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美育的宗旨和操作原则
- 1
-
-
作者
刘庆昌
-
机构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7,共7页
-
文摘
美育自席勒提出之后已逐渐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其都不是一个被彻底弄清楚的概念。人们在很多时候将其与艺术教育混同,殊不知美育与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紧密联系。从人的存在状态切入,可以发现美育是要使人的心灵进入审美状态的。这种状态具有自由的和整体的品格,是一切积极的可能性发生的基础,也是最佳的教育和受教育状态。智育和德育的理想均可以在这种状态中以最深刻的方式实现。基于美育的特殊性,美育在学校的实施须遵循两个前提性的原则:一是美育应当无条件地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必备意识;二是美育应当有条件地成为学校教育的专门活动。
-
关键词
美育
审美心境
审美状态
全面发展教育
-
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mental state
aesthetic stat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
分类号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庄子“游”境对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郭大兴
-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73-176,共4页
-
文摘
庄子通过游"天地"寻到"道"的幽朦,通过游"万物"寻到"道"的生命形迹,通过"游心"来促进了"道"的审美观照、增强了对道的审美感受,为我们验证了在游境中,观道、体道的哲学审美方式和方法。而庄子为了加强在"道"的审美过程中的体察效果,又阐述了"道"的哲学审美过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说明。庄子把游天地、游万物、游心观道、体道所呈现出来的"德""像"之美都阐述了出来。这种游境体察出的天地万物的"玄德"之美和"大象"之美,正是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玄远、哲趣、幽朦、阴阳交合、气韵生动的意境审美的主要思想来源。
-
关键词
游境
玄妙
哲趣
山水画
审美意境
审美境界
审美心胸
自由审美状态
-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
-
题名"存在"之"光"——海德格尔美论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刘旭光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4-28,共5页
-
文摘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
关键词
“存在”
“光”
海德格尔
美学
审美状态
-
Keywords
Heidegger, beauty, being, aesthetic sate, emergence
-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尼采“生命美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颖慧
-
机构
济宁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
基金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资助(J13WD24)
-
文摘
作为转型期的代表人物,尼采把"生命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生命美学"的思想表现在:以"梦"和"醉"的审美状态拯救生命,以"人"本位的艺术再现生命和以"超人"的审美理想扩张生命。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充分表现了他对人之欲望的尊重,对人之能力的重视,其思想因其"生命"的内涵有着更加强悍的生命力。
-
关键词
尼采
生命美学
审美状态
审美理想
-
Keywords
Nietzsehe
life aesthetics
aesthetic state
aesthetic ideal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