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本体论之辨——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应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87-93,共7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旷世奇文 ,对该文的评价向来人言言殊。本文试图从现代美学 (特指现代艺术哲学 )的角度对它的意义给以新的解说。本文认为 ,《声无哀乐论》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触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我们称为审美本体论 )... 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旷世奇文 ,对该文的评价向来人言言殊。本文试图从现代美学 (特指现代艺术哲学 )的角度对它的意义给以新的解说。本文认为 ,《声无哀乐论》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触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我们称为审美本体论 )方面的问题 ,它的答案虽然是错误的 ,但却给了我们很多永远有价值的启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本体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本体否定论》出版
2
作者 鲁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8-68,共1页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杨守森的文艺学美学论文集《审美本体否定论》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艺术想象论》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个人论著。该书约28万字,其中大部分论文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堪称作者十几年来研究文艺理论、美学...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杨守森的文艺学美学论文集《审美本体否定论》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艺术想象论》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个人论著。该书约28万字,其中大部分论文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堪称作者十几年来研究文艺理论、美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成果的结晶。在文艺理论领域,他的《也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与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论 审美本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实主义原则 文艺理论 创作方法 出版社 现代主义 艺术想象 文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古代的客体论美学——审美本体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3
作者 杨存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77-80,共4页
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西方古代美学主要侧重于对审美本体的客体性探讨,属客体论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两种古代客体论美学共同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强调美在客体的理性精神,从亚理斯多德到狄德罗则强调美在客体的感... 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西方古代美学主要侧重于对审美本体的客体性探讨,属客体论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两种古代客体论美学共同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强调美在客体的理性精神,从亚理斯多德到狄德罗则强调美在客体的感性形式,分别从唯心和唯物两条路向上将客体论美学推向峰巅。两种理论倾向的相互逆转和综合,预示了西方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本体 客体论 古代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 亚里斯多德 唯物主义 柏拉图 黑格尔 研究系 主体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道家美学本体论——“道”论的审美生成 被引量:5
4
作者 易小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7-161,共5页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道论 审美本体 老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伯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共11页
关键词 《人间词话》 “境界”说 诗学 诗歌美学 生命体验 审美超越 忽略 相对 审美活动 审美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本体论研究的限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江珍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66,共4页
关键词 散文 本体 主体思维图式 审美本体 文化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关系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逻辑发展
7
作者 杨存昌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审美关系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逻辑发展杨存昌尽管在具体的阐释上还存有差异,但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特殊的对象性关系中这一论说,已为当前美学界广为接纳。审美关系本体论是在西方美学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大体上说... 审美关系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逻辑发展杨存昌尽管在具体的阐释上还存有差异,但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特殊的对象性关系中这一论说,已为当前美学界广为接纳。审美关系本体论是在西方美学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大体上说,古代美学是客体论的美学,近代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审美本体 西方美学史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主客体关系 审美对象 主客体统一 马克思 主体与客体 主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审美思想的比较
8
作者 周春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3-38,共6页
本文从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本体入手,分析了儒道的审美本体——“道”,认为“道”在儒道两家有着根本对立的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而道家则是自然之道。从这一点出发,作者认为儒家的审美过程和方式是一种把审美视为情感中介的感情活... 本文从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本体入手,分析了儒道的审美本体——“道”,认为“道”在儒道两家有着根本对立的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而道家则是自然之道。从这一点出发,作者认为儒家的审美过程和方式是一种把审美视为情感中介的感情活动;道家的审美过程和方式是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由此决定了儒家审美的社会功利性和道家审美的超功利,即道家把审美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最后,作者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思想的互补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思想 审美享受 儒家 审美本体 道家美学 自然之道 自由发展 个体生命 儒道两家 审美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沈从文的审美趋向
9
作者 朱艳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X期47-48,共2页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清丽而浪漫的审美境界,呈示了一种西化审美趋向,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与西方作家趋同的审美取向,以人性为审美价值尺度,以神为审美本体。
关键词 沈从文 人性 审美本体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人合一”之“合” 被引量:13
10
作者 康中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8,共10页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天人合 “自我” “天” 审美本体 西方哲学 本体境界 安身立命 “体”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的唐诗品格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望衡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6,共12页
