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与实施——评《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审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欢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不仅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与实现途径,亦对大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由学者李梦婷...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不仅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与实现途径,亦对大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由学者李梦婷编著的《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审美研究》一书,通过对美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系统性回顾,探讨了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细节和具体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观点和应用理论,为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鉴赏能力 美育理论 高校美育 审美研究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能力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声乐表演的艺术美感——评《声乐表演艺术及审美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飞 念丽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I0003-I0003,共1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已经较为丰富,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生活离不开对艺术的追求,声乐表演是最常见,也是最具艺术价值的艺术之一,因其具有表演艺术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大众性而广受观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已经较为丰富,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生活离不开对艺术的追求,声乐表演是最常见,也是最具艺术价值的艺术之一,因其具有表演艺术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大众性而广受观众的喜爱。声乐表演包括表演和演员的再创造,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表演独特的艺术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表演艺术 艺术美感 审美研究 人民生活水平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艺术价值 娱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表演到审美:声乐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全面探究——评《声乐表演训练与声乐审美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珊 齐建立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I0012-I0012,共1页
声乐艺术是一门以人声为表达形式表述音乐,具有很强表演性和审美性的艺术。与文学的融合性极强。相比国外,我国对声乐艺术的定义有其特殊性,包括歌唱、曲艺演唱和戏曲演唱三种类目。近十年来我国对于声乐艺术的重视和推广可谓不遗余... 声乐艺术是一门以人声为表达形式表述音乐,具有很强表演性和审美性的艺术。与文学的融合性极强。相比国外,我国对声乐艺术的定义有其特殊性,包括歌唱、曲艺演唱和戏曲演唱三种类目。近十年来我国对于声乐艺术的重视和推广可谓不遗余力,各类电视节目对声乐艺术的普及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声乐艺术已然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艺术门类。与此相应,关于声乐这门学科的书籍也层出不穷,而其中将声乐表演训练和声乐审美研究结合较好的《声乐表演训练与声乐审美研究》(臧学军、岳炳丽、纪璐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从实践到理论、从表演到审美,对声乐这门学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成为了声乐研究浩瀚书海中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艺术 审美研究 表演训练 艺术实践 大学出版社 电视节目 艺术门类 声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雨前 《陶瓷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08-315,共8页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宋代的政治方针、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人审美和书画意趣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正是形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审美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宋代 景德镇 青白瓷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美学有机融合的佳作——评周芳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业华 张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芳教授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一书,借鉴和运用美学理论和知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长期被研究者忽视而又蕴涵其中且体现学科魅力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是一部思想政治教...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芳教授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一书,借鉴和运用美学理论和知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长期被研究者忽视而又蕴涵其中且体现学科魅力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美学有机融合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 美学理论 审美研究 有机融合 周芳 佳作 人民出版社 现象与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文化语境与文艺、审美研究的革新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6-130,共5页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medium) 数字媒介 新媒介文化语境 文艺 审美研究 信息社会 “后信息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介平 叶学良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65-767,共3页
医事法学是一门亟待完善的新兴学科,而这一新兴学科中的审美文化建设及其相关审美问题研究,则几为空白。法美学的兴起已成为世界法学发展的一股潮流,而对医事法学领域中审美问题的研究,在我国也悄然而至。在纵览国内外诸多大家对法美学... 医事法学是一门亟待完善的新兴学科,而这一新兴学科中的审美文化建设及其相关审美问题研究,则几为空白。法美学的兴起已成为世界法学发展的一股潮流,而对医事法学领域中审美问题的研究,在我国也悄然而至。在纵览国内外诸多大家对法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试图对医事法学领域中的相关审美问题作一探索,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对医事法学的发展与建设作一补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美学 医事法学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游戏审美研究的困境与游戏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玲玲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4,共4页
电子游戏已成为了"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既是电子游戏艺术形态和游戏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理论所需,也是新媒介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由于研究路径... 电子游戏已成为了"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既是电子游戏艺术形态和游戏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理论所需,也是新媒介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由于研究路径选择上的偏失,造成了理论困惑与技术主义的"概念先行"的研究困境,使得游戏审美研究既不能回应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同时阻碍了新媒介审美研究在深度、广度、视界上的拓展。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对"电子游戏文本"的细读,绎出电子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建原理,建构一个基于电子游戏文本描述的游戏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审美研究 游戏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晚期电影审美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晓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74-77,共4页
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2018年3月4日)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一位鸡皮鹤发的法国老太太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脸庞,村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她就是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1928-),她最为人所... 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2018年3月4日)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一位鸡皮鹤发的法国老太太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脸庞,村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她就是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1928-),她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头衔是“新浪潮之母”,这个头衔充分代表了她在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20世纪5 0~60年代)的发轫和助推之功。进入21世纪后,阿涅斯·瓦尔达(以下简称瓦尔达)迈进古稀,创作脚步迟缓下来,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拾穗者和我》(2000)、《阿涅斯的海滩》(2008)和《脸庞,村庄》(2017),三部作品皆于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无数,成就了瓦尔达晚期创作的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审美研究 新浪 晚期 法国电影 纪录电影 20世纪 6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陶瓷茶具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审美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康晨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69,共1页
