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媒介文艺生态与审美嬗变研究》
1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3,共1页
著者:刘世文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9月本书是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批评与审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当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艺术家们纷纷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著者:刘世文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9月本书是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批评与审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当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艺术家们纷纷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条件开展了新艺术实践。这些新的艺术实践借助新技术和新型的交流媒介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艺术认知、艺术传播、艺术接受和艺术审美等产生了强烈冲击。显而易见的是,一个时代/社会主导媒介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性的大规模表征形式及生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艺术观念 艺术实践 审美嬗变 技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创作主题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明 沈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57,共2页
动画主题的确定是片中的灵魂和基础,是决定整个动画片的风格和动画作品成败的关键。在近几十年来的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时代变迁、技术进步以及环境变化带给动画主题的影响。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代表了人类... 动画主题的确定是片中的灵魂和基础,是决定整个动画片的风格和动画作品成败的关键。在近几十年来的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时代变迁、技术进步以及环境变化带给动画主题的影响。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动画审美研究确立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思考现实问题的重要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主题 时代精神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文学的审美嬗变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4
3
作者 韩啸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7-239,共3页
文学审美在网络时代发生嬗变,并实现其价值重构。网络文学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让文学审美走向平民化。网络文学对内心的直接、率直、毫无矫情的表达,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与生命体验。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审美 审美嬗变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语境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中贵 祝后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96,共3页
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与技术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理性思维滋生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和谐审美观;现代技术理性的发展造成人文与技术言说方式的对立,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将审美价值建基于艺术形式的建构中;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成熟改变了... 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与技术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理性思维滋生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和谐审美观;现代技术理性的发展造成人文与技术言说方式的对立,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将审美价值建基于艺术形式的建构中;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成熟改变了传统的审美形态,使审美走向虚拟化。从技术的角度审视西方艺术审美的绵延与转型,能使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获得更为内在、更为本真的理解,从而揭示出技术语境中西方艺术审美流变的独特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理性 新媒体技术 西方艺术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农民城市梦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丽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31,共7页
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城市处于一种复杂的历史纠结之中。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古老的乡土中国开启了一种被动性的、后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割地赔款、开放港口、贸易往来、公共租界等过程中,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历史的、具有新质意义的现代... 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城市处于一种复杂的历史纠结之中。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古老的乡土中国开启了一种被动性的、后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割地赔款、开放港口、贸易往来、公共租界等过程中,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历史的、具有新质意义的现代城市空间同步出现,并成为中国现代化内质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中国农民 审美嬗变 后发现代化 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化 鸦片战争 乡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大众影评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2,共4页
在移动传媒和数字“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微时代”,为电影批评带来了新的格局和发展空间。大众影评不断发展,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理性启蒙与感性自由的鸿沟迅速抹平,话语权力开始回归大众。电影批评主体由鉴赏... 在移动传媒和数字“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微时代”,为电影批评带来了新的格局和发展空间。大众影评不断发展,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理性启蒙与感性自由的鸿沟迅速抹平,话语权力开始回归大众。电影批评主体由鉴赏者向消费者,批评文本由文字核心向多元融合,批评行为由延时性向当下性,批评形式由单向线性向多维互动,批评话语由文学性向商品化不断嬗变,构建着新的美学话语和文艺法则,并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大众影评 移动技术 大众话语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中的审美嬗变——以《红高粱》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军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9-163,共5页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qu...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事实上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艺术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改编 时代主题 女性主体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者论媒介更新与审美嬗变
8
