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审美注意的特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常存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审美注意
审美
期待
审美
态度
审美
对象
日常意识
审美
活动
注意
力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审美
过程
审美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注意:一种新的注意模式?
2
作者
刘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2,共9页
对审美经验的主要代表性理论的考察可以表明,美学中存在通过结合注意来说明审美经验的传统。然而,以往各种解释针对注意大多都给以一种“全神贯注”式的常识性理解,并没有对注意本身给以清晰的说明。新近认知科学哲学中“审美注意”研...
对审美经验的主要代表性理论的考察可以表明,美学中存在通过结合注意来说明审美经验的传统。然而,以往各种解释针对注意大多都给以一种“全神贯注”式的常识性理解,并没有对注意本身给以清晰的说明。新近认知科学哲学中“审美注意”研究的复兴试图专门为审美注意的特殊性进行解释和辩护。但通过细致考察,这些新进展面临着概念分析和经验说明的二难困境。关于审美注意问题的这些探讨生动具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互动研究所面临的深描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
无利害
注意
审美注意
深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虚静说关于民族审美心理的认识与描述
3
作者
周甲辰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36-38,共3页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关键词
虚静
审美
遗忘
审美注意
审美
想象
审美
体验
审美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审美场的建构
4
作者
阳晓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3-64,共2页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专有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当完整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人们通常说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外,实际上还包括了审美环境以及它们三者之间信息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如果借用物理学的术语...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专有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当完整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人们通常说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外,实际上还包括了审美环境以及它们三者之间信息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如果借用物理学的术语,我们也可把它称之为“审美场”。 审美场是一个主体多维的概念,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审美主体或审美对象的任何一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环境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着的、连续性的存在。三者构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动态主体结构,是运动着的张力结构模式。因而我们对审美场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单个要素的分析,而要考虑它们的整体综合效应。下面笔者仅就审美效应的发生和审美场各因素的关系略作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场
审美
环境
审美
主体
审美
客体
审美注意
审美
趣味
审美
对象
审美
态度
审美
心理结构
审美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
被引量:
1
5
作者
於贤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7-25,共9页
本文以审美认识的心理过程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与西方诸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审美动机上,偏重于道德自律的悦神悦志与偏向于感官享受的悦耳悦目;在审美注意上,重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与重视个别事物的特征;在审美知觉上,较...
本文以审美认识的心理过程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与西方诸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审美动机上,偏重于道德自律的悦神悦志与偏向于感官享受的悦耳悦目;在审美注意上,重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与重视个别事物的特征;在审美知觉上,较多地运用接近组合的方式与更擅长相似组合的方式;在审美情感上,主张对情感的激动应有所控制与主张情感的奔放、狂热;在审美想象上,在再造性想象中却有更多的创造成分与在创造性想象中更大胆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审美
心理
不同民族
审美注意
审美
动机
审美
想象
审美
情感
再造性想象
审美
欣赏
中国人
知觉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典美学的审美感受论
6
作者
吴功正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5期95-101,129,共8页
中国古典美学家的理论触须一方面伸向审美的外部世界,追索着对象的客观美质;一方面导入审美的内部世界,探求主体的审美心态。这种平行线状的理论延伸,使得古典美学家更能从主客体的统一上把握审美的特性。他们从一开始所确立的审美路线...
中国古典美学家的理论触须一方面伸向审美的外部世界,追索着对象的客观美质;一方面导入审美的内部世界,探求主体的审美心态。这种平行线状的理论延伸,使得古典美学家更能从主客体的统一上把握审美的特性。他们从一开始所确立的审美路线,即以主体为支点,造成情感外射,去观照对象,避免了单纯的客体对象决定论。《淮南鸿烈》就曾说:“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以内乐外之谓乐”,否则“失其得者也”。所谓“以内乐外”,就是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心态、审美感受才能体验出外在的美质。而不同的审美心绪又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效应:“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声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不是一般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主体心境在寻求不为外物制约的定向感受和体验。这就把审美感受的作用发挥到相当独特而卓越的层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心态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
心境
庄子
审美
体验
感受方式
审美
过程
审美
感受
审美注意
审美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体验论——原型体验与深层体验
7
作者
杨健民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3期41-48,共8页
一作家的审美体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超越、反复地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里,原型体验构成了作家审美体验中的初级层次,也是作家超越感觉对象的一个必经的基本层次。原型体验主要是作家对于事物或对象的外在形式(如形、色、质...
