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态审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
程相占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2
|
论17世纪启蒙思想家傅山的艺术审美理论及书法艺术 |
张纵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9
|
|
3
|
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 |
张霞云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4
|
“儒释互补”: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论 |
王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场域法则支配下的美学变革——论晚清小说审美理论的出现 |
吴泽泉
张婷婷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6
|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中国审美理论》 |
孙士聪
张弓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论舍夫次伯利的审美理论 |
杨方
|
《湖湘论坛》
|
1997 |
0 |
|
8
|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 |
高海燕
莫先武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9
|
论柏拉图的审美理论 |
杨方
|
《湖湘论坛》
|
1995 |
2
|
|
10
|
探索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审美理论——评《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 |
胡永强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1
|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与艺术审美理论的革命 |
赵奎英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2
|
伊格尔顿审美理论的三维透视 |
张志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3
|
王士祯审美理论琐议 |
皮朝纲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1
|
|
14
|
严羽审美理论三题 |
皮朝纲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1
|
|
15
|
雅斯贝雅斯的悲剧审美理论 |
周伊慧
王小林
|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
2000 |
0 |
|
16
|
论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的寄托范畴 |
赵仲牧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7
|
《美学:审美理论》出版 |
舒梧
若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18
|
“五四”新文学前后构造的“不用之用”的审美理论模式 |
魏嵩年
|
《中州学刊》
|
1987 |
0 |
|
19
|
价值美学观照下的影视传媒艺术——仲呈祥《审美之旅》关于审美价值评价的理论及意义 |
侯文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20
|
论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的生成及其公共性 |
肖明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