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小说”与小说审美定势的突破
1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9-99,共1页
钟本康在《反小说:现代小说本性的回归》(《百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反小说的特点就是对正统小说、常规小说的挑战和否定。建国后我们小说艺术发展的真正悲剧在于排斥异端,独尊一体。小说在自身推行中诚然会在特定时期出现正统、常规... 钟本康在《反小说:现代小说本性的回归》(《百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反小说的特点就是对正统小说、常规小说的挑战和否定。建国后我们小说艺术发展的真正悲剧在于排斥异端,独尊一体。小说在自身推行中诚然会在特定时期出现正统、常规的样式,但由此而形成的审美定势却是一种历史的惰性。我们时代的任务是要与这种惰性作不疲倦的斗争,而不是相反。“反小说”说是反对小说的历史惰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小说的生命力。小说发展史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小说 现代小说 生命力 异端 审美定势 建国后 小说发展史 艺术发展 新时代 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审美心理定势的突破与重建 被引量:5
2
作者 高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2期21-25,共5页
电视特别节目《望长城》,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领域里,作出了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突破与创新,值得认真加以理论的总结和探讨。这里,仅就它对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心态的冲击和影响,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电视纪录片 审美心态 观众来信 电视观众 长城 受众 重建 突破与创新 接受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
3
作者 刘本锋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2-45,共4页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刘本锋振兴京剧、弘扬民族艺术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做好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这篇文章。”近年来,“京剧艺术在...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刘本锋振兴京剧、弘扬民族艺术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做好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这篇文章。”近年来,“京剧艺术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日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艺术欣赏 京剧艺术 审美主体 民族因素 京剧振兴 艺术再创造 武侠小说 时代因素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承中的民族宗教与民族传统艺术审美的关系
4
作者 王峰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7-120,共4页
人类形成的系统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机能的总和,它的形成根源在于人类宗教心理的定势与传承。因此,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涉及宗教与文学艺术从思维机能运作,到"机能"过程中的幻想、联想、崇拜、结果这几个不同阶段的... 人类形成的系统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机能的总和,它的形成根源在于人类宗教心理的定势与传承。因此,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涉及宗教与文学艺术从思维机能运作,到"机能"过程中的幻想、联想、崇拜、结果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并且,宗教与艺术都有着相同根源性和规律性。当然,在两者中由于各自所归属于不同领域,所以在表现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质。本文通过探索文学艺术审美之本质规律,以宗教学为理念方法,去透视文学艺术与宗教关系中的同与异,以及在同与异中去体悟民族宗教的历史演进与民族艺术审美特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理念 民族心理 审美定势 思维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心理定势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双及 《编辑之友》 1987年第6期65-66,共2页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定势”、“认识定势”、“审美定势”,都是这一理论的推衍。勿庸讳言,在编辑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研究这个定势,对于促进编辑工作更好地开展,是有积极作用的。造成编辑心理定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定势 编辑工作 政治因素 积极作用 德国心理学 审美定势 苏联心理学 理论 主导地位 稿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被引量:2
6
作者 姚莉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2,共4页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登上新的台阶,本文拟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图式在其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功能价值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场 同化 顺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戏曲观众审美心理探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朝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过程中,构成了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稳定的定势,且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但在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演进中,戏曲观众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进入...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过程中,构成了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稳定的定势,且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但在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演进中,戏曲观众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进入新时期以来尤为显著。但这种变化又是渐进式的,“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性审美心理定势。在经济因素的介入下,讲究表层感官享受和内在文化品位相结合的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主流,因此,精致典雅的舞台风范和全面细致的宣传策划,是当下戏曲在都市生存的一种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观众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动向 观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 被引量:77
8
