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语境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永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65,共5页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体一道构成美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模式;现代西方美学之所以选择使用审美对象而避免使用审美客体,主要在于力图打破美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模式,在存在论和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来探究各种审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境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现象学 认识论 存在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审美客体价值系统之特性
2
作者 赵建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8-101,共4页
依从于逻各斯理性传统的西方美学客体价值系统 ,一直以其严谨而庞大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审美客体价值系统的特性 ,体现在由知识理性、逻辑理性和工具理性提炼、推衍出切合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要求的审美价值观念。
关键词 西方审美客体价值系统 知识理性 逻辑理性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浅议马克思关于审美客体的思想
3
作者 胡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49-55,76,共8页
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浅议马克思关于审美客体的思想胡潇一在论到艺术的对象时,马克思提出:“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 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浅议马克思关于审美客体的思想胡潇一在论到艺术的对象时,马克思提出:“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①这里,马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对象化 艺术的对象 马克思 审美客体 人的社会本质 对象世界 创造主体 人的本质力量 对象性 审美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神经美学的审美主客体中介观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峻 崔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140,F0003,共8页
美并非仅仅与客体或主体有关,也不是主客体反应的简单相加,而是生成于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之中。审美中介体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于审美元认知原理,作为审美元认知客体的“客体性自我”发挥着审美中介体的重... 美并非仅仅与客体或主体有关,也不是主客体反应的简单相加,而是生成于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之中。审美中介体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于审美元认知原理,作为审美元认知客体的“客体性自我”发挥着审美中介体的重要作用。在美与美感的生成、增益和融通方面,审美中介体表征了自我审美意象,参与了客体审美意象的建构、审美评价、审美判断及美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美学 审美客体 中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物相融——“山寨温泉浴”与审美主客体之关系
5
作者 苟爱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2-55,74,共5页
审美活动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搜集素材、积累情感经验的前期阶段。本文以西双版纳哈尼族山寨温泉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之关系入手 ,分析了审美主体分辩、感受自然对象的审美价值的过程 ,并探讨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 审美活动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搜集素材、积累情感经验的前期阶段。本文以西双版纳哈尼族山寨温泉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之关系入手 ,分析了审美主体分辩、感受自然对象的审美价值的过程 ,并探讨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与艺术创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笔者提出 :自然是情感体验和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应走出画室 ,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本质 ,从而更概括更典型地反映人性最朴实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艺术创作 艺术家 审美体验 审美情感 '山寨温泉浴'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对象 审美价值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音乐审美移情过程的实质及其主客体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高 邵桂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2年第1期9-12,共4页
移情,这是音乐创作者或欣赏者对主体自己和外部客体世界(包括音乐作品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内容等)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与把握方式。正因为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的一门“最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所以,移情在音乐艺术的创... 移情,这是音乐创作者或欣赏者对主体自己和外部客体世界(包括音乐作品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内容等)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与把握方式。正因为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的一门“最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所以,移情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世界美学史上,最早提出音乐审美移情这一著名术语及其原理的当推我国公元前六世纪一位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乐府解题·水仙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移情 俞伯牙 客体世界 审美客体 客体关系 水仙操 公元前六世纪 成连 审美观照 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翻译审美主客体看《荷塘月色》英译本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昊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X期61-62,共2页
翻译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翻译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英译本《荷塘月色》为例,从翻译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如何运用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散文翻译,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英译本,解读如何将散文再现的美学价值,... 翻译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翻译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英译本《荷塘月色》为例,从翻译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如何运用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散文翻译,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英译本,解读如何将散文再现的美学价值,从审美的主题和客体进行赏析,最终将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散文翻译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审美客体 翻译美学 英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的属性