作者 李勇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144,共6页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 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这一嬗变为学界所关注。就本土学界而言,相关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近20年时间内回顾并追赶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历程。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译介、研讨会与争鸣构成其发展的动力支持。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往往从美学、文艺学、文学史、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直接展开或旁涉论及。这为此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界 媒介更新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到“奇观”:论“西游”类型片场景审美嬗变
9
作者 王若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78,共5页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核与民族记忆对观众而言有着历久弥新的吸引力。《西游记》题材电影的拍摄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中,产生过四次数量与质量的高峰期,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视觉风格与审美观念...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核与民族记忆对观众而言有着历久弥新的吸引力。《西游记》题材电影的拍摄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中,产生过四次数量与质量的高峰期,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视觉风格与审美观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嬗变 《西游记》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民族记忆 四大名著 文化内核 视觉风格 类型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与当代审美嬗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转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斌 耿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9-22,共4页
数字媒介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学的当代转向,亦推动了文艺学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命题的发展。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理论,在数字时代愈加深刻地对文艺作品产生影响。随着5G、元宇宙等新数字媒介的形成,在... 数字媒介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学的当代转向,亦推动了文艺学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命题的发展。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理论,在数字时代愈加深刻地对文艺作品产生影响。随着5G、元宇宙等新数字媒介的形成,在文艺学领域亦发生了相应的当代审美嬗变。本文将以数字媒介的发展为主要背景,从当代美学嬗变的角度来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以及探讨在数字媒介更新迭代的背景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日常生活审美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古神话与审美嬗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云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1-54,共4页
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开端,也是文学活动的肇始,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活水,文学是神话逻辑之链的延伸、繁衍和深化。正如黑格尔《大逻辑》所说:“科学自身在其整体中形成一个圆圈”。神话作为人类创造能力的最初佐证,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 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开端,也是文学活动的肇始,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活水,文学是神话逻辑之链的延伸、繁衍和深化。正如黑格尔《大逻辑》所说:“科学自身在其整体中形成一个圆圈”。神话作为人类创造能力的最初佐证,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不能如游国恩先生和“高等教育文科教材”那样仅仅界定为“浪漫主义源头”,事实上,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更广阔、更复杂、更曲折的生发意义、建构意义和模式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也才有更大、更深、更高的无穷变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嬗变 远古神话 《山海经》 后世文学 《淮南子》 文学活动 英雄神话 创造能力 原始初民 刘禹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纪录片艺术特性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勋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28,共4页
中国纪录片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社会阶段的纪录片在题材选取、创作理念、视听技巧、叙事手法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其艺术特性表现为宣传性、文学性、纪实性、非虚构性等变迁轨迹.从集体观念的公开表达、时代思潮的影... 中国纪录片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社会阶段的纪录片在题材选取、创作理念、视听技巧、叙事手法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其艺术特性表现为宣传性、文学性、纪实性、非虚构性等变迁轨迹.从集体观念的公开表达、时代思潮的影像观照、纪录片种类的价值回归再到市场趋向的艺术突破,我国纪录片艺术特性的每一次转型与突破,无论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既是拍摄主体审美追求与意识形态的折射,又是受众观念调整和认知更新的表现,同时还是社会现实的必然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艺术特性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银幕中警察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嬗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培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43,共4页
从时间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上映过模仿外国刑侦探案题材的影片,但涉及叙述中国警察的工作内容的电影是“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斗争新形势而诞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反特主题影片《无形的战线》(1949)标志着属于中... 从时间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上映过模仿外国刑侦探案题材的影片,但涉及叙述中国警察的工作内容的电影是“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斗争新形势而诞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反特主题影片《无形的战线》(1949)标志着属于中国警察的叙事影片首次出现在类型电影谱系之中,随后涌现出一系列以叙述敌特斗争为主线的优秀电影,例如《草原上的人们》(1953)、《寂静的山林》(1957)、《今天我休息》(1959)、《铁道卫士》(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等。这类影片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冲突叙事模式,紧贴“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公安干警为叙事中心,以“敌——我”关系为主导构成叙事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电影制片厂 类型电影 《今天我休息》 叙事主线 审美嬗变 《草原上的人们》 时间维度 铁道卫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美学视域下虚拟现实影像审美嬗变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3,共3页