一作家的审美体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超越、反复地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里,原型体验构成了作家审美体验中的初级层次,也是作家超越感觉对象的一个必经的基本层次。原型体验主要是作家对于事物或对象的外在形式(如形、色、质等)的体验,从感觉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外部体验(机体觉),作家由此获得的是初级直觉。这种直觉显得质朴、天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体验论
作家心态
原型
情感经验
感觉角度
外在形式
作家主体
鲁迅
审美注意
生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体验的探讨
8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9-25,58,共8页
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中,概念(范畴)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概念从不同的方面总结、概括了人们对审美现象、审美经验的认识成果,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审美倾向。而且整个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也有自己独...
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中,概念(范畴)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概念从不同的方面总结、概括了人们对审美现象、审美经验的认识成果,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审美倾向。而且整个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如果粗略地勾画一下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体验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审美
意象
审美注意
审美
对象
审美
特征
审美
主体
审美
感受
审美
者
“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模糊语言与审美
9
作者
林国清
《理论学刊》
1988年第3期70-71,共2页
语言永远也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审美意象。当康德反反复复表述这一思想时,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片面性实在不失深刻乃至深邃。美之不可言喻,不仅仅强调美的内涵的无限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人类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如果说,...
语言永远也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审美意象。当康德反反复复表述这一思想时,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片面性实在不失深刻乃至深邃。美之不可言喻,不仅仅强调美的内涵的无限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人类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如果说,在原始人那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面性
审美注意
审美
主体
模糊语言
康德
艺术欣赏
内心世界
审美
意象
人类语言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
10
作者
万福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01-103,共3页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万福成评价一堂公开课,我们常常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两方面着眼,而忽略了作为一堂优秀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课堂教学语言,中外许多教育教学专家都非常重...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万福成评价一堂公开课,我们常常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两方面着眼,而忽略了作为一堂优秀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课堂教学语言,中外许多教育教学专家都非常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语言
特级教师
体态语言
教材内容
语文教师
审美注意
审美
原则
《雨中登泰山》
林黛玉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
被引量:
9
11
作者
冯现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38,共3页
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也是评判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环节
唤醒
《闲情偶寄》
审美注意
学习兴趣
课堂效果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艺术史上的审丑意识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18-123,共6页
在中国艺术史的长廊里,珠玉纷披的艺术美使人属耳流目,留连忘返。但艺术的丑同样令人心灵颤动,体会到古拙天真的原始力量,感受到诙谐轻松的智慧机锋,领略到规范之外的神秘朦胧。作为艺术美的对立范畴——丑,不仅是美的补充和映衬,而且...
在中国艺术史的长廊里,珠玉纷披的艺术美使人属耳流目,留连忘返。但艺术的丑同样令人心灵颤动,体会到古拙天真的原始力量,感受到诙谐轻松的智慧机锋,领略到规范之外的神秘朦胧。作为艺术美的对立范畴——丑,不仅是美的补充和映衬,而且有其独特的历史流程和价值指向,是中国艺术上称为珍贵的奇观异景,同样值得我们的深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丑意识
中国艺术史
艺术丑
美丑
庄子
丑角
丑怪
贯休
艺术美
审美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
13
作者
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7-78,共2页
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自己的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确定自己,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永远具有常新的意味,因此也就有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有了探讨不尽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最近由三环出版社出版...
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自己的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确定自己,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永远具有常新的意味,因此也就有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有了探讨不尽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最近由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洋洋36万言,不仅再次印证了上面的说法,而且在开拓和建设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格局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但是也难以割断或者“消灭”,因其后者,人们也就不能不重视历史,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对于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创造也是如此。就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来说,谁也不会否认近十年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取得这些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打破了以前封闭和僵化的研究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理论遗产,尤其是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
现代文艺理论
中国当代
研究状态
当代文艺
文化遗产
文艺思想
心理学史
审美注意
心理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内心走向形式——写作主体内在审视力分析
14
作者
方才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7-60,共4页
写作主体的内在审视力,我们称之为审美注意力。主体就是凭借着它在不断地捕捉、寻找、吸收、贮存、感受、体验、想象、评价、确定、肯定、否定、外化、凝聚……,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审美多样性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种力量,才能主宰自己...