作者 钱中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4期7-23,共17页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审美反映有其自身结构,它是由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语言形式层面、实践功能层面组成的统一体。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现实呈现为三种形态:现实生活,心理现实,审美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中主客观时时产生双向转化,客观因素的主观化,主观因素的对象化。侧向主观的审美倾斜,可以形成创新,也可能失去沟通。审美反映的动力源,来自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定势的动态结构(格局)形成一触即发的内驱力,不断要求主体去获得实践的满足。审美心理定势的不断更新,促使主体不断走向审美反映新岸。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自我在表现中找到归宿。审美反映的无限多样,一是现实的无限性,二是主观性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力。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现实 文学创作 现实生活 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 心理层面 审美感情 创作个性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鉴赏心理定势探略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印明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2期91-93,共3页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艺术鉴赏 审美知觉 观众 指向性 期待视野 审美主体 认同 价值取向 审美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涧幽梅夕照红──朱敦儒词审美意象和创作心理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曼波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28-31,共4页
古涧幽梅夕照红──朱敦儒词审美意象和创作心理浅析姚曼波朱敦儒是宋代隐逸词人中的突出代表。花词客称他“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转引自阮元《经室外集》卷三),汪叔耕评为“希真词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 古涧幽梅夕照红──朱敦儒词审美意象和创作心理浅析姚曼波朱敦儒是宋代隐逸词人中的突出代表。花词客称他“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转引自阮元《经室外集》卷三),汪叔耕评为“希真词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词综》卷十二);今人薛砺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朱敦儒词 心理浅析 审美心理定势 渔父 创作心理 隐逸词 审美情趣 东坡词 浪漫主义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想象及其心理动力结构——审美认识论基本概念研究之一
11
作者 潘家森 《中州学刊》 1986年第3期56-61,55,共7页
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 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捕捉着风云,追逐着雷电,思索着惊异,对象世界就具有双重品格,它不仅是自在的物理世界,而且也是自为的价值世界。图腾,岩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想象 审美认识论 心理动力 心理模型 价值认识论 审美心理定势 事实判断 事实认识 对象世界 艺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艺术家的心理定势
12
作者 梁安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2期89-95,共7页
在新时期的艺苑里,人们惊讶地发现,《灵与肉》《绿化树》《花园街五号》《乔厂长上任记》和《故土》等一大批作品,都隐含着我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的“才子淑女”或“英雄才女”的传统格局;同时,人们还发现,当代的陆文婷、童贞、冯晴岚和袁... 在新时期的艺苑里,人们惊讶地发现,《灵与肉》《绿化树》《花园街五号》《乔厂长上任记》和《故土》等一大批作品,都隐含着我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的“才子淑女”或“英雄才女”的传统格局;同时,人们还发现,当代的陆文婷、童贞、冯晴岚和袁静雅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体态神韵和精神气质与古代的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很相似。如何解释这种文艺现象呢?有的论者指出,这就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容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但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创作主体 文学艺术 民族性 作家艺术家 “集体无意识” 文艺现象 袁静雅 文艺家 时代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人性与自然的镜像——贾平凹的“世纪写作”论纲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学昕 张博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22,共8页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通过历史、人性与自然这三个角度来把握、理解、阐释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谱系及其流变。从其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如《商州》《山地笔记》《废都》《定西笔记》《高老庄》《秦腔》《老生》《山本》等,来感受、考量自1980年...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通过历史、人性与自然这三个角度来把握、理解、阐释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谱系及其流变。从其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如《商州》《山地笔记》《废都》《定西笔记》《高老庄》《秦腔》《老生》《山本》等,来感受、考量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及其变革的语境下,贾平凹是如何尝试为中国文学建立新的话语范式,来拓展或改变传统现实主义相对单一的创作方法,形成新的审美定势的强烈愿望。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贾平凹在创作中如何始终植根于"秦岭商洛"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并再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所独有的"神性",并提出贾平凹的"世纪写作"的概念。贾平凹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劲气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命意和叙事美学,使"中国经验"在小说文本中不断焕发生机,民族的精神、心理的流变也在现实、存在的铺陈中获得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历史 人性 自然 神性 审美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篇翻译中形与意的关系
14
作者 王心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102-107,共6页
翻译中形与意的关系也是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翻译是形的变换 ,意的传达。语篇的形必须衔接 ,意则必须连贯。汉英互译尤要注意衔接对译文连贯乃至神似的影响。
关键词 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 汉语 英语 句子 词汇 反译英 英译汉 结构 逻辑语义 审美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文学的趋众性与模式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安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78-84,共2页
