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研究
1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8,共6页
本研究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及西方近现代哲学、文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推演和例诗分析,对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依据译者对原诗的感应范围、译者对原诗的感应深度、译者...
本研究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及西方近现代哲学、文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推演和例诗分析,对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依据译者对原诗的感应范围、译者对原诗的感应深度、译者对原诗的观物方式、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及其分别携带的中西方思维模式和文化要素的显现程度、各审美主体的不同参与程度及其之间关系是否平等五种分类方式,分别具有整体感应与部分感应,形上感应与形下感应,“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的感应方式,中体感应、西体感应与中西和合感应,以及主体性感应与主体间性感应十一种审美感应方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细化和深化了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感应方式,同时也对作为中华经典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诗英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审美
感应
审美
感应
方式
汉诗英译
翻译诗学
中华经典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4,112,共7页
诗歌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感应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论观照可以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感应美学进行。本文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鹿柴》英译为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方式、主体性介入方式及其产生原因和审美效果进行了考察...
诗歌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感应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论观照可以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感应美学进行。本文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鹿柴》英译为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方式、主体性介入方式及其产生原因和审美效果进行了考察,在其中发现了译者作为审美主体的“他”本感应、“我”本感应、“他我”融合感应三种审美感应方式,以及相对应的弱势介入、强势介入、适度介入三种主体性介入方式。它们之间的对应主要是因为带不同“偏见”的不同译者在进行视域融合时或偏向原语文化视域,或偏向译语文化视域,抑或将上述两种视域加以融合,以及相应的译入语读者对译诗风格的不同预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产生了译诗弱于原诗美感、偏离原诗美感、等同甚或超越原诗美感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王维诗歌《鹿柴》
审美
感应
译者主体性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的审美感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韦金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164-166,共3页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誉之“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六朝以后人们给予更高的评价,因为它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誉之“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六朝以后人们给予更高的评价,因为它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情感抒发以悲为主,开创了魏晋文学自觉的先声——人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思妇
审美
感应
审美
意象
《诗经》
中国文学
人生价值
人的觉醒
文学观念
文学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
4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63-63,共1页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刊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一文,作者郁沅、张皓就“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方面的问题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讨: 一、文学的审美本质。文学以审美活动的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刊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一文,作者郁沅、张皓就“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方面的问题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讨: 一、文学的审美本质。文学以审美活动的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显示出它的独特本质,即审美本质。从创作与欣赏的整体过程看,文学这种审美实践活动显然不同于其它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审美感应关系,表现出人的审美创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意识
审美
感应
文学
审美
活动
创造意识
审美
本质
精神活动
实践活动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方法独特 嫁接自然——评《感应美学》
5
作者
张玉能
曾耀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
感应
美学》
郁沅
审美感应论
感应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轼绘画创作感应理论、本源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被引量:
1
6
作者
郝文杰
陈晓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186,共5页
苏轼在绘画创作中强调“身与竹化”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感应理论的继承与深化,而这同时也是其立基于周易本源意识之上的“真道”思想的美学表现,这种理论与米歇尔的图像学有着可以沟通互释的内涵,对构建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创作仍然...
苏轼在绘画创作中强调“身与竹化”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感应理论的继承与深化,而这同时也是其立基于周易本源意识之上的“真道”思想的美学表现,这种理论与米歇尔的图像学有着可以沟通互释的内涵,对构建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审美
感应
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物感应:诗歌生成的独特表述
被引量:
1
7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1-16,21,共7页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分割孤立的解释都说不通,它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审...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分割孤立的解释都说不通,它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是主体心灵与客体物象碰撞中所闪爆的灵光,是主客体微妙关系所结出的智慧之果。令人惊异的是,源起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已对之作出最恰当的独特的概括表述:来自于心物的审美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
感应
“物”
“物感”说
诗歌
刘勰
吐纳
感发
审美
感应
应感
式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
8
作者
陈水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人对山水的观照是心物交融,主客合一的感应交流活动,一方面主体受外物感召、另一方面主体将已获得的情绪反映投射到自然对象体上,在这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都显露凸现出来,形成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推动着艺术家把对.自然美的...