8
作者 王世德 《文史哲》 1984年第5期75-80,共6页
朱兰芝同志在《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一文(下简称“朱文”。见《文史哲》84年第2期)中,强调指出美依赖于审美关系而存在,美“是审美对象呈现于审美主体的对象性属性,而且,只是在审美关系中才对象性地存在的属性。”这个... 朱兰芝同志在《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一文(下简称“朱文”。见《文史哲》84年第2期)中,强调指出美依赖于审美关系而存在,美“是审美对象呈现于审美主体的对象性属性,而且,只是在审美关系中才对象性地存在的属性。”这个论点是值得重视的,对于我们认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重要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朱文中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意见,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讨的问题。我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浅见,希能对这个问题在切磋商讨中逐步求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我认为,说美依赖于审美关系,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如加以正确的进一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能力 客观存在 积极意义 审美理想 审美属性 对象性 主客观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审美双重主客体结构中把握艺术的本质
9
作者 栾贻信 马龙潜 《齐鲁学刊》 1987年第5期86-91,140,共7页
关于艺术的本性或本质,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给它下个实体性的定义,客观论和表现论就是这种实体性定义的两极。这两极理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至今也没有偃旗息鼓。我国目前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也正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在这当中有时也出... 关于艺术的本性或本质,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给它下个实体性的定义,客观论和表现论就是这种实体性定义的两极。这两极理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至今也没有偃旗息鼓。我国目前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也正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在这当中有时也出现企图从两极之间寻求结合点的主客观统一派。但因主客观统一的艺术观试图“中和”的是两种相反的实体性概念,所以它很难找到自己的坐标系。于是它最终不得不偏向客观论一极或偏向主观论一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质 艺术主体 文学主体性 文学艺术 客体结构 审美客体 客体 规定性 艺术活动 主客观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确立文艺批评观
10
作者 栾贻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60-66,共7页
目前,我国的文艺批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论,另一种是主观论。客观论的批评主要偏重于作品自身的价值判断,主体的作用仅仅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阐发的是否精当、透辟,令人信服;新崛起的主观论的批评,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以... 目前,我国的文艺批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论,另一种是主观论。客观论的批评主要偏重于作品自身的价值判断,主体的作用仅仅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阐发的是否精当、透辟,令人信服;新崛起的主观论的批评,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以主体为尺度,在文艺批评中高扬自我,文艺批评成了批评家的主观构想。这两种批评观,从某一方面说都有它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又都失之偏颇。我们认为,应该在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中把握文艺批评,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判断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审美客体 同构关系 相互作用 审美价值取向 批评家 批评主体 艺术批评 文学批评 艺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被引量:13
11
作者 屠美如 楼必生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17,共3页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屠美如,楼必生艺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屠美如,楼必生艺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艺术教育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教育 早期儿童 审美特征 审美主体 皮亚杰 审美客体 感觉运动阶段 审美结构 审美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数字虚拟设计中审美价值取向的哲学嬗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孟洁 王美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102,共7页
数字虚拟设计发展到今天,相较于之前的人造物(即以一定的质感、量感、体感呈现的实际物),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最终导致其作为审美客体时,设计者(第一审美主体)、使用者和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 数字虚拟设计发展到今天,相较于之前的人造物(即以一定的质感、量感、体感呈现的实际物),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最终导致其作为审美客体时,设计者(第一审美主体)、使用者和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主要体现在:优美形态的神秘内涵缺失——深度被削平、广度被收窄;崇高与幽默的奇特结合——反讽和恶搞盛行;多维度审美愉悦——动感之美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虚拟设计 审美价值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电影画面的构图与审美——以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作品形式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安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9-50,共2页
构图是电影画面内容与主题表现的最佳的、外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是提高电影画面视觉美感的有效艺术形式,是将各种造型元素综合运用、有效组合获得电影画面的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工具,是电影画面造型与审美艺术的体现,是电影造型艺... 构图是电影画面内容与主题表现的最佳的、外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是提高电影画面视觉美感的有效艺术形式,是将各种造型元素综合运用、有效组合获得电影画面的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工具,是电影画面造型与审美艺术的体现,是电影造型艺术的基本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构图处理是否得当,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一部成功的电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主题突出、画面疏密有致,符合视觉规律的安排,符合受众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图 审美客体 形式感 视点 几何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与伦理的互补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81-84,共4页
