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三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文学主体论 主体间性 审美意识形态论 调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高浮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学存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5,共6页
朱光潜在1979年提出的"意识形态高浮论"下启20世纪80年代初由钱中文、童庆炳等主张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文论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推动了对文学性质的科学认识。但是把文学的基本特性与意识... 朱光潜在1979年提出的"意识形态高浮论"下启20世纪80年代初由钱中文、童庆炳等主张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文论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推动了对文学性质的科学认识。但是把文学的基本特性与意识形态相关联,仍然限制了这一话题的更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意识形态高浮论” 审美意识形态论 20世纪80年代 审美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背后的知识分子潜在心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双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3-186,共4页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审美意识形态论 知识分子 20世纪80年代 心理 80年代后期 身体写作 文学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3
4
作者 范永康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2,170,共10页
本文旨在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征和理论价值。国内影响颇大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隶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当代西方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则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quo... 本文旨在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征和理论价值。国内影响颇大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隶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当代西方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则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前者的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的是文化唯物主义和语言建构主义;前者的理论路径是"反映论"和"观念论",后者的是"建构论"和"实践论"。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不再停留于"形而上"的语言、文化、符号层面,而与"形而下"的物质系统、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寄生于"机构/制度"(institutions)之内,从而具备了物质载体和实践效果。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比,后马克思主义忽略了审美意识形态的审美功能,更加强调其社会功能,即政治干预功能、文化治理功能和社会区隔功能。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哲学基础有偏离历史唯物主义之弊,但启示我们建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机构/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反思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元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文艺本体论 人学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规范性理论建构 被引量:8
6
作者 冯宪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7,共6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性质观符合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时代要求。它从学术上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对于文学的内在要求。把审美与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性质观符合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时代要求。它从学术上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对于文学的内在要求。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是对文学经验事实的概括,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或者从现代知识学的视角来看,都是一种规范性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规范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 被引量:6
7
作者 粟世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3,共5页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基于当代西方文论中“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 被引量:4
8
作者 汤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9-199,共11页
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运作的展开方式,其功能包括调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效应可存在于感性的个体体验和规训个体的霸权话语之间的差异中。文学在传达意识形态和支撑霸权秩序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逃离和超... 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运作的展开方式,其功能包括调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效应可存在于感性的个体体验和规训个体的霸权话语之间的差异中。文学在传达意识形态和支撑霸权秩序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逃离和超越霸权话语控制的重要途径。文学话语和文学实践均承担了审美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双重功能,与此同时,亦需要在审美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之间保持平衡,以此来寻求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的融合途径。当前,在传统理性走向危机之时,西方文论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持续重视表明,唯有通过深层和感性的个体经验,才能弥合个体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主体的权力话语,最终使主体获取心灵的解放力量。国内学界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需要在注重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建构等方面有所推进,才能在社会文化实践中有不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 物质性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划域求本——重读钱中文、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楠 肇钒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9,共10页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学理论建构划域求本的强调,本身就是对后学的理论引导与理论吁求,其理论创新的深意,需待重读与挖掘。文学特征的历史延续性研究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坚持,沿着这一路径,不仅划域求本的学科建构价值获得当下去疑解惑的重要性,而且,见诸“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转化、特征追问、态势把握的理论思维方法及理论研究中对于意识活动的强调,都展现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历史延续性 划域求本 活动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意识形态论”与人在文学活动中的存在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宪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6-170,共5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学说 人学与社会学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互文性理论结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宪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新,它把意识形态与审美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文学的基本性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实践所张扬的新的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新,它把意识形态与审美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文学的基本性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实践所张扬的新的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理论结构的突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用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对美学、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总体体系的互文性改造。互文性理论结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诞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互文性理论结构,可以理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合法性,也可以看到中国当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互文性结构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伸的理论版图: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5,共5页
