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试探
1
作者 史鸿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9-22,共4页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无害的快感”可以独立于“教育”和“精神享受”之外。可见,亚氏是把艺术的审美目的性规定在理性、知性和感性诸多方面,把真、善、美、乐四者的有机统一视为艺术之审美目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审美目的 认识价值 审美价值 净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论自调节审美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25,共5页
三论自调节审美王建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自我调节与审美经验》以后,引起了一场争论。《新华文摘》曾转载了数篇争鸣文章。在人们忙于“下海”的今天,“自调节审美学”会受到如此青睐,可以说是... 三论自调节审美王建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自我调节与审美经验》以后,引起了一场争论。《新华文摘》曾转载了数篇争鸣文章。在人们忙于“下海”的今天,“自调节审美学”会受到如此青睐,可以说是美学不幸中之大幸了。本文拟从审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调节 自调节 审美目的 审美主体 审美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标准 人类社会系统 审美经验 适应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的陌生化:诗歌语言教学的有效抓手
3
作者 蒋祖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0-71,共2页
李书辉老师的这篇设计,吸引我的首先就是“陌生化”三个字。“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由俄国文学批评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 李书辉老师的这篇设计,吸引我的首先就是“陌生化”三个字。“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由俄国文学批评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将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把司空见惯转化为新意益然,这和诗歌语言表现出的反常规、另类、怪诞非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 文学批评家 语言的陌生化 审美目的 维克托 文学艺术 怪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发现
4
作者 杨建民 《人文杂志》 1982年第6期120-124,共5页
什么是艺术发现?也就是说,艺术发现包含着哪些内容?我们认为,艺术发现是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充满艺术情感的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凭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深遽的洞察力,通过艺术观察,获得了大量的丰富... 什么是艺术发现?也就是说,艺术发现包含着哪些内容?我们认为,艺术发现是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充满艺术情感的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凭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深遽的洞察力,通过艺术观察,获得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素材,产生出了美的感受,继而抓住某些特征性的现象,从中发现那种蕴藏在事物的内部,不易为一般人所觉察,常常被认为是司空见惯而受到弃置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由此挖掘出生活的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发现 艺术观察 作家 审美认识 艺术家 现实生活 审美目的 曹禺 创作契机 人物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