审美与伦理各自满足人的不同方面的需要,社会效应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审美与伦理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在社会效应上存在着互补性。审美与伦理在内在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迭合性和对应性。正是这种迭合性和对应性,使德可以育... 审美与伦理各自满足人的不同方面的需要,社会效应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审美与伦理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在社会效应上存在着互补性。审美与伦理在内在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迭合性和对应性。正是这种迭合性和对应性,使德可以育美,美可以育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伦理 审美主体 理性与感性 道德判断 物质形式 群体与个体 审美客体 社会效应 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陆贵山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61-66,共6页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情感因素、审美意念指向和审美个性特征等方面。主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互演进和交互发展,旨在强调把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人提高到与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境界,实现人的审美工程建设,把人的素质加以优化,性格加以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活动 文学观念 文学创作 人的主体性 审美关系 创作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 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判断的四大契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明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5-51,共7页
康德认为,审美鉴赏判断有四大契机(Moment)。所谓契机,就是指关键、要点。第一个契机,是从质上分析;第二个契机,是从量上分析;第三个契机,是从关系上分析;第四个契机,是从情状上分析。总之,美的分析应牢牢把握住质、量、关系、情状。英... 康德认为,审美鉴赏判断有四大契机(Moment)。所谓契机,就是指关键、要点。第一个契机,是从质上分析;第二个契机,是从量上分析;第三个契机,是从关系上分析;第四个契机,是从情状上分析。总之,美的分析应牢牢把握住质、量、关系、情状。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把康德的四大契机称之为“四个悖论”、“四个奇论”。现剖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判断 审美判断 康德 审美客体 普遍性 审美愉快 目的性 逻辑判断 想象力 普遍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名翻译中审美信息的传递
17
作者 卢志君 刘万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接受的审慎辨别,最终导致了原名审美信息在传递中的复制、损失和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信息 接受美学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信息的传递 文学作品名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先秦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18
作者 翁银陶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略论先秦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翁银陶我国的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文艺心理学思想,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即已出现,这其中自然包括审美心理学思想。先秦,特别是从春秋末至战国末的三百... 略论先秦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翁银陶我国的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文艺心理学思想,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即已出现,这其中自然包括审美心理学思想。先秦,特别是从春秋末至战国末的三百多年时间,是我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学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庄子 心理特征 审美 《吕氏春秋》 荀子 美感的产生 “羊大为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探索
19
作者 潘知常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5-89,共5页
作者认为,审美活动不可能被划分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它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超越而出。审美活动中不存在独立的主体和客体,只存在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审美自我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不但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同时是作为自由... 作者认为,审美活动不可能被划分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它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超越而出。审美活动中不存在独立的主体和客体,只存在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审美自我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不但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同时是作为自由境界的美的存在方式。作为使生命意义呈现出来的中介的审美,有三方面的要义:个体性,体验性,内在性。具体来看,审美涵盖创造性、超前性于一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客体 审美活动 互相决定 人的存在方式 自由境界 知常 内在性 生命意义 体验性 审美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审美异质的介入
20
作者 苏艳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5期148-152,159,共6页
文学作品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态系统,文学翻译应以再现原作的审美特质与价值为出发点和归依,而作者与译者所处的两种不同文化系统所派生的审美客体表现形态及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差异介入翻译过程,造成了译文一定程度上的艺术蜕变。本文... 文学作品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态系统,文学翻译应以再现原作的审美特质与价值为出发点和归依,而作者与译者所处的两种不同文化系统所派生的审美客体表现形态及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差异介入翻译过程,造成了译文一定程度上的艺术蜕变。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框架之内,从神话与原型、客体审美构成(包括文字系统、句法结构、叙事模式和篇章构成)、主体审美机制(包括诗学传统、意识形态、历史背景)三个层次,探寻原语文学作品在译语文化系统异质的美学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发生的艺术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审美异质 介入 艺术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