通俗文学不同于高雅文学和探索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趋众性,即它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思想意识、民族习性以及接受习惯、欣赏情趣和审美定势,它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大众。这种趋众性规范制约着通俗文学相应的模式化。通俗文... 通俗文学不同于高雅文学和探索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趋众性,即它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思想意识、民族习性以及接受习惯、欣赏情趣和审美定势,它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大众。这种趋众性规范制约着通俗文学相应的模式化。通俗文学的模式是指隐藏在通俗文学现象组织后面受制于趋众性的一种普遍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是通俗文学存身立命的根本。通俗文学的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背景里形成的,是一定的文化模式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映和表现,会随着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文化模式 高雅文学 探索文学 作品 模式化 思想内容 索引卡片 审美定势 简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社会心理学论纲
16
作者 黄怀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7-42,共6页
自从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初产生以后,就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文艺学的研究中却未能形成全面自觉、系统深入的应用性研究局面。文艺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它... 自从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初产生以后,就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文艺学的研究中却未能形成全面自觉、系统深入的应用性研究局面。文艺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它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对文艺学、尤其是文艺学面临的一些重要难题进行探讨,大大地拓展了文艺研究的视野,增进了研究的深度,进一步加快了文艺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社会心理学 审美心理定势 社会认知 心理体验 心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培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6,共7页
作者认为 ,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矛盾性一面 ,因为电影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 ,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具有排他性。因此 ,中国电影首先要立足本国 ,适应本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 ,民族性与国际性又具有一致性。中国电影在内容上要寻... 作者认为 ,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矛盾性一面 ,因为电影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 ,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具有排他性。因此 ,中国电影首先要立足本国 ,适应本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 ,民族性与国际性又具有一致性。中国电影在内容上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共同点 ,弘扬民族精神 ;要注意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交融性。提倡民族性 ,并不排斥国际性。我们要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 ,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民族电影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民族性 国际性 矛盾性 一致性 民族审美心理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形态与风格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120-125,共6页
“唱法”这一概念有广、狭两义.狭义者,“歌唱之方法”也.指处于特定时空中的文化人群的歌唱审美心理定势,对歌唱者发声状态的要求和规范.广义者,则于方法之处,加入了其它“风格”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审美手段与目的融而为一的综合性概念.
关键词 中国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风格 发声练习 歌唱者 呼吸 声区 形态 情感表现 审美心理定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大团圆”的理性审视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荣芹 杭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90-96,共7页
“大团圆”这种文学现象,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前人对此的论述不少,且多采取贬斥的态度。本文把“大团圆”放在“社会心理”这一座标点上,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加以探究,并从生活需求、伦理文化、心理补偿诸角度,对“大团圆... “大团圆”这种文学现象,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前人对此的论述不少,且多采取贬斥的态度。本文把“大团圆”放在“社会心理”这一座标点上,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加以探究,并从生活需求、伦理文化、心理补偿诸角度,对“大团圆心理”进行审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 中国戏曲艺术 大团圆结局 戏曲观众 古代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喜剧 审美心理定势 中国古典悲剧 戏剧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喜交错乎?──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质疑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健生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3期43-47,共5页
悲喜交错乎?──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质疑胡健生迄今为上,在我国各类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量有关莫里哀研究的学术论文中,对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问题均持相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莫里哀在其喜剧创作中,有意运用了"把悲剧因素引入喜剧里... 悲喜交错乎?──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质疑胡健生迄今为上,在我国各类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量有关莫里哀研究的学术论文中,对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问题均持相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莫里哀在其喜剧创作中,有意运用了"把悲剧因素引入喜剧里面"(或曰"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哀 悲喜交错 喜剧艺术 喜剧情节 喜剧性矛盾 人物性格 阿巴公 喜剧人物 审美心理定势 莎士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