本文以我国传统的茶具发展历史作为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依据,论述了陶瓷茶具在今后的设计发展趋势,即在传统的茶具文化的相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寻求茶具设计的突破创新,将现代设计元素和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一步的完善... 本文以我国传统的茶具发展历史作为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依据,论述了陶瓷茶具在今后的设计发展趋势,即在传统的茶具文化的相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寻求茶具设计的突破创新,将现代设计元素和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一步的完善传统茶具,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茶具 设计 未来发展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唱基础知识与审美鉴赏力的深入探究——评《声乐语言的表达与审美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宏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I0010-I0010,共1页
人类历史的发展孕育了美术、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不断兴起。从二零零四年的“超级女声”到今天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音乐娱乐节目受到越来越... 人类历史的发展孕育了美术、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不断兴起。从二零零四年的“超级女声”到今天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音乐娱乐节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与追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鉴赏力 审美研究 声乐语言 基础知识 歌唱 “超级女声” 人类历史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及审美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雯怡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0期401-401,共1页
苏轼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杰出典范,其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为政生涯,结合其本人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创作了多达60余篇与茶相关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理念进行独特性理解,其将为我们真正品读该作品的艺术... 苏轼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杰出典范,其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为政生涯,结合其本人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创作了多达60余篇与茶相关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理念进行独特性理解,其将为我们真正品读该作品的艺术内涵提供真正理解。本文拟从咏茶诗歌艺术的创作内涵认知入手,结合苏轼咏茶诗的创作背景理解,通过分析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理解,进而探究苏轼咏茶诗中所诠释的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咏茶诗 艺术价值 文学特色 审美研究 人文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生态审美研究状况述评
13
作者 王茜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1期49-53,共5页
“生态”概念是一个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步进入社会科学再进入人文科学的概念,国内研究者对此概念的借用也有多种层面,这就使得对生态审美研究基本内涵的界定可能会存在着分歧,而相对统一的问题视野恰恰是生态审美研究发展为一个成熟的... “生态”概念是一个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步进入社会科学再进入人文科学的概念,国内研究者对此概念的借用也有多种层面,这就使得对生态审美研究基本内涵的界定可能会存在着分歧,而相对统一的问题视野恰恰是生态审美研究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理论流派所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对国内常见的几种生态审美概念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审美研究的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审美研究 生态美学 中国 审美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茶诗中的审美研究
14
作者 张建清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6-407,共2页
陆游是南宋时期比较多产的诗人,由于人生的奇特经历,其很多诗的内容都与茶有很大关联。对陆游的茶诗进行分析,能够加深对陆游的了解,强化对其思想境界的认识,对陆游的人生有更加全面的领悟。
关键词 陆游 茶诗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文史 京味小说中的京味语言的审美研究
15
作者 倪文豪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101,共1页
京味语言是京味小说的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方言的表现力和魅力。第一,音乐性。京腔给人以光滑感、明亮感,主要表现在“儿化音”、音调的变化。鲁迅曾以“响亮的京腔”和... 京味语言是京味小说的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方言的表现力和魅力。第一,音乐性。京腔给人以光滑感、明亮感,主要表现在“儿化音”、音调的变化。鲁迅曾以“响亮的京腔”和“绵软的苏白”对举,概括精确。第二,幽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小说 北京人 审美研究 语言 文史 主要表现 北京话 表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表演细节创造与审美研究
16
作者 薛宇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9-73,共5页
前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说过:“无论在戏剧还是在电影中,演员工作的基础,总是在于创造完整而生动的形象。”^([1])表演创作的美感来自于创作者走进生活,触碰生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生活积累,在舞台上或镜头前... 前苏联电影导演普多夫金说过:“无论在戏剧还是在电影中,演员工作的基础,总是在于创造完整而生动的形象。”^([1])表演创作的美感来自于创作者走进生活,触碰生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生活积累,在舞台上或镜头前再现生活。展现人物性格最具表现力的方式就是丰富、生动的细节表演,很多成功的表演成果都来自于演员精准的细节创造。演员以挖掘、组织行动为最高任务,构成行动的元素就是细节。好的细节创造如同画龙点睛,传情达意、惟妙惟肖;相反就会使行动虚假干瘪、缺少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生活 普多夫金 审美研究 女性人物形象 传情达意 影视剧 电影导演 画龙点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中女性审美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程勇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9-291,共3页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审美 中国美学史 审美研究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郭明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5-88,共4页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村落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蓝衫的审美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晶 《广东蚕业》 2016年第3期49-50,共2页
客家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蓝衫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服饰的造型清楚地反映出客家巧妙、简洁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旨在对于蓝衫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并传承客家文化,并且在客家文化的基础上体现现代艺术设计的... 客家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蓝衫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服饰的造型清楚地反映出客家巧妙、简洁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旨在对于蓝衫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并传承客家文化,并且在客家文化的基础上体现现代艺术设计的精髓。蓝衫的蓝色品牌结合客家独特的视觉元素,以此为基本模式进行简单清晰的品牌设计,实现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审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蓝衫 色彩 图案 文化品牌 审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审美文化研究 倡导审美文化批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周 陈曼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9-140,共2页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近50名文艺学、美学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审美文化研究以...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近50名文艺学、美学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审美文化研究以及美学的当代生存等问题,并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研究 高峰论坛 文化批评 中国 中华美学 著名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