以画面和声音为基本元素的影像艺术已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影像创作拓展了想象空间、丰富了表现手段,技术与美学的融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高鑫在《技术美学研究》一文中论述道:“技术,是... 以画面和声音为基本元素的影像艺术已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影像创作拓展了想象空间、丰富了表现手段,技术与美学的融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高鑫在《技术美学研究》一文中论述道:“技术,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付诸生产实践的学科。美学,是艺术研究的最高形式,是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的最高范式。技术美学,则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实践的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转化 创作规律 虚拟现实技术 技术美学 审美嬗变 影像创作 美学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之后的故事——后现代视野下玻璃艺术的审美嬗变
15
作者 孙志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4-146,共3页
今日的艺术话语中已然模糊了美与丑的界限,当“审美”等同于“审丑”时,作为工艺美术学科赖以傍身的技艺与巧思势必会在大语境下诱发嬗变,如今后现代主义思潮涉及广泛,激流勇进的艺术浪潮下,玻璃艺术之前世与今生无疑进行了关于“现代... 今日的艺术话语中已然模糊了美与丑的界限,当“审美”等同于“审丑”时,作为工艺美术学科赖以傍身的技艺与巧思势必会在大语境下诱发嬗变,如今后现代主义思潮涉及广泛,激流勇进的艺术浪潮下,玻璃艺术之前世与今生无疑进行了关于“现代”之决裂:传统与当代终究被划分开来。然而在玻璃艺术实践研究中,即便我们聚焦在较小的“当代”视野范畴之下,现代玻璃艺术的风貌居然也在悄然变革,形式研究与材料语言是否依旧能够在光理论的作用下长明不灭?抑或是在后现代的理论之下绽放出新的艺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艺术 后现代主义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海峡两岸现代派诗审美嬗变的思考
16
作者 吴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33-38,共6页
海峡两岸中国现代派诗,包括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象征派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现代诗、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朦胧诗,共同经历了选择改造过程:从盲目模仿、全盘移植到中国民族精... 海峡两岸中国现代派诗,包括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象征派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现代诗、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朦胧诗,共同经历了选择改造过程:从盲目模仿、全盘移植到中国民族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诗艺的融合。值得我们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文学表现自我与反映现实人生的关系、怎样掌握文学表现的隐蔽度与大众接受能力的分寸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嬗变 自我选择 历史选择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当代嬗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0,共4页
对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考查,可从修辞性与建构性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媒介文化着重对修辞学特征的采掘,变得越来越美,在生产"美"的能力和效果上毫无疑问优于艺术,艺术被迫另择它途;另一方面,媒介文化在表征形式的探索性与... 对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考查,可从修辞性与建构性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媒介文化着重对修辞学特征的采掘,变得越来越美,在生产"美"的能力和效果上毫无疑问优于艺术,艺术被迫另择它途;另一方面,媒介文化在表征形式的探索性与建构性上过于同质化,且往往借用经典艺术的既有模式,缺乏探索精神。媒介文化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构成悖论:越来越美但越来越乏探索精神。这一悖论体现出审美文化、审美观念在当代的深刻异变,是当代社会与美学诸多问题在文化层面上折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化 表征 修辞性 建构性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并不意味着好坏对错的置换
18
作者 赖大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1-251,共1页
赖大仁撰文《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指出,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再到“审美论”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文学实践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即要求在文学观念上... 赖大仁撰文《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指出,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再到“审美论”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文学实践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即要求在文学观念上摆脱过去那种过于严苛的意识形态束缚而应更多关注和尊重文学本身的特性与规律,使文学摆脱其依附性,从而在自主性和自律性的条件下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学理论本身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革新既有的理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赖大仁 《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目的欲望之流:《鼓书艺人》秀莲的“身体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0,共5页
《鼓书艺人》是一部老舍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主角形象的长篇小说力作。《鼓书艺人》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秀莲的性心理和性欲望,展现了一个旧艺人少女的苦闷、压抑与抗争的生命情感世界。秀莲渐渐从盲目的欲望之流冲撞中走向平静与成熟。... 《鼓书艺人》是一部老舍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主角形象的长篇小说力作。《鼓书艺人》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秀莲的性心理和性欲望,展现了一个旧艺人少女的苦闷、压抑与抗争的生命情感世界。秀莲渐渐从盲目的欲望之流冲撞中走向平静与成熟。小说结尾给予读者一种新的生活的期待,显现了老舍在1950年代生活观、女性观、爱情观等方面的审美心理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鼓书艺人》 秀莲 “身体叙事” 审美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体验、英雄叙事与虚拟物体系——论男频小说的RPG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想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一、男频小说的游戏化在网络文学研究当中,性别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性别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别的视角(sex),从解剖学意义上区分男性和女性;二是社会性别(gender)的视角,从社会文化建构的意义上理解两性的差异。①在性别研究... 一、男频小说的游戏化在网络文学研究当中,性别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性别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别的视角(sex),从解剖学意义上区分男性和女性;二是社会性别(gender)的视角,从社会文化建构的意义上理解两性的差异。①在性别研究的视角下,男频小说和女频小说(有学者分为“男性向小说”和“女性向小说”)不能混为一谈,是两种独立的文体,两种差异性远大于同质性的文化样本。在对男频小说和女频小说做作品论时,研究者采用的理论资源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进行阐释时,不应在普遍共性上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到某个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史 性别研究 审美嬗变 虚拟物体 游戏化 英雄叙事 社会性别 男性和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