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文化”概念小议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立元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44-47,共4页
“审美文化”概念小议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立元(上海200433)目前,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与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就具体解释来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就整体而言,却又都存在... “审美文化”概念小议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立元(上海200433)目前,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与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就具体解释来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就整体而言,却又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下面试就两种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审美特性 审美 文学艺术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 当代文化 悲剧的诞生 审美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消费:转型期文化心理一种
2
作者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4-55,共2页
一哄而上的大众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消费的一种,我把它称作审美消费。审美与消费这两个词的并置,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首先,审美的发生,其本质特征正是它不可置换的个人特性、个人行为、个人体验,但是诸如卡拉OK这一类的审美文化形态,却... 一哄而上的大众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消费的一种,我把它称作审美消费。审美与消费这两个词的并置,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首先,审美的发生,其本质特征正是它不可置换的个人特性、个人行为、个人体验,但是诸如卡拉OK这一类的审美文化形态,却不能忽视人际交往的需要和礼节上的掌声,它追求一种虚拟的审美一致性,在这种场合,不能想象一个人可以完全激情满怀,心无旁鹜地歌唱。其次,虽说审美也是人的一种需要,但把它看作一种消费,容易抹杀审美发生的不自觉性,无功利性。受大众传媒支配下的公众生活,其价值实现,往往看重娱乐形式的参予性。审美消费即是这种参予性的一种,何况这是一个比以前更重视人际交往,更着意于消费意识的时期,因为包括审美消费在内的诸多消费,它还是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消费 转型期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 人际交往 审美文化形态 三角形的顶点 参予性 自由的象征 社会阶层 本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吴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伯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历史发展轨迹 海派文化 区域文化 农业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 地区经济 东亚文明 审美文化形态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探微——从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兴衰谈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远蓉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非理性主义审美取向,是形成体育运动竞技倾向的动力之源。我国传统体育是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造成了压抑非理性主义审美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使得我... 非理性主义审美取向,是形成体育运动竞技倾向的动力之源。我国传统体育是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造成了压抑非理性主义审美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具有非竞技倾向特征。本文透过稍具竞技特色的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兴衰历史命运,探析中国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非竞技倾向 中国 古代 球类运动 传统竞技性运动 审美文化形态 审美取向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多重特质与多元属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1-41,2,共11页
关于文学的界定及其本质的阐释,取决于文学自身的特质和发展变化的现实,而不是主观的臆想。人们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嬗变和超越的过程。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着眼于不同的视角,对文学自身进行全面考察... 关于文学的界定及其本质的阐释,取决于文学自身的特质和发展变化的现实,而不是主观的臆想。人们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嬗变和超越的过程。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着眼于不同的视角,对文学自身进行全面考察、观照,才能认清其所具有的多重本质特征与多元属性。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想象性形象,以纯意识形式传达生命精神,通过心觉实现沟通的一种审美文化形态。它具有诗艺性、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意识形态性等多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多重特质 多元属性 审美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赋能与价值:女性导演视野下新主流电影中党员形象塑造与流变研究
6
作者 王汉卿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8-43,共6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阵地,新主流电影以其红色与商业的综合特性实现了大众口碑与电影票房的平衡。新主流电影在一方面符合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亦迎合人民群众对电影艺术产品于价值观宣扬与党之... 作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阵地,新主流电影以其红色与商业的综合特性实现了大众口碑与电影票房的平衡。新主流电影在一方面符合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亦迎合人民群众对电影艺术产品于价值观宣扬与党之形象塑造的新期待。中国共产党党员向上联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主流审美文化形态,向下又沟通了人民,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扎根于各个领域。电影中党员形象的塑造,其主流性、人民性与文化性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员 形象塑造 综合特性 审美文化形态 以人为本 电影票房 主流性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