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感悟与教学优化——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式 被引量:3
1
作者 金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3-155,共3页
高校扩招、专业课课时调整、通识课启动等新情况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几十年来的"老"话题,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文本解读、审美感悟依学生... 高校扩招、专业课课时调整、通识课启动等新情况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几十年来的"老"话题,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文本解读、审美感悟依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是教学深化的基础;文学性的进一步强化、双向式思考是优化教学的步骤和措施。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教学方式 审美感悟 教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
2
作者 伍世昭 陈爱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109,共6页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审美感悟价值取向 反思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语文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
3
作者 徐向阳 徐小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Z期9-12,共4页
语文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教学因此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今的中学生对文化优劣的辨别能力不够,使得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意识等。中学生主要活动的范围就是学校,他们在学... 语文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教学因此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今的中学生对文化优劣的辨别能力不够,使得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意识等。中学生主要活动的范围就是学校,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对外面的社会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但因为自我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一些消极文化所误导。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有所转变,让教育既能满足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又能完善学生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程 中学生 能力的培养 审美感悟 教育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 辨别能力 思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感悟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34,共6页
关键词 感悟 “悟” 审美感悟 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范畴 《高僧传》 海德格尔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及结构因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力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98,共6页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审美感悟的传达和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审美感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即现实图景的具体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提出审美感悟二重性的基础上...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审美感悟的传达和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审美感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即现实图景的具体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提出审美感悟二重性的基础上,本文从主、客体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审美感悟的三个结构因子,即表象记忆、情感体验和意义认知。认为审美感悟是个性化形象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全部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感悟 二重性 结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写审美感悟 被引量:1
6
作者 沈行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89,共1页
多年以来,我一直十分庆幸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我始终认为,人生是在不停顿的选择与定位之中度过的,能潜心于油画艺术创作,对我而言真可以说是如愿以偿。然而一旦步入艰辛的绘画创作之旅,又会不断面临种种新的选... 多年以来,我一直十分庆幸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我始终认为,人生是在不停顿的选择与定位之中度过的,能潜心于油画艺术创作,对我而言真可以说是如愿以偿。然而一旦步入艰辛的绘画创作之旅,又会不断面临种种新的选择。显而易见的是,能否在创作上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题材与风格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感悟 绘画创作 艺术创作 油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周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3-24,共2页
语文教学在实践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捕捉审美感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把审美教育贯串于始终.而语文课堂的美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其中。课堂教学节奏这一细节就存在丰富的审美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节奏 审美 审美感悟 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跋涉与感悟
8
作者 吴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5-56,共2页
匆匆编完《审美感悟录》这个集子,照例要写个后记作点交代,似有许多话要说,该从何写起呢? 走上文学评论之路,算来已有30多个春秋。记得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发表评论习作,那时写的大都是短小的诗歌评论。“文革”十年,文学评论写作中断。
关键词 当代文学评论 审美感悟 评论写作 评论家 审美比较 诗歌评论 批评模式 审美快感 严肃文学 当代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戴云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58-162,共5页
本世纪以来 ,向来被传统观念视为小道的小说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广泛的发掘。特别是进入新时期的近二十年 ,随着学术文化的大发展 ,小说研究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 ,毋庸讳言 ,在近年的小说研究中 ,同... 本世纪以来 ,向来被传统观念视为小道的小说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广泛的发掘。特别是进入新时期的近二十年 ,随着学术文化的大发展 ,小说研究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 ,毋庸讳言 ,在近年的小说研究中 ,同时又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比如脱离文学本体的繁琐“考证”,捕风捉影似的“索隐”式研究 ,对一些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 ,乃至于与学术无关的“争论”等等。以上现象 ,显然无助于小说研究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科学的小说研究方法和观念。我们认为 ,对小说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对传统的小说研究从文化视野上加以开拓 ,对于建立科学的小说研究体系应当是有所裨益的。有鉴于此 ,特编发这一组论文 ,以飨读者 ,并热切希望有志于此者参与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小说研究 方法论 审美感悟 材料考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词研究的新收获——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海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唐宋词研究 新收获 词美 词学理论 长短句式 审美感悟 声律美 审美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 “穷而后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至须弥
11
作者 许靖熙 吴济池 木斯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I0002-I0002,共1页
设计说明本系列设计作品灵感源自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诗句描绘的远山连绵、薄雾晨曦体现着诗人对山景、自然、生态的审美感悟。如今生态美已成为服装艺术重要的探索方向。此系列服装作品基于生... 设计说明本系列设计作品灵感源自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诗句描绘的远山连绵、薄雾晨曦体现着诗人对山景、自然、生态的审美感悟。如今生态美已成为服装艺术重要的探索方向。此系列服装作品基于生态理念,融合中国传统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香子 审美感悟 生态理念 设计说明 服装艺术 系列服装 中国传统元素 系列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部分大学生文学、史学、美术观念比较研究讨论会综述
12
作者 叶华年 叶书宗 +2 位作者 万庆华 石斋 雨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作品或同一论题的见解有无异同?异同在何处?造成异同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中美文、史、美比较研究讨论会”所探讨的课题。参加学术交流的纽约大学代表有施密特·希洛考瓦、沈...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作品或同一论题的见解有无异同?异同在何处?造成异同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中美文、史、美比较研究讨论会”所探讨的课题。参加学术交流的纽约大学代表有施密特·希洛考瓦、沈善宏教授和11位学生;上海师大有历史、中文、艺术、外语4系的教师、翻译和研究生共18名。会议就双方共同收集的材料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是一次热烈坦诚、互有启发、彼此沟通的、涉及文、史、美诸方面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讨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论会 作文 作品 东山魁夷 史学 文学 异同 审美感悟 师范大学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