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审美的人”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世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共9页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于主体,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限制,限制就是不自由。道德意识作为人生追求自由而成为"完全的人"的一个更高境域,虽然在结合主客的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言也有其局限性。人生意识发展的最高境域是审美意识。只有审美意识才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到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超理性之美"既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生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的最高峰,"主客符合"意义的求知意识和"应然"意义的道德意识都在它的门前终止。"新的万物一体"("万物不同而相通之一体")主张主客的最终融合,在这里,真善美融为一体。人能达到此境,就是一个既美且善且真的"完全的人"。一个"完全的人"所处之境,就是"有我"而又"忘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意识 完全的人 审美的人 新万物一体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与审美的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弓 张玉能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131,共8页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自然王国、审美王国、自由王国,相应地便生成了三种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这种划分尽管存在一些乌托邦性质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却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自然王国、审美王国、自由王国,相应地便生成了三种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这种划分尽管存在一些乌托邦性质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却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从而使人从自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这种理想被《共产党宣言》批判继承发扬了,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目标。审美的人应该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和顺应历史潮流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就是要在培养造就审美的人上下功夫,立德树人,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美人生,让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审美的人,从审美自由境界走向伦理(政治道德)自由境界,建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的人 自由境界 社会主义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的人生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2-29,共8页
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它的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关于这一点,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的美学都具有鲜明的体现和明确的阐释。审美的人生价值是通过审美表现即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以及审美超越即人生的... 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它的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关于这一点,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的美学都具有鲜明的体现和明确的阐释。审美的人生价值是通过审美表现即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以及审美超越即人生的境界的转化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表现 人生价值 审美超越 情感意识 个性情感 情感释放 中国美学 生存状态 审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解救的姜戈》之暴力审美的人性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珍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25,共3页
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被解救的姜戈》凭借其暴力审美的冲击和杂糅风格之西部影片的魅力,既赚取了高额票房,又荣获了两项奥斯卡大奖。究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影片在暴力审美狂欢背后对人性的拷问:展现了小人物身上潜藏的邪恶感和... 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被解救的姜戈》凭借其暴力审美的冲击和杂糅风格之西部影片的魅力,既赚取了高额票房,又荣获了两项奥斯卡大奖。究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影片在暴力审美狂欢背后对人性的拷问:展现了小人物身上潜藏的邪恶感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又正面肯定了爱情与自由在人性中的价值。但影片过于重视暴力审美的视觉冲击给受众带来的快感,在一定程度上对审美内容的道德价值形成了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暴力 道德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水日记,呼唤审美的人生态度
5
