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世界 符号系统 符号 综合陈述 分析陈述 自觉意识 哲学范畴 自然符号 审美符号 语言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在否定之中
8
作者 吴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1-16,共6页
德国中学教员出生的斯宾格勒在他著名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每一个文化,与广延、与空间,都有着一种深刻的象征性的、几乎神秘的关系,经由广延与空间,它努力挣扎着要实现自己。这目标一旦达到了——它的概念、它内... 德国中学教员出生的斯宾格勒在他著名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每一个文化,与广延、与空间,都有着一种深刻的象征性的、几乎神秘的关系,经由广延与空间,它努力挣扎着要实现自己。这目标一旦达到了——它的概念、它内在可能的整个内涵,都已完成,并已外显之后——文化突然僵化了,它节制了自己,它的血液冷冻了,它的力量互解了,它变成了文明,我们可以在这类字眼:‘埃及文化’、‘拜占庭文明’‘满清文明’中,感受并了解到文化的意味。”“每一个文化,都要经过如同个人那样的生命阶段,每一个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审美体验 审美符号 与空间 象征性 拜占庭 不和谐 审美 审美观念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乌托邦到平行宇宙:漫改影视剧的现实重构——以21世纪以来中国漫画改编影视剧为例
9
作者 沙扬 石翊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7,共6页
漫改影视剧指基于漫画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漫画作品的主题、人物、故事、情境和叙事风格是影视再创作的根基。影视视听语言的审美范式是漫画作品改编的约束,也可能借鉴漫画的美学风格实现自身的发展升级。漫画所独有的静态图像审... 漫改影视剧指基于漫画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漫画作品的主题、人物、故事、情境和叙事风格是影视再创作的根基。影视视听语言的审美范式是漫画作品改编的约束,也可能借鉴漫画的美学风格实现自身的发展升级。漫画所独有的静态图像审美符号系统,决定了其在创造艺术真实方面强大的夸张力和高度的凝练性,从而在对现实生活的解读与表达上别具深意,能引领读者接受某种程度上的现实重构。以“现实的渐近线”确立自身美学属性的电影和以戏剧冲突为核心驱动力的电视剧,目前虽然还无法百分百还原漫画里天马行空的视觉狂想,但仍探求在遵循本体属性的前提下,把独属漫画的对艺术真实的创造和对生活现实的表达进行二次塑造,从而达成新一轮的现实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画作品 艺术真实 平行宇宙 静态图像 现实重构 戏剧冲突 审美符号 审美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实践转向与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玉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3-128,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实践转向 语言学转向 话语生产 符号审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的空间结构与历史感
11
作者 区汉宗 《思想战线》 1986年第1期26-32,46,共8页
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符号学的角度看,“艺术作品乃是‘可以感觉的生活’投在空间、时间和富有诗意的结构上面的投影。”这里所说的“可以感觉的生活”,实际上指广义的艺术信息,而负载这一信息... 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符号学的角度看,“艺术作品乃是‘可以感觉的生活’投在空间、时间和富有诗意的结构上面的投影。”这里所说的“可以感觉的生活”,实际上指广义的艺术信息,而负载这一信息的,则是作品的空间、时间及其富有诗意的情节和形象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结构,这一结构便是文艺作品的符号系统。艺术空间则是组成整个艺术符号系统的一个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结构 空间结构模式 历史感 新时期小说 向空间 艺术空间 多维空间 纵向 审美符号 心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同一性
12
作者 刁晓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一通常,国内流行的一些美学原理教科书对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的划分,采取这样两种做法。或者将其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类型,或者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美学上的“实践派”(亦叫“社会派”)还是“自... 一通常,国内流行的一些美学原理教科书对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的划分,采取这样两种做法。或者将其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类型,或者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美学上的“实践派”(亦叫“社会派”)还是“自然派”(亦叫“客观派”),无论是“三分法”还是“两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客体 艺术美 自然美 审美符号 三种类型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现实美 审美活动 三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茶馆与喝茶场景描写
13
作者 张文彬 《福建茶叶》 2018年第6期432-432,共1页
鲁迅很多小说写了茶事,鲁迅小说中的茶事描写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来考察,是茶乡的现实真实与作品的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鲁迅在小说中的茶馆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药》、《长明灯》大多场景在茶馆;日常生活的喝茶场景的描写,有民俗学的意义... 鲁迅很多小说写了茶事,鲁迅小说中的茶事描写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来考察,是茶乡的现实真实与作品的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鲁迅在小说中的茶馆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药》、《长明灯》大多场景在茶馆;日常生活的喝茶场景的描写,有民俗学的意义,也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茶事 场所 审美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实体书店的身份转变与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丽云 孙亮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7-9,共3页
观察近十年实体书店升级与转型潮的现象,分析了新型实体书店的身份定位转变,考察了书店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塑造;剖析了实体书店是如何从单纯的纸质图书售卖场,转变成为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社会复合型文化消费微空间。实体书店... 观察近十年实体书店升级与转型潮的现象,分析了新型实体书店的身份定位转变,考察了书店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塑造;剖析了实体书店是如何从单纯的纸质图书售卖场,转变成为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社会复合型文化消费微空间。实体书店日益被现代消费社会边缘化,这种困境只能通过自我文化身份的展演,完成新的多元文化消费空间的身份塑造,才能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在消费空间被线上销售与电子书籍不断蚕食的形势下完成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消费社会 实体书店 符号审美 身份定位 品牌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