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戏: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文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0,共3页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的情怀与审美的态度。游戏越有挑战性,其开显的文化意义就越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实践 游戏理论 自由审美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学 个体自由 审美实践 道德实践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实践意象和美的创造 被引量:1
3
作者 柯汉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63,共6页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创造 审美意识 审美实践意象 内心图象 两个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的中西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范晓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第3期16-20,共5页
音乐审美实践应体现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三大活动之中。审美实践的结果不仅是音乐音响形态丰富样式和形态结果的真实再现,而且,也是音乐思维、观念和意识以及关学追求境界的直接体现。本文所关注的是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的中西关系... 音乐审美实践应体现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三大活动之中。审美实践的结果不仅是音乐音响形态丰富样式和形态结果的真实再现,而且,也是音乐思维、观念和意识以及关学追求境界的直接体现。本文所关注的是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的中西关系。也即从音乐的审美实践反观其理性选择过程中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所确定或倡导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实践 审美样式 审美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作为唤起身心双向爱欲的审美实践——基于《会饮篇》“爱欲阶梯”的省思 被引量:1
5
作者 韩雪童 罗祖兵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7,F0003,共12页
教学是唤起身心爱欲的审美实践。为改变爱欲曲解带来的教学异化,亟需通过爱欲的澄明让教学重拾育人属性。在批判性继承苏格拉底“爱欲阶梯”的基础上,教学应以爱智者为师,从师生关怀性的交往中,激活身心在知识教学与个体成人中的双向爱... 教学是唤起身心爱欲的审美实践。为改变爱欲曲解带来的教学异化,亟需通过爱欲的澄明让教学重拾育人属性。在批判性继承苏格拉底“爱欲阶梯”的基础上,教学应以爱智者为师,从师生关怀性的交往中,激活身心在知识教学与个体成人中的双向爱欲:既保持身体爱欲到理智爱欲的纵向攀升,亦保持身体爱欲与理智爱欲的横向互动,实现形式美与实质美的统一。具体举措包括:第一,直观与表现,将身体代入情境,唤起事物之爱、体验形象之美;第二,讲授与启发,将思维联通理智,唤起知识之爱、追寻实质之美;第三,反思与笃行,将心灵引向崇高,唤起良善之爱、践行德性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爱欲 身心 审美实践 《会饮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即媒介 : 从审美实践到意义建构的设计发展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鲍懿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89-94,共6页
设计作为一种“新人文艺术”,是构建人--物--环境之间新型关系的社会媒介,主要体现为:产品是美学向生活世界进行探索的实践媒介,提供了审美进入现实生活的工具和手段;产品也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的媒介,能够借助技术手... 设计作为一种“新人文艺术”,是构建人--物--环境之间新型关系的社会媒介,主要体现为:产品是美学向生活世界进行探索的实践媒介,提供了审美进入现实生活的工具和手段;产品也是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的媒介,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有规划地改变人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产品还是激发人与所处的物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情境之间进行交互的媒介,驱动设计不断去洞察未知世界的可能性;产品更是一个意义媒介,提出了在社会系统中如何构建价值的问题。产品的这些媒介特性体现了设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综合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的媒介性 日常生活审美实践 有规划的行为引导 情境化交互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产阶级审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列宁美学思想学习札记
7
作者 梁一儒 宫承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5-63,共9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卢那察尔斯基向列宁提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两条原则(路线):第一,人民需要精神食粮。但是除了传统文化,“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一点代替的东西都没有”。第二,无产阶级的新艺术不能凭空产生,不能失掉“文化的脉胳”。列宁... 十月革命胜利后,卢那察尔斯基向列宁提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两条原则(路线):第一,人民需要精神食粮。但是除了传统文化,“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一点代替的东西都没有”。第二,无产阶级的新艺术不能凭空产生,不能失掉“文化的脉胳”。列宁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闸明了传统艺术与新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民族文化遗产必须继承下来,“不过别忘记支持那些在革命影响下产生的新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列宁 美学思想 学习札记 审美实践 科学总结 资产阶级 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 托尔斯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实践
8
作者 任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54-57,共4页
传统电影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技术推动,造就数字电影艺术形式的诞生,数字电影艺术模式更加注重观影性、视觉冲击感、特效性及全新的价值体验。以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体征为研究主体,通过审美体征分析深入掌握审美实践的本质尤为关键。现阶... 传统电影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技术推动,造就数字电影艺术形式的诞生,数字电影艺术模式更加注重观影性、视觉冲击感、特效性及全新的价值体验。以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体征为研究主体,通过审美体征分析深入掌握审美实践的本质尤为关键。现阶段有关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实践分析等相对研究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世俗性的审美需求、奇观性的审美对象、交互性的审美模式、萌芽初期阶段、发展探索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审美特征 审美实践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实践与审美乌托邦——评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昌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76-79,共4页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伊格尔顿不但著述甚丰(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专著),而且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般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鲜明而令人钦佩的:其一,在他对欧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思考中,既表现出了渊博的学识(在这个方面堪与黑格尔媲美),又紧密地结合着当代文艺理论中最重要而且最富争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审美乌托邦 审美实践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 黑格尔 文学批评史 文艺理论 文艺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饰装潢审美实践的理性透视──浅评《现代装饰装潢美学》