唐诗及唐朝诗学塑造了中华美学的主要精神、核心理论和基本品位,包括中国美学"教美合一"的审美宗旨、"哲美合一"的审美范式、"以诗性为本"的审美品位、"崇骨尚气"的审美品格。"骨"与... 唐诗及唐朝诗学塑造了中华美学的主要精神、核心理论和基本品位,包括中国美学"教美合一"的审美宗旨、"哲美合一"的审美范式、"以诗性为本"的审美品位、"崇骨尚气"的审美品格。"骨"与"气"指昂扬向上的生命精神,在唐诗中最为突出的生命精神是天地气概、国家意识、重义贵情、自信乐观、豪放雄强。这些精神因唐诗的审美力量而影响到全社会,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唐诗和唐朝诗学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甚至培育着其他的艺术。唐诗和唐朝诗学对其他艺术的深层次影响,不仅奠定了中国艺术以诗为灵魂的传统,而且奠定了中国审美意识以诗为旗帜的传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唐诗 唐朝诗学 审美宗旨 审美本体 审美范式 诗性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8-47,共10页
在中国禅宗史上,“南能北秀”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过渡期中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慧能还是神秀的禅学及美学思想,都带有这一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色彩;他们都没有离开“东山法门”的轨道,只是从不同侧面继... 在中国禅宗史上,“南能北秀”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过渡期中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慧能还是神秀的禅学及美学思想,都带有这一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色彩;他们都没有离开“东山法门”的轨道,只是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弘忍的禅法,而且都与马祖道一开创的洪州宗之后的南禅有着重大差别。论文从“南能北秀”对审美本体的追问、审美境界的向往和审美体验的探究等几个方面的异同,以及他们的禅学及美学思想的某些特点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能 神秀 禅宗美学 审美本体 审美境界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主体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3
作者 李幼苏 《学习与探索》 1988年第4期114-118,共5页
本文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形象体系总体内涵,即通过人性的异化与复归,使人获得自我实现,使人的非自身复归为自身,把人应有的全面情感归还给人占有。这一总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把不自由的人还原为自由... 本文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形象体系总体内涵,即通过人性的异化与复归,使人获得自我实现,使人的非自身复归为自身,把人应有的全面情感归还给人占有。这一总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把不自由的人还原为自由的人;2.把不全面的人还原为全面的人;3.把不自觉的人变为自觉的人。上述三个方面的立体的多维交织,构成了多层次的审美主体建构,形成了有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重侧面效应的审美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 三个方面 人性复归 性功能 自我超越 男人 人类学 社会学 形象体系 审美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三维视界─—兼论美学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恒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78-84,共7页
美学的人生视界是从本体论的最深层次透视人类审美的终极根据,它要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根源何在的问题,美学的情感视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透视审美活动的意向构成机制,它要追问人如何进行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如何... 美学的人生视界是从本体论的最深层次透视人类审美的终极根据,它要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根源何在的问题,美学的情感视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透视审美活动的意向构成机制,它要追问人如何进行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如何发生的问题;美学的形式视界是以符号学的角度来确定审美的形式特质,它要追问审美活动何以具有主体间性,也就是美感的普遍有效性如何实现的问题。通过这三维视界的层层叠加和彼此转换,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并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审美形式 美学体系 符号学 审美活动 生活世界 超越性 审美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首语
15
作者 丁帆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当代诗歌为什么沉沦这样严峻的命题,在众多评论家和诗人那里却表现得越来越淡定。在剔除外部因素以后,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消费文化语境的因素以外,有无诗歌审美本体的弊端可以反躬自问呢?傅元峰认为:“现代汉诗在抒情主体方面表现... 当代诗歌为什么沉沦这样严峻的命题,在众多评论家和诗人那里却表现得越来越淡定。在剔除外部因素以后,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消费文化语境的因素以外,有无诗歌审美本体的弊端可以反躬自问呢?傅元峰认为:“现代汉诗在抒情主体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汉诗、域外诗歌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并对诗歌抒情主体对文化理论的反哺进行研究,也具有重大的诗学意义。”如果诗歌界的研究在学理和学术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即使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纵然进入压迫性的“小众时代”,也会在文学史的长廊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我们冀望学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介入这样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首语 当代诗歌 抒情主体 现代汉诗 学术态度 文化语境 审美本体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栾栋教授
16
作者 润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78-178,共1页
栾栋教授栾栋教授系陕北子长县人,1953年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受家学陶冶,从小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于医艺兵农均有所涉猎。1977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法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1982... 栾栋教授栾栋教授系陕北子长县人,1953年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受家学陶冶,从小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于医艺兵农均有所涉猎。1977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法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1982年获西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学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审美本体 《文心雕龙》 美学方法论 阿多诺 艺术考古学 中国传统文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研究“现代转向”
17
作者 姜克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要以考证为中心,着重于阐发“义理”,“回归原典”,做原创性的研究,以审美化的本体阐释为法则,归纳总结文学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提炼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从而创造新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研究要“国际化”,一方面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走理论化、科学化道路;另一方面,推进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的英文写作和创办英文版的文学期刊,扩大中国文论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代转向 考证 审美本体阐释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