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多元互动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楚小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11-127,148,共18页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技术给予艺术创作活动物质层面的基础支撑,既是创作工具,又是传播平台,二者相互渗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位置、角度、身份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创作、欣赏、审美接受等美学关系的变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审美欣赏关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主体突出和着重于客观的物的表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艺术大众化、波普化趋势则凸显出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当下,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性质均发生改变,也即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技术促使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且二者间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表现形态也逐步进入非物质化阶段。技术发展经常会悄然突破和无形消解传统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则努力从精神层面不断捍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在二者相互交织中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审美接受相互渗透以及主客之间的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审美欣赏 多元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庆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1,共5页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指艺术作品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和符号价值。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这四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理解和把握他者...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指艺术作品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和符号价值。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这四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理解和把握他者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比较美学的根本任务并不在于比较中西艺术孰优孰劣,并不是将艺术作品作为论证文化差异性的材料,而是要找到使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审美欣赏并不要求欣赏者完全认同不同的文化价值,而是要求欣赏者至少理解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理解但不认同是跨文化审美欣赏中常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欣赏 跨文化 比较美学 艾略特·多伊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欧洲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审美欣赏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12-,共1页
欧洲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它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综合艺术,歌剧作为世界的艺术珍宝,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的歌剧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欧洲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它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综合艺术,歌剧作为世界的艺术珍宝,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的歌剧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喜闻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歌剧 美学特征 审美欣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谈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审美欣赏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58,共2页
按照文艺美学的观点,"观"、"品"、"悟"是艺术审美欣赏中的三个层面。电视剧《士兵突击》成功地让观众在这三个层面实现了审美愉悦。"观"——以独特真实的叙事角度吸引观众进行知觉完形,达到了... 按照文艺美学的观点,"观"、"品"、"悟"是艺术审美欣赏中的三个层面。电视剧《士兵突击》成功地让观众在这三个层面实现了审美愉悦。"观"——以独特真实的叙事角度吸引观众进行知觉完形,达到了视听感性层面的接受;"品"——通过一组刚性男儿的塑造,引领观众解读体会其中形象意蕴,便达到了一种心意层面的满足;"悟"——观众将自己的欣赏体验凝聚升华,透过一部电视剧,完善了对人生的觉解,完成对艺术品的哲学思考,达到一种精神人格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欣赏 叙事情节 形象意蕴 人生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一年以上系统的美育课教学,考察了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审美直觉理解能力、审美情...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一年以上系统的美育课教学,考察了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审美直觉理解能力、审美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美育课程 中学生 审美欣赏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欣赏
6
作者 卢惠余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6期92-93,共2页