10
作者 陈德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装饰装潢 理性透视 审美实践 美学研究 审美意识 美学理论 建筑装饰 文化内涵 材料选择 浅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解构与角色中介--电影中的对象性审美实践
11
作者 刘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2-55,共4页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布新街14号的咖啡馆中,卢米埃尔兄弟使用其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映了短片《工厂大门》(路易斯•卢米埃尔,1895),宣告了电影的诞生。120余年后的今天,当立于电影发展的历史高峰回溯其发展历程时,我们会...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布新街14号的咖啡馆中,卢米埃尔兄弟使用其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映了短片《工厂大门》(路易斯•卢米埃尔,1895),宣告了电影的诞生。120余年后的今天,当立于电影发展的历史高峰回溯其发展历程时,我们会发现,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艺术属性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论争中逐渐被发掘和赋予的,而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不仅是指一部电影被创造出来,更是伴随着一部电影“公映”“被观看”。直至今日,电影已然从一种纯粹的“工业产物”蜕变为一种集“工业”“商业”“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其审美属性早已不言而喻。在以电影为中心的审美关系中,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始终作为观众的审美对象存在,但梳理电影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米埃尔兄弟 艺术属性 审美实践 历史高峰 审美属性 审美客体 咖啡馆 审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师的审美实践
12
作者 陈庆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157-158,共2页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特殊教育手段。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尽有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实践,才能担负起审美教育的重任。教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来建造”自身的重要方面,美是教育因有的本性,教育既要汇...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特殊教育手段。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尽有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实践,才能担负起审美教育的重任。教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来建造”自身的重要方面,美是教育因有的本性,教育既要汇聚、利用客观世界一切美的事物,更要注意自身的创造和发掘;教育要创造美,唯有美的教育才能塑造美的社会主体,才能全面加速社会走向进步和自由;不进一步创造教育自身的美,是时代对教育必然要求,现代教师应注重提高审美修养和创造索质,树立“教育是一门艺术”的新教育观,努力把一般教育方法创造地上升到教育艺术的水平。学校美育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善于挖掘各学科教材中审美内容,不仅能够烘托课堂的活泼气氛,增长教学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在于象一座桥梁一样,沟通美育与智育的两岸,在教学过程中,把美育与智育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实践 审美修养 教育观 课堂教学 现代教师 学校美育 审美能力 教育工作者 必然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神”、“写真”与梅花摄影审美实践——由宋伯仁《梅花喜神谱》说开去
13
作者 梅村 《园林》 2005年第2期23-24,共2页
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是一部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专题性画谱,画谱刊刻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621年),分上、下两卷,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视.宋伯仁工诗、善画梅,由于他形象地从梅花的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 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是一部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专题性画谱,画谱刊刻于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621年),分上、下两卷,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视.宋伯仁工诗、善画梅,由于他形象地从梅花的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过程绘出了一百幅不同姿态的梅花,每幅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画谱的雕工又极其精细,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梅花为艺术形象的木刻雕版画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审美价值 版画 画家 摄影 艺术形象 审美实践 写真 五言诗 梅花 刊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态正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其实践反思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7,共9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建基于“利益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问题的始作俑者。空间生态正义思想的出场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对策性研究,试图重新界定空间场域内人类实践在处理和自然、社会共同体等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实践能力的“异化”以及建基于“利益论”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问题的始作俑者。空间生态正义思想的出场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对策性研究,试图重新界定空间场域内人类实践在处理和自然、社会共同体等关系时所应守持的生态正义意识。空间生态正义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共生共益、和谐圆融的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它对异质空间生发出的情感共鸣以及对生命共同体审美价值意蕴的探赜,都实现了美学层面生态意识的拓展。空间生态正义审美话语的引入不仅立足于生态—空间—美学三元辩证逻辑转化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逻辑的局限性,同时将生态学理论、空间理论和美学理论进行知识学层面的互构融合,使生态空间更多地注入审美价值质素。空间生态正义及其内蕴的审美价值研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对建立起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生态秩序和生存需求的价值指南,以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空间建设格局均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态正义 异质空间 生命共同体 审美价值 审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现实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29-33,共5页