实现了感官一体化与时空一体化并能够全球性同时传播的视觉文化形式,正在成为当下时代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媒介,这将为艺术和审美带来里程碑式的变化,并触发对既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更新。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为我们探讨视觉... 实现了感官一体化与时空一体化并能够全球性同时传播的视觉文化形式,正在成为当下时代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媒介,这将为艺术和审美带来里程碑式的变化,并触发对既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更新。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为我们探讨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现象提供启示,但这也同时意味着,面对视觉文化勃兴的挑战,审美意识形态论有必要扩展自己的理论版图,从文学理论延伸为艺术理论以至于一般理论,把普遍的审美文化现象纳入研究范围,广泛探讨形式与意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视觉文化 形式 意义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建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49,共11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问题意识和理论目标。"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些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家对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做出的一种探索和解答,它已经成为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本质问题最具有竞争力的理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问题意识和理论目标。"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些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家对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做出的一种探索和解答,它已经成为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本质问题最具有竞争力的理论命题之一。从这个命题的提出到其理论建构并在对话中丰富和深化已有30多年的时间,从历史和理论语境考察这一理论命题的产生和形成,从学术上分析其对问题的理论回答,从学理上评估其学术影响,对理解和评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和理论合理性,展望其理论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未来,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创新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的理论认识,它与文学价值论及文学审美理想等密切相关,这既关乎对文学事实的认识,也关乎文学的信念与价值取向。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 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的理论认识,它与文学价值论及文学审美理想等密切相关,这既关乎对文学事实的认识,也关乎文学的信念与价值取向。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再到"审美论"的过程,这既反映了新时期文学实践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也反映了文学理论本身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问题不在于描述这种观念嬗变本身,而在于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各种文学本质论观念及其理论模式中包含哪些合理性因素。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并不意味着好坏对错的置换,而只意味着观照文学特性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审美与意识形态在理论观念上并不必然构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依存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论 意识形态 审美 审美意识形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亢宁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中国农民画不是原发性的民间艺术,而是经过政府文化机构有意识地组织、扶植起来的"群众艺术",属于"亚民间文化"。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同化、被同化的关系;在走向市场的今天,它... 中国农民画不是原发性的民间艺术,而是经过政府文化机构有意识地组织、扶植起来的"群众艺术",属于"亚民间文化"。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同化、被同化的关系;在走向市场的今天,它又受到了新兴的大众文化的挤压。中国农民画只有回归本原,扎根民间,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寻求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新的平衡,保持应有的张力,才能保有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画 亚民间文化 主流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的学科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兴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1,共7页
国内人文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早期批判理论的学科化。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例:它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将“意识形态”概念抽离出来,将其与“审美”嫁接为一种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并以之为一个学科式定义的基本命题,由此而... 国内人文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早期批判理论的学科化。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例:它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将“意识形态”概念抽离出来,将其与“审美”嫁接为一种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并以之为一个学科式定义的基本命题,由此而延伸出整个“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学科理论的建构方式导致批判理论知识性质的改变,隐藏着一种一统化、同质化的本质主义的知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理论学科化 审美意识形态 批判的理论与学科的理论 本质主义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是一种权力交锋的实践——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永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5,共4页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伊格尔顿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审美此时不但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其内部也不断发生着权力交锋的实...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伊格尔顿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审美此时不但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其内部也不断发生着权力交锋的实践。在伊格尔顿看来,审美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是"身体"。审美在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对身体的欲望等产生影响,成为一种打着意识形态烙印的身体冲动,它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建构它们的意识形态,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由此,伊格尔顿把身体、审美与领导权的争夺成功地联系起来,把审美活动纳入社会历史中,使审美幻象找到发生现实作用的基础,开辟了通过美学解析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新领域。伊格尔顿的深邃与创见就在于此,这就实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领导权 权力交锋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学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6,共6页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及中外文论家的阐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能直接定义为意识形态,也不宜定义为“...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及中外文论家的阐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能直接定义为意识形态,也不宜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既缺乏理论根据,也不利于对文学社会、历史、认识、教育、人性及生产等本质属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像的能指——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图绘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鸿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9-102,共4页
灾难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新宠,它以技术、叙事、生产与传播等优势,建构了挑战视听极限的审美体验,也更加隐藏起了意识形态的锋芒。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角,通过对观影主体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审美特点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揭... 灾难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新宠,它以技术、叙事、生产与传播等优势,建构了挑战视听极限的审美体验,也更加隐藏起了意识形态的锋芒。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角,通过对观影主体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审美特点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揭示灾难电影——作为"想象的能指"——以想象界为核心和中介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面貌和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灾难电影 审美意识形态 符号主体 剩余快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向与中国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合法性”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艳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155,共8页
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