黄山、西湖可谓美景佳境,古今中外往游者难计其数,其中自有饱赏湖光山色、尽得山情水趣的“知音”,但浮光掠影、薄兴寡味的“美盲”亦不少见。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艺术美的欣赏更是如此。究其缘由,大概主要是一个如何欣赏的问题。分析... 黄山、西湖可谓美景佳境,古今中外往游者难计其数,其中自有饱赏湖光山色、尽得山情水趣的“知音”,但浮光掠影、薄兴寡味的“美盲”亦不少见。自然美的欣赏是这样,艺术美的欣赏更是如此。究其缘由,大概主要是一个如何欣赏的问题。分析一下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可见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说,“一主题、二形象、三结构、四手法、五语言”的排列式只能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判断,那么,偏重趣闻、玩弄噱头的趣味化仅仅会赢得学生浅薄的一笑,而细析段落层次、穷究只言片语的剖析法则可能把完美的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如此“欣赏”,恐怕难得作品之真谛。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凝结着真情善意的美的晶体,其陶情冶性的功能也只有在今人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产生。讲析文学作品,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那么,即使把主题思想挖掘得再深、艺术特色列举得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教学 审美欣赏 艺术美 引导学生 中学生 艺术特色 趣味化 思想挖掘 陶情冶性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欣赏的审美特性——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7
作者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2期38-44,共7页
艺术欣赏的审美性质一件艺术品摆在欣赏者面前,最初,二者是矛盾的,而欣赏的过程正是这矛盾的解决过程,是由矛盾而达于统一的过程。艺术品与欣赏者之所以是矛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艺术品是由欣赏者之外的艺术家创造的,对欣赏者而言,它... 艺术欣赏的审美性质一件艺术品摆在欣赏者面前,最初,二者是矛盾的,而欣赏的过程正是这矛盾的解决过程,是由矛盾而达于统一的过程。艺术品与欣赏者之所以是矛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艺术品是由欣赏者之外的艺术家创造的,对欣赏者而言,它具有外在性;第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是一接触对象就立即全部接受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欣赏 马克思美学思想 审美主体 审美欣赏能力 生活经验 审美性质 思维 欣赏活动 审美 艺术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生成
8
作者 马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4-39,共6页
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以往有人曾试图用“欣赏对象—审美反映”或“刺激—反应”来说明人的欣赏活动,其错误就在于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创造,忽视了艺术欣赏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文认为,艺术欣... 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以往有人曾试图用“欣赏对象—审美反映”或“刺激—反应”来说明人的欣赏活动,其错误就在于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创造,忽视了艺术欣赏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文认为,艺术欣赏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或反应过程,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的审美生成过程。1.艺术欣赏是主动的行为,它起始于人的审美需要。正是需要使主体进入审美准备状态,推动主体去作审美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欣赏 审美生成 欣赏活动 交互作用 审美需要 准备状态 心理因素 审美欣赏 审美主体 主体进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7
9
作者 罗筠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5-38,共4页
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罗筠筠明代审美文化在文学、艺术、工艺、文化(此处为狭义,包括民俗、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诸方面)乃至哲学、美学思想上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从一个角度讲,它体现了原来彼此... 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罗筠筠明代审美文化在文学、艺术、工艺、文化(此处为狭义,包括民俗、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诸方面)乃至哲学、美学思想上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从一个角度讲,它体现了原来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并且相互排斥的文人士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明式家具 审美趣味 文人士大夫 双向选择 审美风尚 市民阶层 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审美欣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环境审美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36,共4页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活泼生动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阐释,即可以看出环境审美欣赏的"移情模式"和"知己模式"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欸乃一声山水绿”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欣赏 移情模式 知己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对艺术的审美批评
11
作者 岳介先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4期98-102,共5页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和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批评 批评主体 审美欣赏 艺术审美 审美价值 批评对象 审美创造 审美理想 艺术创作 批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趣味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宁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76-81,共6页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心理因素 无意识 审美对象 社会心理 显意识 感性认识 主体 审美欣赏 情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4-78,共5页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模式 审美主体 审美过程 审美感知 审美欣赏 审美对象 审美心理层次 审美评判 审美经验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审美主体偏爱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和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1年第1期36-38,53,共4页
关键词 音乐审美 音乐创作 作曲家 听众 审美欣赏 审美创造 存在价值 自身 音乐美 间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汉诗英译的契机──金昌绪《春怨》译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建华 《外国语文》 1995年第2期79-84,共6页