写作主体的内在审视力,我们称之为审美注意力。主体就是凭借着它在不断地捕捉、寻找、吸收、贮存、感受、体验、想象、评价、确定、肯定、否定、外化、凝聚……,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审美多样性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种力量,才能主宰自己的心理、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心
走向形式
写作主体
审美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诗的意象跳跃的心理特征
15
作者
郑群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01-108,共8页
诗的意象跳跃作为诗的表象运动的一种律动形式,其内在心理机制则是一种审美注意的转移.跳跃性作为诗的结构特征,是同散文式的过渡性区分而言的.从意象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跨度和心理速度上看,诗的意象跳跃也就是审美注意从一审美客体向...
诗的意象跳跃作为诗的表象运动的一种律动形式,其内在心理机制则是一种审美注意的转移.跳跃性作为诗的结构特征,是同散文式的过渡性区分而言的.从意象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跨度和心理速度上看,诗的意象跳跃也就是审美注意从一审美客体向另一审美客体的飞跃转移.注意作为意识对某一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注意
欣赏者
论诗
诗的意象
心理特征
注意
转移
时空跳跃
通感描写
优势兴奋中心
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鉴赏漫议
16
作者
赵志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审美注意
艺术品
鉴赏者
艺术鉴赏
漫议
性需要
自由间接话语
审美
经验
审美
心理距离
生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庄的艺术心理学
17
作者
刘伟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7-25,共9页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们的艺术心理学理论也十分丰富.叶朗认为,老子及《老子》书都早于孔子,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着眼,都应该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本文也沿用这一说法,并推而广之,将老...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们的艺术心理学理论也十分丰富.叶朗认为,老子及《老子》书都早于孔子,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着眼,都应该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本文也沿用这一说法,并推而广之,将老子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放在孔子以前.虽然庄子(约前369—前286)的出生年代比较迟,但因他与老子的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思想属同一体系,故与老了一并论列.由此看来,老庄的艺术心理学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的起点,因此十分值得研究.本文试就老庄关于艺术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逐一加以胪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艺术心理学
审美
情感
审美
主体
胡蝶
美学
审美注意
心斋
心理学史
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
18
作者
王乾坤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8期25-31,共7页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王乾坤笔者曾经在几个场合唠叨过,鲁迅并没有所谓“切断”中国文化的泉源活水。他一生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加进了两个环节,一是在“圆而神”、“圆善”的致思习惯中导入了“中间物...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王乾坤笔者曾经在几个场合唠叨过,鲁迅并没有所谓“切断”中国文化的泉源活水。他一生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加进了两个环节,一是在“圆而神”、“圆善”的致思习惯中导入了“中间物”概念,二是在修齐治平和耿介独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美学思想
善与恶
审美注意
“真”
“中间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审美
趣味
摩罗诗人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
19
作者
李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73-176,共4页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李莉简单地讲,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艺术家们对生活独到的认识,以及艺术家们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从而丰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李莉简单地讲,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艺术家们对生活独到的认识,以及艺术家们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从而丰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主要是从两个意义上来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欣赏
欣赏者
审美
心理活动
审美注意
艺术作品
审美
心理过程
联想和想象
血吸虫
审美
属性
审美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审美注意的特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常存文
机构
内蒙古教育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审美注意
审美
期待
审美
态度
审美
对象
日常意识
审美
活动
注意
力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审美
过程
审美
主体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注意:一种新的注意模式?
2
作者
刘玲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2,共9页
文摘
对审美经验的主要代表性理论的考察可以表明,美学中存在通过结合注意来说明审美经验的传统。然而,以往各种解释针对注意大多都给以一种“全神贯注”式的常识性理解,并没有对注意本身给以清晰的说明。新近认知科学哲学中“审美注意”研究的复兴试图专门为审美注意的特殊性进行解释和辩护。但通过细致考察,这些新进展面临着概念分析和经验说明的二难困境。关于审美注意问题的这些探讨生动具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互动研究所面临的深描难题。
关键词
注意
无利害
注意
审美注意
深描
Keywords
attention
disinterested attention
aesthetic attention
thick description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虚静说关于民族审美心理的认识与描述
3
作者
周甲辰
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36-38,共3页
文摘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关键词
虚静
审美
遗忘
审美注意
审美
想象
审美
体验
审美
理解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审美场的建构
4
作者
阳晓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3-64,共2页
文摘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专有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当完整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人们通常说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外,实际上还包括了审美环境以及它们三者之间信息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如果借用物理学的术语,我们也可把它称之为“审美场”。 审美场是一个主体多维的概念,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审美主体或审美对象的任何一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环境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着的、连续性的存在。三者构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动态主体结构,是运动着的张力结构模式。因而我们对审美场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单个要素的分析,而要考虑它们的整体综合效应。下面笔者仅就审美效应的发生和审美场各因素的关系略作阐述。
关键词
审美
场
审美
环境
审美
主体
审美
客体
审美注意
审美
趣味
审美
对象
审美
态度
审美
心理结构
审美
经验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
被引量:
1
5
作者
於贤德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7-25,共9页
文摘
本文以审美认识的心理过程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与西方诸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审美动机上,偏重于道德自律的悦神悦志与偏向于感官享受的悦耳悦目;在审美注意上,重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与重视个别事物的特征;在审美知觉上,较多地运用接近组合的方式与更擅长相似组合的方式;在审美情感上,主张对情感的激动应有所控制与主张情感的奔放、狂热;在审美想象上,在再造性想象中却有更多的创造成分与在创造性想象中更大胆自由.