作者 王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下水日记 审美教育 作文训练 作业批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智协同创造力回溯AIGC科学与审美的思维共创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岩 郭宇刚 罗旭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超速发展的大模型升级了推理水平和多模态处理能力,支撑和提升了AIGC的生成力和创造力。AIGC支持学习者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的融合共创,为科学教育和美育的跨学科学习开辟了新路径。该研究依据技术可供性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从智能技术环... 超速发展的大模型升级了推理水平和多模态处理能力,支撑和提升了AIGC的生成力和创造力。AIGC支持学习者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的融合共创,为科学教育和美育的跨学科学习开辟了新路径。该研究依据技术可供性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从智能技术环境中人智协同的现象入手,将人智协同的任务协同推演到人智协同的创造协同,确立了包括人智信任在内的人智协同创造力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涵养学习者的人智协同创造力为导向,分析了AIGC的知识获取和认知模式,从计算思维等常规思维中拔擢出AIGC思维方法。AIGC思维是人智协同中涵盖知情意的整体性意识活动,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是AIGC思维的内核,“现象←→体验”双向反馈是AIGC思维的外显。AIGC思维可以自觉调配人类智能协同力和主动获取AI协同力,并且通过科学专注和审美奖励的结合获得思维增益。AIGC思维通过强化学习者语言图式和视觉图式的科学性与审美性促进人智信任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智协同创造力 科学思维 审美思维 AIGC思维 跨学科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经验的“感性”溯源与当代美育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孟凡君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在现代美学史上,审美经验概念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审美经验”进行语义溯源、本体追问和辩证反思,“感性”构成其核心语义。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史包含着感官感性、感性认知、感觉等整个语义家族的生成和流变。在当代认知神经... 在现代美学史上,审美经验概念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审美经验”进行语义溯源、本体追问和辩证反思,“感性”构成其核心语义。审美经验的“感性”研究史包含着感官感性、感性认知、感觉等整个语义家族的生成和流变。在当代认知神经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的探索中,审美经验的神经生理实体和客观经验对象化、实体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20世纪以来的工业理性背景中,审美经验的多重语义与复杂语境模糊并弱化了“感性”意涵及其功能。重提审美经验的感性本质,这将指引我们焕发其感性内涵,同时把当代理性精神和原则融入其中。因而,当代美育应当是包含着科学理性精神的“新感性”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 感官感性 感性认知 新感性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学理探究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余虹 米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15,20,共7页
审美鉴赏力是审美能力的核心要素,具体包括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与审美评价力,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审美鉴赏力是“审美创造”素养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学理内涵、生成机制和培育路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证,为语文... 审美鉴赏力是审美能力的核心要素,具体包括审美鉴别力、审美欣赏力与审美评价力,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审美鉴赏力是“审美创造”素养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学理内涵、生成机制和培育路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证,为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培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鉴赏力 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 生成机制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孔颜之乐”看道德审美的“中国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吉华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8,共9页
《论语》中的“孔颜之乐”,以安贫乐道的精神要义,将道德主体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和道义担当,融于自我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一种美善相融的圣贤气象,蕴含着内以修身、外以治世的道德审美价值取向。宋儒通过以“诚”贯通... 《论语》中的“孔颜之乐”,以安贫乐道的精神要义,将道德主体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和道义担当,融于自我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一种美善相融的圣贤气象,蕴含着内以修身、外以治世的道德审美价值取向。宋儒通过以“诚”贯通天道性命、会通孔孟“识仁”之法和“循理而乐”的成德之教等具体途径,将“孔颜之乐”的人文意蕴进一步扩展到仁乐相通的天地精神,从而将人的自我道德境界修养提升与修身治世的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最终实现道德本体与审美生成的圆融。由此,“孔颜之乐”以一种对自我与世界进行审美感应的精神把握方式,形成以个体精神超越和理想社会秩序构建为重点、充分凸显人生内在道德终极价值意义与天道相贯通为最高审美追求的理论系统,成为道德审美“中国性”的诗意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道德 圣贤气象 天地精神 审美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游融合与东方意蕴:电影化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审美突破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育涛 杨璐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78,共4页
顺应融媒体时代大众对艺术的新需求,兼顾玩家与观众双重身份群体的影游融合类作品,成为“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从“影游融合”与美学视角出发,看国产游戏里程碑式作品《黑神话:悟空》在跨媒介、具身心流以及文化传播上的审美突破。... 顺应融媒体时代大众对艺术的新需求,兼顾玩家与观众双重身份群体的影游融合类作品,成为“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从“影游融合”与美学视角出发,看国产游戏里程碑式作品《黑神话:悟空》在跨媒介、具身心流以及文化传播上的审美突破。首先,该游戏巧妙地将经典IP和游戏机制、形象符号相融合,体现跨媒介之美;其次,该游戏实现了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方式,制造心流沉浸之美;最后,《黑神话:悟空》以其电影化的视觉表达演绎出“游生代”的东方意蕴,展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的成功方式,进而延续中华文化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影游融合 审美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与美育:知行、身心一体化审美人格成长的理论赋能