人对山水的观照是心物交融,主客合一的感应交流活动,一方面主体受外物感召、另一方面主体将已获得的情绪反映投射到自然对象体上,在这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都显露凸现出来,形成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推动着艺术家把对.自然美的认识表现于艺术中,汇聚成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山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感应
“心”
山水文化
王阳明
中国艺术精神
“物”
自然山水
自然美
“意”
创作的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古典文学鉴赏的现代感应
9
作者
徐应佩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4-18,86,共6页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贯彻执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大力普及古典文学知识,近十年来文学鉴赏应势而盛,除了各种文学鉴赏集的出版外,编撰出版的文学鉴赏辞典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空前冠今。自从1983年上海辞书出...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贯彻执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大力普及古典文学知识,近十年来文学鉴赏应势而盛,除了各种文学鉴赏集的出版外,编撰出版的文学鉴赏辞典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空前冠今。自从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率先推出《唐诗鉴赏辞典》以来,已遍及各专业或非此专业的出版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鉴赏
现代感
近十年
辞典
辞书出版
感应
力
文学作品
审美
感应
唐诗
贯彻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旅游文化
被引量:
14
10
作者
郁龙余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1-63,共3页
什么是旅游文化?要给旅游文化界定概念,首先应该搞清楚旅游与文化的含义。 由于对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各家关于旅游的定义互有差异。虽然它们都有成立的理由,但又都是不全面的: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将旅游仅仅看成近代的产物,就...
什么是旅游文化?要给旅游文化界定概念,首先应该搞清楚旅游与文化的含义。 由于对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各家关于旅游的定义互有差异。虽然它们都有成立的理由,但又都是不全面的: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将旅游仅仅看成近代的产物,就是囿于商业的观点。因而,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出旅游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文化界定
人类发展史
文化交流
外延
商业
审美
感应
牡丹
铁器时代
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郁源
11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
审美感应论
中国文艺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
湖北省
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湖北大学重点学科简介——文艺学
1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2-2,共1页
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文艺学学科,1991年9月被评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其学术带头人为郁源教授和邹贤敏教授,现有9人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2人。该学科是较早享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点,现已培养文艺...
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文艺学学科,1991年9月被评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其学术带头人为郁源教授和邹贤敏教授,现有9人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2人。该学科是较早享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点,现已培养文艺学研究生26名,其中已毕业12名,全部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有的走上上作岗位后很快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重点学科
湖北大学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
感应
教授
社科规划
学科点
现代西方文艺思潮
授予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研究
1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机构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8,共6页
基金
江苏高校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宋明理学关键词的现当代英译及影响研究”(编号:2023SJZD1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研究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及西方近现代哲学、文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推演和例诗分析,对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依据译者对原诗的感应范围、译者对原诗的感应深度、译者对原诗的观物方式、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及其分别携带的中西方思维模式和文化要素的显现程度、各审美主体的不同参与程度及其之间关系是否平等五种分类方式,分别具有整体感应与部分感应,形上感应与形下感应,“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的感应方式,中体感应、西体感应与中西和合感应,以及主体性感应与主体间性感应十一种审美感应方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细化和深化了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感应方式,同时也对作为中华经典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诗英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汉诗英译
审美
感应
审美
感应
方式
汉诗英译
翻译诗学
中华经典外译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贾玉嘉
刘华文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4,112,共7页
文摘
诗歌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感应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论观照可以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感应美学进行。本文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鹿柴》英译为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方式、主体性介入方式及其产生原因和审美效果进行了考察,在其中发现了译者作为审美主体的“他”本感应、“我”本感应、“他我”融合感应三种审美感应方式,以及相对应的弱势介入、强势介入、适度介入三种主体性介入方式。它们之间的对应主要是因为带不同“偏见”的不同译者在进行视域融合时或偏向原语文化视域,或偏向译语文化视域,抑或将上述两种视域加以融合,以及相应的译入语读者对译诗风格的不同预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产生了译诗弱于原诗美感、偏离原诗美感、等同甚或超越原诗美感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王维诗歌《鹿柴》
审美
感应
译者主体性介入
Keywords
poetic translation
“Luzhai”by Wang Wei
aesthetic stimulus-respons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tervention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的审美感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韦金诚
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164-166,共3页