实践与审美是人的本质的双重表征。只有在感性的、能动的人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展开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视域,并进一步凸显审美的意蕴;而人的自由自觉、对象性的审美观也必须蕴涵在实践观之中,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最终在审美领... 实践与审美是人的本质的双重表征。只有在感性的、能动的人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展开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视域,并进一步凸显审美的意蕴;而人的自由自觉、对象性的审美观也必须蕴涵在实践观之中,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最终在审美领域才能得到解决和完善。因此,在实践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现实化的双向维度中构建美学的发展体系既是实践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审美 实践审美 审美的现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三种实践样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广涛 张晓红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而语文项目化学习包含探究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三种实践样态。各实践样态根据自身不同特质具有各自特性,散发出各自特有的魅力。探究性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思考... 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而语文项目化学习包含探究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三种实践样态。各实践样态根据自身不同特质具有各自特性,散发出各自特有的魅力。探究性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性,注重对项目的探究、反思和应用。体验性实践强调的是学生在实施项目时不同实践情境中的体验性,强调具身参与、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感知性及内省性的特性。审美性实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具有审美的设计思维,注重审美、情感体验,培养美的敏感性、感知力、创造力,提升审美趣味,满足审美需要,发展审美理想。项目化学习方式融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彰显三种实践样态的青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项目化学习 探究性实践 体验性实践 审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哲学视域下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向 被引量:9
17
作者 姜勇 钱琴珍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共5页
传统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更为关注师范生对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对实践智慧不够重视。近年来哲学界兴起的实践哲学转向为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走向道德实... 传统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更为关注师范生对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对实践智慧不够重视。近年来哲学界兴起的实践哲学转向为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走向道德实践,应是与师范生的伦理养成和道德实践密不可分的。师范生在课程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学识与技能,更是真实课堂情境所需要的道德实践与人文素养。其次,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走向审美实践,是"成就教师"的学问,承认并显现教学在其复杂性、多元性与丰富性中体现的美。再次,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还应走向智慧实践,不仅关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更关注其智慧实践的生成与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 实践哲学 道德实践 审美实践 智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纯粹形而上的建构到对审美器物的重视——中国美学的突围 被引量:9
18
作者 许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5-122,128,共8页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困境 突围 器物美学 审美实践 文化密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士对职业审美修养具备条件的认知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莉莉 张立杰 +1 位作者 景雪冰 李杰红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10-11,共2页
目的了解护士对职业审美修养应具备条件的认知,为实施临床护士审美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94名护士就职业审美修养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职业价值、职业思想和职业意志方面的认同度不足40%。45.4%护士不认同... 目的了解护士对职业审美修养应具备条件的认知,为实施临床护士审美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94名护士就职业审美修养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职业价值、职业思想和职业意志方面的认同度不足40%。45.4%护士不认同妆容是体现自身修养的基本条件,57.7%认同护士应衣着整洁。93.8%赞同工作严谨是自身修养的体现,19.6%赞同身体状态是职业审美修养的必要条件。64.9%护士认为拥有美学理论基础可以提高自身修养,56.7%愿意接受美学培训。结论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加强护士职业审美修养教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审美修养 职业道德 审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与当代审美 被引量:3
20
作者 古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66,共4页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 ,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 ,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 ,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 ,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当代审美 美学范畴 审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