关键词
民族
审美
心理
不同民族
审美注意
审美
动机
审美
想象
审美
情感
再造性想象
审美
欣赏
中国人
知觉定势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典美学的审美感受论
6
作者
吴功正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5期95-101,129,共8页
文摘
中国古典美学家的理论触须一方面伸向审美的外部世界,追索着对象的客观美质;一方面导入审美的内部世界,探求主体的审美心态。这种平行线状的理论延伸,使得古典美学家更能从主客体的统一上把握审美的特性。他们从一开始所确立的审美路线,即以主体为支点,造成情感外射,去观照对象,避免了单纯的客体对象决定论。《淮南鸿烈》就曾说:“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以内乐外之谓乐”,否则“失其得者也”。所谓“以内乐外”,就是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心态、审美感受才能体验出外在的美质。而不同的审美心绪又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效应:“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声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不是一般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主体心境在寻求不为外物制约的定向感受和体验。这就把审美感受的作用发挥到相当独特而卓越的层次上。
关键词
审美
心态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
心境
庄子
审美
体验
感受方式
审美
过程
审美
感受
审美注意
审美
理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体验论——原型体验与深层体验
7
作者
杨健民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3期41-48,共8页
文摘
一作家的审美体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超越、反复地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里,原型体验构成了作家审美体验中的初级层次,也是作家超越感觉对象的一个必经的基本层次。原型体验主要是作家对于事物或对象的外在形式(如形、色、质等)的体验,从感觉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外部体验(机体觉),作家由此获得的是初级直觉。这种直觉显得质朴、天真。
关键词
审美
体验论
作家心态
原型
情感经验
感觉角度
外在形式
作家主体
鲁迅
审美注意
生动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体验的探讨
8
作者
皮朝纲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9-25,58,共8页
文摘
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中,概念(范畴)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概念从不同的方面总结、概括了人们对审美现象、审美经验的认识成果,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审美倾向。而且整个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如果粗略地勾画一下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关键词
审美
体验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审美
意象
审美注意
审美
对象
审美
特征
审美
主体
审美
感受
审美
者
“味”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模糊语言与审美
9
作者
林国清
出处
《理论学刊》
1988年第3期70-71,共2页
文摘
语言永远也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审美意象。当康德反反复复表述这一思想时,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片面性实在不失深刻乃至深邃。美之不可言喻,不仅仅强调美的内涵的无限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人类语言的贫乏和苍白。如果说,在原始人那里。
关键词
片面性
审美注意
审美
主体
模糊语言
康德
艺术欣赏
内心世界
审美
意象
人类语言
文学作品
分类号
D2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
10
作者
万福成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01-103,共3页
文摘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万福成评价一堂公开课,我们常常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两方面着眼,而忽略了作为一堂优秀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课堂教学语言,中外许多教育教学专家都非常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语言
特级教师
体态语言
教材内容
语文教师
审美注意
审美
原则
《雨中登泰山》
林黛玉
教学方法
分类号
G42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
被引量:
9
11
作者
冯现冬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38,共3页
文摘
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也是评判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环节
唤醒
《闲情偶寄》
审美注意
学习兴趣
课堂效果
学生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艺术史上的审丑意识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浩
机构
西北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研究室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文摘
在中国艺术史的长廊里,珠玉纷披的艺术美使人属耳流目,留连忘返。但艺术的丑同样令人心灵颤动,体会到古拙天真的原始力量,感受到诙谐轻松的智慧机锋,领略到规范之外的神秘朦胧。作为艺术美的对立范畴——丑,不仅是美的补充和映衬,而且有其独特的历史流程和价值指向,是中国艺术上称为珍贵的奇观异景,同样值得我们的深入探索研究。
关键词
审丑意识
中国艺术史
艺术丑
美丑
庄子
丑角
丑怪
贯休
艺术美
审美注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
13
作者
殷国明
机构
暨南大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7-78,共2页
文摘
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自己的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一次确定自己,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永远具有常新的意味,因此也就有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有了探讨不尽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最近由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洋洋36万言,不仅再次印证了上面的说法,而且在开拓和建设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格局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但是也难以割断或者“消灭”,因其后者,人们也就不能不重视历史,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对于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创造也是如此。就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来说,谁也不会否认近十年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取得这些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打破了以前封闭和僵化的研究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理论遗产,尤其是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了,