文摘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誉之“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六朝以后人们给予更高的评价,因为它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情感抒发以悲为主,开创了魏晋文学自觉的先声——人的觉醒。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思妇
审美
感应
审美
意象
《诗经》
中国文学
人生价值
人的觉醒
文学观念
文学自觉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
4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63-63,共1页
文摘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刊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一文,作者郁沅、张皓就“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方面的问题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讨: 一、文学的审美本质。文学以审美活动的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显示出它的独特本质,即审美本质。从创作与欣赏的整体过程看,文学这种审美实践活动显然不同于其它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审美感应关系,表现出人的审美创造意识。
关键词
审美
意识
审美
感应
文学
审美
活动
创造意识
审美
本质
精神活动
实践活动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方法独特 嫁接自然——评《感应美学》
5
作者
张玉能
曾耀农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
感应
美学》
郁沅
审美感应论
感应
美学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G236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轼绘画创作感应理论、本源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被引量:
1
6
作者
郝文杰
陈晓霞
机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186,共5页
基金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艺术学院自主项目“艺术感合美学视域中的西方现当代绘画理论研究”(2021自研-艺术006)。
文摘
苏轼在绘画创作中强调“身与竹化”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感应理论的继承与深化,而这同时也是其立基于周易本源意识之上的“真道”思想的美学表现,这种理论与米歇尔的图像学有着可以沟通互释的内涵,对构建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苏轼
审美
感应
真道
分类号
J203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物感应:诗歌生成的独特表述
被引量:
1
7
作者
毛正天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1-16,21,共7页
文摘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分割孤立的解释都说不通,它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是主体心灵与客体物象碰撞中所闪爆的灵光,是主客体微妙关系所结出的智慧之果。令人惊异的是,源起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已对之作出最恰当的独特的概括表述:来自于心物的审美感应。
关键词
心物
感应
“物”
“物感”说
诗歌
刘勰
吐纳
感发
审美
感应
应感
式样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
8
作者
陈水云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文摘
人对山水的观照是心物交融,主客合一的感应交流活动,一方面主体受外物感召、另一方面主体将已获得的情绪反映投射到自然对象体上,在这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都显露凸现出来,形成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推动着艺术家把对.自然美的认识表现于艺术中,汇聚成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
审美
感应
“心”
山水文化
王阳明
中国艺术精神
“物”
自然山水
自然美
“意”
创作的原动力
分类号
I206.2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古典文学鉴赏的现代感应
9
作者
徐应佩
出处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4-18,86,共6页
文摘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贯彻执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大力普及古典文学知识,近十年来文学鉴赏应势而盛,除了各种文学鉴赏集的出版外,编撰出版的文学鉴赏辞典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空前冠今。自从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率先推出《唐诗鉴赏辞典》以来,已遍及各专业或非此专业的出版社。
关键词
古典文学鉴赏
现代感
近十年
辞典
辞书出版
感应
力
文学作品
审美
感应
唐诗
贯彻执行
分类号
C658.3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旅游文化
被引量:
14
10
作者
郁龙余
机构
深圳大学中文系
出处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1-63,共3页
文摘
什么是旅游文化?要给旅游文化界定概念,首先应该搞清楚旅游与文化的含义。 由于对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各家关于旅游的定义互有差异。虽然它们都有成立的理由,但又都是不全面的: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将旅游仅仅看成近代的产物,就是囿于商业的观点。因而,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出旅游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文化界定
人类发展史
文化交流
外延
商业
审美
感应
牡丹
铁器时代
旅游业
分类号
F590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K919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郁源
11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
审美感应论
中国文艺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
湖北省
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湖北大学重点学科简介——文艺学
12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2-2,共1页
文摘
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文艺学学科,1991年9月被评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其学术带头人为郁源教授和邹贤敏教授,现有9人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2人。该学科是较早享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点,现已培养文艺学研究生26名,其中已毕业12名,全部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有的走上上作岗位后很快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
关键词
文艺学
重点学科
湖北大学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
感应
教授
社科规划
学科点
现代西方文艺思潮
授予权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汉诗英译审美感应中的审美感应方式研究
贾玉嘉
刘华文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
贾玉嘉
刘华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的审美感应
韦金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方法独特 嫁接自然——评《感应美学》
张玉能
曾耀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苏轼绘画创作感应理论、本源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郝文杰
陈晓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心物感应:诗歌生成的独特表述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
陈水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古典文学鉴赏的现代感应
徐应佩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旅游文化
郁龙余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郁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湖北大学重点学科简介——文艺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