审美,汉诗英译的契机──金昌绪《春怨》译文的比较研究王建华一翻译是语际间语言单位所含信息量的等值转换。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译者既要忠实地又要创造性地表达原文所含的信息,因此,译者与原文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原文的主宰... 审美,汉诗英译的契机──金昌绪《春怨》译文的比较研究王建华一翻译是语际间语言单位所含信息量的等值转换。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译者既要忠实地又要创造性地表达原文所含的信息,因此,译者与原文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原文的主宰,又是原文的奴隶。他是原文的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层面 动态的对等 译文读者 辽西 汉诗 英译 审美欣赏 黄莺 许渊冲 一般现在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民族审美心理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於贤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7-25,共9页
本文以审美认识的心理过程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与西方诸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审美动机上,偏重于道德自律的悦神悦志与偏向于感官享受的悦耳悦目;在审美注意上,重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与重视个别事物的特征;在审美知觉上,较... 本文以审美认识的心理过程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与西方诸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在审美动机上,偏重于道德自律的悦神悦志与偏向于感官享受的悦耳悦目;在审美注意上,重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与重视个别事物的特征;在审美知觉上,较多地运用接近组合的方式与更擅长相似组合的方式;在审美情感上,主张对情感的激动应有所控制与主张情感的奔放、狂热;在审美想象上,在再造性想象中却有更多的创造成分与在创造性想象中更大胆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不同民族 审美注意 审美动机 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 再造性想象 审美欣赏 中国人 知觉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抽象与文学的审美本性
17
作者 马大康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4期23-30,共8页
形象、想象、幻境是诗,乃至一切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离开了形象、具象,文学也就丧失了生动性和生命力,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学。而抽象恰恰与形象、具象相对待。那么,本文所谓的“审美抽象”,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键词 审美抽象 审美情感 感性形式 审美境界 审美欣赏 心理效应 审美活动 感性生命 自由创造 苏珊·朗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深情冷眼”——文艺欣赏中的情感运动
18
作者 龙协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69-76,共8页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引程伯子的话说,《孟子》要热读,《论语》要冷观。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孟子》这样洋洋洒洒、锋芒毕露的论辩式文章,应带着激情去读,方能感其气势;而对于《论语》这样语言简练、笔调雍容含蓄的语录体短文,要...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引程伯子的话说,《孟子》要热读,《论语》要冷观。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孟子》这样洋洋洒洒、锋芒毕露的论辩式文章,应带着激情去读,方能感其气势;而对于《论语》这样语言简练、笔调雍容含蓄的语录体短文,要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味,方能咀嚼出博大精深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欣赏 情感交流 情感运动 欣赏主体 审美情感 审美欣赏 欣赏 运动规律 情感体验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建设·出新——评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
19
作者 夏述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6-57,共2页
看到皮朝纲、钟仕伦合著的《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简称《导引》),心里十分喜悦。记得一位朋友曾在几年前说过,因为心理学还不算作一门完备的学科,将其引进美学研究领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他这话不... 看到皮朝纲、钟仕伦合著的《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简称《导引》),心里十分喜悦。记得一位朋友曾在几年前说过,因为心理学还不算作一门完备的学科,将其引进美学研究领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他这话不无道理,大名鼎鼎的康德就不赞成在美学研究中使用心理学方法,而著名艺术史学家、英国的科林伍德也认为心理学只能对“伪美学”有贡献,“对真正美学的贡献等于零”(《艺术原理》第36页)。然而美学与心理学从来就存在着近亲血缘关系,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本来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作为美学研究核心内容的审美经验,正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与审美对象相互交流和作用后的结果。因此,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吸收其研究成果,是完全合乎逻辑并能有所成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学 朝纲 导引 美学研究 文艺心理学 审美欣赏 审美经验 审美需要 使用心理 艺术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自调节审美——答“美学拒绝自我调节”论者的有关问题
20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3,共6页
一所谓自调节审美,指的是人们为审美目的所支配,在审美前或在审美中,在审美欣赏或在审美创造中通过对自我心理结构、心态,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整、校正,来实现审美目的,达到最佳审美效果。既然自调节审美要朝着审美目的进行反馈调... 一所谓自调节审美,指的是人们为审美目的所支配,在审美前或在审美中,在审美欣赏或在审美创造中通过对自我心理结构、心态,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整、校正,来实现审美目的,达到最佳审美效果。既然自调节审美要朝着审美目的进行反馈调节,那么究竟有无审美目的,这就是一个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康德提出审美在于无目的的合目的这一著名的二律背反以来,审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无为而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调节 审美创造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能力 审美欣赏 无为而为 中国美学史 条件反射 审美心态 审美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