关键词
中国文艺
现代文艺理论
中国当代
研究状态
当代文艺
文化遗产
文艺思想
心理学史
审美注意
心理美学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内心走向形式——写作主体内在审视力分析
14
作者
方才勤
机构
武汉水利大学社科系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7-60,共4页
文摘
写作主体的内在审视力,我们称之为审美注意力。主体就是凭借着它在不断地捕捉、寻找、吸收、贮存、感受、体验、想象、评价、确定、肯定、否定、外化、凝聚……,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审美多样性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种力量,才能主宰自己的心理、心灵。
关键词
内心
走向形式
写作主体
审美注意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诗的意象跳跃的心理特征
15
作者
郑群辉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文摘
诗的意象跳跃作为诗的表象运动的一种律动形式,其内在心理机制则是一种审美注意的转移.跳跃性作为诗的结构特征,是同散文式的过渡性区分而言的.从意象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跨度和心理速度上看,诗的意象跳跃也就是审美注意从一审美客体向另一审美客体的飞跃转移.注意作为意识对某一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关键词
审美注意
欣赏者
论诗
诗的意象
心理特征
注意
转移
时空跳跃
通感描写
优势兴奋中心
迭合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鉴赏漫议
16
作者
赵志军
机构
华中师大中文系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审美注意
艺术品
鉴赏者
艺术鉴赏
漫议
性需要
自由间接话语
审美
经验
审美
心理距离
生活经验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庄的艺术心理学
17
作者
刘伟林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7-25,共9页
文摘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们的艺术心理学理论也十分丰富.叶朗认为,老子及《老子》书都早于孔子,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着眼,都应该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本文也沿用这一说法,并推而广之,将老子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放在孔子以前.虽然庄子(约前369—前286)的出生年代比较迟,但因他与老子的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思想属同一体系,故与老了一并论列.由此看来,老庄的艺术心理学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的起点,因此十分值得研究.本文试就老庄关于艺术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逐一加以胪陈.
关键词
庄子
艺术心理学
审美
情感
审美
主体
胡蝶
美学
审美注意
心斋
心理学史
万物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
18
作者
王乾坤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8期25-31,共7页
文摘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王乾坤笔者曾经在几个场合唠叨过,鲁迅并没有所谓“切断”中国文化的泉源活水。他一生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加进了两个环节,一是在“圆而神”、“圆善”的致思习惯中导入了“中间物”概念,二是在修齐治平和耿介独异的...
关键词
鲁迅
美学思想
善与恶
审美注意
“真”
“中间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审美
趣味
摩罗诗人
道家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
19
作者
李莉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73-176,共4页
文摘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李莉简单地讲,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艺术家们对生活独到的认识,以及艺术家们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从而丰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主要是从两个意义上来说的...
关键词
艺术欣赏
欣赏者
审美
心理活动
审美注意
艺术作品
审美
心理过程
联想和想象
血吸虫
审美
属性
审美
形象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审美注意的特征
常存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审美注意:一种新的注意模式?
刘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虚静说关于民族审美心理的认识与描述
周甲辰
《重庆社会科学》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论审美场的建构
阳晓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
於贤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古典美学的审美感受论
吴功正
《齐鲁学刊》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审美体验论——原型体验与深层体验
杨健民
《文艺理论研究》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体验的探讨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模糊语言与审美
林国清
《理论学刊》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原则
万福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
冯现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论中国艺术史上的审丑意识
李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
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从内心走向形式——写作主体内在审视力分析
方才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略论诗的意象跳跃的心理特征
郑群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艺术鉴赏漫议
赵志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老庄的艺术心理学
刘伟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真诚,圆善与恶─—鲁迅美学思想片论
王乾坤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艺术欣赏中积极的心理活动
李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