11
作者 王确 赵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6,共14页
虽然美育实践经验对美学有着某种反哺的可能,但二者更重要的关系是作为美育基础理论的美学对美育认知和实践所具有的启示和引领的思想动能。借助逻辑分析、思想资源归类和跨界类比等方法探讨美学与美育的学理关联非常必要。美学能够为... 虽然美育实践经验对美学有着某种反哺的可能,但二者更重要的关系是作为美育基础理论的美学对美育认知和实践所具有的启示和引领的思想动能。借助逻辑分析、思想资源归类和跨界类比等方法探讨美学与美育的学理关联非常必要。美学能够为美育提供基础性的理论资源;美学能够为美育提供特殊的类比方法,强化审美判断的适配性和有效性,通过美学与美育之间、不同审美领域之间、美学范畴与美育实践之间等跨界领悟来实现;美学通过元语言等话语符号和现象类比为美育提供审美传递可实现的交流方式;美学为美育提供广阔的认知空间。美学将在诸多实践过程中助力美育推动和实现作为审美生命的学生之身心一体化人格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美育 审美人格 理论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审美理解力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12
作者 董志强 陈小寒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20,共5页
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的核心要素,审美理解力则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理解不同于理性认知中的理解,具有情境体验性、整体直观性与个体创造性的特点。本研究从美学与美育理论出发,探寻语文审美理解力的学理内涵... 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的核心要素,审美理解力则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理解不同于理性认知中的理解,具有情境体验性、整体直观性与个体创造性的特点。本研究从美学与美育理论出发,探寻语文审美理解力的学理内涵、结构、特征,针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审美理解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中审美理解力培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 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 培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化:短视频的艺术性探析
13
作者 舒笑梅 岳文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3,共11页
数字化时代,短视频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其艺术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本质主义到开放认知的范式转变为短视频艺术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理论空间;政策实践的关键内容又保证了作为艺术的短视频所必备的核心定义项,由此形成了短视频鲜明的“日常即... 数字化时代,短视频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其艺术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本质主义到开放认知的范式转变为短视频艺术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理论空间;政策实践的关键内容又保证了作为艺术的短视频所必备的核心定义项,由此形成了短视频鲜明的“日常即展示”的艺术属性,艺术从传统特定时空的静态审美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实践生成,构设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体验日常化”的双向运动,使其既具娱乐性,又有文化性精神价值。探析短视频的艺术属性,有助于更好洞察数字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型,构建基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共识,让艺术在日常展示与互动中持久绽放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日常即展示 艺术性 生活审美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鉴赏课中审美鉴赏的内涵、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
14
作者 但武刚 陈沛然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148,共7页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审美鉴赏是发生在审美识别之后,为审美创造提供条件的重要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审美鉴赏...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审美鉴赏是发生在审美识别之后,为审美创造提供条件的重要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基本要素为感知力、品味力、表达力。学生审美鉴赏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萌生阶段、感知阶段、鉴别阶段、表达阶段。四个阶段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有序连贯进行的,并始终有审美情趣伴随。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生敏锐的判断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 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活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设计视阈下羌族服饰色彩的审美与重构
15
作者 姜旭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03,共5页
羌族服饰色彩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民俗特点和审美心理,对其研究能够促进当代文化创意设计的民族性转译和民族化重构。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案例法,爬梳传统羌族服饰的色彩特征,对其色彩范式、图纹意蕴、“尚红”“尚白”的审美意象... 羌族服饰色彩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民俗特点和审美心理,对其研究能够促进当代文化创意设计的民族性转译和民族化重构。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案例法,爬梳传统羌族服饰的色彩特征,对其色彩范式、图纹意蕴、“尚红”“尚白”的审美意象加以分析,结合现代色彩学的设计理念与审美特点,提出“非遗”现代设计的重构新径。研究表明,羌族服饰色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装饰性和象征性古拙粗犷,艺术风格别致。艺术构建、跨界融合、“撞色”反对的现代设计思路,能够促进传统审美与现代流行融会贯通,让艺术、工艺和产品有机结合,有助羌族服饰色彩的现代创新与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服饰 色彩 现代设计 审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流脉与审美建树
