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艺谋电影与审美幻象 被引量:1
1
作者 赖成彬 赖云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5,共2页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介于传统的线性时间叙述与第六代电影的平面化影像之间的一种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能较好地把时间与空间内在结合起来,而后期的商业片则更...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介于传统的线性时间叙述与第六代电影的平面化影像之间的一种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能较好地把时间与空间内在结合起来,而后期的商业片则更倾向于独特画面的展示,具有唯美的倾向。他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内在结合来建构其特有的意象——审美幻象,这既保留了传统电影的深度意义,又增加了影像的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审美幻象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创造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文英 修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09,共6页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涵的影像符号。审美创造机制的综合作用使人类学纪录片得以超越"政论性"的话语模式,呈现为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审美幻象,在真实的风景下潜藏着品读不尽的审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纪录片 审美创造机制 审美幻象 影视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及其审美修复——从周晓文的两部电影谈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社会的转型期,文化创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创伤及其自我修复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微妙的文化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这种创伤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文化机体健康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处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第三世界文学艺术来说,受... 在社会的转型期,文化创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创伤及其自我修复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微妙的文化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这种创伤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文化机体健康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处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第三世界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也来自外在的各种社会压力。文化创伤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文化平衡机制,在穿透文化的自我保护屏障的同时,也把社会现实中的“地火”引导到文化的表层上来。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在于把握住现实的呼吸,并作出文化形式的表达。在现代都市文化的“众声喧哗”中,文化创伤及其审美修复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周晓文电影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修复 欲望 投射对象 影片 第三世界文学 电影 文化张力 审美幻象 后现代文化 现代都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反幻象主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后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29,共4页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术,以凸现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形式来消解内容的反再现艺术,以及用现成品来取代艺术创造的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反幻象主义的许多艺术主张并非无可挑剔,它仍旧不过是逻格斯传统改头换面后的延续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幻象主义 再现 审美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印象派绘画与审美变形
5
作者 龚东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8年第S1期116-117,共2页
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塞尚、凡·高、高更,在他们入印象派之时,正是这一画派处于鼎盛时期。但是他们最终从印象派脱胎而出,放弃了印象派客观描绘自然的画法,主张以画家个人的表现欲望为主体,在艺术史上审美变形的理论得到了深刻彻... 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塞尚、凡·高、高更,在他们入印象派之时,正是这一画派处于鼎盛时期。但是他们最终从印象派脱胎而出,放弃了印象派客观描绘自然的画法,主张以画家个人的表现欲望为主体,在艺术史上审美变形的理论得到了深刻彻底的革命性转变。不管是塞尚作品中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变形 印象派绘画 审美幻象 陌生化 凡·高 后期印象派 现代艺术 非现实 悲剧精神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九十年代文学流变的某种地形图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8,共16页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九十年代文学流变的某种地形图陈晓明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总体性的历史特征方面显得暧昧不清。当然,“总体性”和“历史特征”这种说法,现在受到反本质主义者的怀疑。现在我们姑且不扮演反本质主...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九十年代文学流变的某种地形图陈晓明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总体性的历史特征方面显得暧昧不清。当然,“总体性”和“历史特征”这种说法,现在受到反本质主义者的怀疑。现在我们姑且不扮演反本质主义者的角色,而是本着对历史依然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九十年代 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 中国文学 文学流变 小说叙事 现实性 商业主义 审美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消费欲求的符号——浅析张艺谋的商业大片
7
作者 冯华 黄宏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5,共2页
自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张艺谋乘胜追击,连续推出《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国产大片”,把“商业大片”的创作推向高潮。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票房神话,同时打破了... 自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张艺谋乘胜追击,连续推出《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国产大片”,把“商业大片”的创作推向高潮。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票房神话,同时打破了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一统江湖的局面。但是由于其“商业大片”鲜明的审美消费特征,最终让他的电影成为一种重形式、轻内涵的审美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大片 审美消费 审美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