16
作者 张中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代的审美建树:抒情诗从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走向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叙事诗全面丰收,对中国叙事诗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有声之诗——“朗诵诗与歌曲”生机勃勃;自觉从历史与民间汲取传统养分,加强了新诗的民族性与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流脉 审美建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卜辞所见殷商艺术与审美精神
17
作者 谭玉龙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59,共7页
甲骨卜辞包含有涉及当时艺术和审美的丰富内容,反映出殷商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精神。虽然,殷商乐舞艺术本质上属于宗教祭祀活动,但殷人以乐舞祭神是为了获得与自然气候、个人吉凶相关的回报,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代表丰厚食物的甲骨... 甲骨卜辞包含有涉及当时艺术和审美的丰富内容,反映出殷商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精神。虽然,殷商乐舞艺术本质上属于宗教祭祀活动,但殷人以乐舞祭神是为了获得与自然气候、个人吉凶相关的回报,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代表丰厚食物的甲骨文之“美”和具有神灵荫庇之义的“休”正蕴含其中。此外,殷商祭祀中的乐舞具有娱神和“乐(lè)”人双重功能,而娱神源于乐人,殷人由此将之施于神,以求换来恩赐。这就是殷商艺术与审美具有的实用精神、生命精神和乐感精神。虽然是潜在和质朴的,但当笼罩其上的神学迷雾被拨开时,殷商艺术与审美精神便显示出强烈的介入倾向,这无疑是今日建构“超越美学的美学”应去伪存真吸收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 甲骨文 艺术 审美精神 实用精神 生命精神 乐感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与演进
18
作者 张奎志 于清淼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审美意识,是指人在日常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指向,包括审美趣味、审美兴趣、审美追求、审美感知、审美期待、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恒定性与演进变化的特征。恒定性是指可以用一个词语如“... 审美意识,是指人在日常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指向,包括审美趣味、审美兴趣、审美追求、审美感知、审美期待、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恒定性与演进变化的特征。恒定性是指可以用一个词语如“含蓄”来概括中国美学风格,而演进变化则是指随着时代、地域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不同审美风貌。中国远古的审美意识是从功利、宗教、道德等观念中孕育出的,之后就经历了从“巫”“史”传统到礼乐教化,从豪放“大美”到典雅神韵,从唯美追求到写“俗”写“丑”的不同演进历程。这种恒定性与演进变化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美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真实视域下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与审美特征
19
作者 肖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5,共6页
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是AI技术与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探索电影艺术叙事可能的重要动力。AI艺术在为电影创意表达、内容生成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引领电影创作向数字化升级。面对“算法逻辑”持续加强、技术主义取代人文主义的A... 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是AI技术与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探索电影艺术叙事可能的重要动力。AI艺术在为电影创意表达、内容生成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引领电影创作向数字化升级。面对“算法逻辑”持续加强、技术主义取代人文主义的AI艺术应用误区,应以艺术真实为基础,以“人机共创”为核心,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探寻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本文以艺术真实为研究基础,对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进行解读,结合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核心要素,论述AI艺术赋能下电影创作的新型审美特征,以期为利用AI艺术创作高质量、精品质的电影作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AI艺术 创作边界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诗意乌托邦与叙事伦理——《大象》的审美特质及艺术缺憾
20
作者 徐汉晖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杨志军是当代文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将写作的焦点对准人与自然,对自己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坚忍的信仰、慈悲与执着,“这种理性自觉的选择让杨志军成为一个奇迹般的文化存在,这个奇迹一直延续至今... 杨志军是当代文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将写作的焦点对准人与自然,对自己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坚忍的信仰、慈悲与执着,“这种理性自觉的选择让杨志军成为一个奇迹般的文化存在,这个奇迹一直延续至今”^((1))。在以《雪山大地》问鼎茅盾文学奖半年之后,杨志军于2024年2月又隆重推出了一部长达54.5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象》。这一次,他的小说里关注的依然是“人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茅盾文学奖 杨志军 审美特质 大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