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秀瑶族女性头饰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图式 被引量:7
1
作者 吕屏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2-66,共5页
通过对金秀瑶族女性头饰进行分类及艺术特征分析,认为金秀瑶族女性受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环境影响,其头饰的佩戴方式可分为巾帕包裹型和布条缠绕型等形制类型,且金秀瑶族女性头饰具有造型层次丰富、图案均衡缜密、色彩明快悦目、织绣... 通过对金秀瑶族女性头饰进行分类及艺术特征分析,认为金秀瑶族女性受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环境影响,其头饰的佩戴方式可分为巾帕包裹型和布条缠绕型等形制类型,且金秀瑶族女性头饰具有造型层次丰富、图案均衡缜密、色彩明快悦目、织绣合一的工艺等艺术特征。金秀瑶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及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影响并决定了金秀瑶族女性头饰所具有的艺术特征,使其形成了美观实用、多元融合、寓教于美的审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头饰 艺术特征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印度之行》叙事结构的审美图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宿桂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96-97,共2页
英国著名电影《印度之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导演大卫·里恩独特的电影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识。从电影《印度之行》的整个叙事结构来看,电影主要围绕清真寺、阿巴拉山洞、神殿三个地理空间来展开叙事,这三个电影叙事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审... 英国著名电影《印度之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导演大卫·里恩独特的电影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识。从电影《印度之行》的整个叙事结构来看,电影主要围绕清真寺、阿巴拉山洞、神殿三个地理空间来展开叙事,这三个电影叙事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不仅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图式。清真寺是电影审美修复意象的表现,阿巴拉山洞是电影审美抵抗的凸显,神殿祭祀爱神黑天仪式则是电影审美救赎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叙事结构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空图的审美图式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汉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艺术风格和对作品的审美感受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过去的文学理论中未加严格界定,造成运用的混乱。实际上,它们栖身于主客体两极之上,存在很大的距离,过两极就是接受主体和文本。“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 艺术风格和对作品的审美感受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过去的文学理论中未加严格界定,造成运用的混乱。实际上,它们栖身于主客体两极之上,存在很大的距离,过两极就是接受主体和文本。“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被表现内容和意图所决定。”它是文本的潜在结构的外在表现,是文本中两种客观倾向的统一体:创作主体的倾向(包括创作主体个人气质和表现意图,它们虽然看似主观的,可是在文本中已成客观的存在)和为表现内容、意图所需的形式的倾向(包括文体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词汇的运用、句法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司空图 文学理论 表现内容 倾向 审美图式 创作主体 外在表现 严格 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被引量:2
4
作者 姚莉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2,共4页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登上新的台阶,本文拟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图式在其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功能价值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场 同化 顺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潮《幽梦影》中的趣观自然及其视听维度
5
作者 伏爱华 吴煜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4,共7页
明清之际,“趣”集中体现为艺术论、审美论,张潮将“趣”由一种艺术的审美判断标准引申为一种世俗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致。由此出发的自然审美,即是以“趣”的眼光去观照自然,进而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审美人生境界。以西方当代自然审美理... 明清之际,“趣”集中体现为艺术论、审美论,张潮将“趣”由一种艺术的审美判断标准引申为一种世俗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致。由此出发的自然审美,即是以“趣”的眼光去观照自然,进而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审美人生境界。以西方当代自然审美理论为参照,张潮的趣观自然在视觉维度上表现为审美图式化与“趣”的意象化;听觉维度上表现为审美时空化与“趣”的氛围化。因此,张潮的自然审美不是为了艺术地呈现自然风景,而是人在自然中主动地感受和营造自然的审美物象,在物我交感中体验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审美时空。张潮的趣观自然,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观照方式,而且为当下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潮 《幽梦影》 趣观自然 视觉审美图式 听觉审美时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孔起英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0,120,共7页
对儿童的日常审美与艺术活动的研究发现,儿童存在着一种具有吸收性的张力结构——先在审美图式。它是由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经验三者通过自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为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起着动力和选择作用。与成... 对儿童的日常审美与艺术活动的研究发现,儿童存在着一种具有吸收性的张力结构——先在审美图式。它是由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经验三者通过自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为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起着动力和选择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先在审美图式更显示出其原始性和开放性,其动力功能也更为强烈些,因而儿童发生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可能性也超过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与艺术活动 先在审美图式 集体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活动的历史沉沦
7
作者 刘士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1-117,共7页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图式 伦理图式 欲望图式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活动的历史沉沦
8
作者 刘士林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11,共11页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国家 美学 理性图式 伦理图式 欲望图式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审美镜像的形成与重构
9
作者 陈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55,95,共5页
审美功利所依据的快乐法则,使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被审美的愉悦性蒙蔽了,审美不仅是美善的,也是罪恶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审美镜像。此镜像依据审美功利愉悦法则以审美图式为参照,一方面将符合自身审镜像的次级图式纳入审... 审美功利所依据的快乐法则,使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被审美的愉悦性蒙蔽了,审美不仅是美善的,也是罪恶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审美镜像。此镜像依据审美功利愉悦法则以审美图式为参照,一方面将符合自身审镜像的次级图式纳入审美镜像之中,另一方面将不符合的次级图式拒斥于自身审美视阈之外。教师审美镜像的实施机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学生关注、促使学生动机位移、迫使学生异化认同,这三个阶段分别伴随的是教师实施的时空控制、规则控制、审美控制。此过程中,被拒斥在教师审美视阈外的学生便会因不被教师接受和理解而痛苦,使得教育极为不公平和非人性,冷漠而冰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理论 审美功利 教师审美镜像 审美镜像图式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论自调节审美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25,共5页
三论自调节审美王建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自我调节与审美经验》以后,引起了一场争论。《新华文摘》曾转载了数篇争鸣文章。在人们忙于“下海”的今天,“自调节审美学”会受到如此青睐,可以说是... 三论自调节审美王建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自我调节与审美经验》以后,引起了一场争论。《新华文摘》曾转载了数篇争鸣文章。在人们忙于“下海”的今天,“自调节审美学”会受到如此青睐,可以说是美学不幸中之大幸了。本文拟从审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调节 自调节 审美目的 审美主体 审美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标准 人类社会系统 审美经验 适应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万书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哲学美学 生态审美图式 功能主义美学 生命美学 审美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高和寡”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小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5,共7页
文本的雅俗之分与读者的众寡之别是文学阅读活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今日的中国文坛越来越呈现出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通俗文学正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冲击着高雅文学的统治地位,且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对此,... 文本的雅俗之分与读者的众寡之别是文学阅读活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今日的中国文坛越来越呈现出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通俗文学正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冲击着高雅文学的统治地位,且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对此,以曲高和寡而聊以自慰;或者以文学娱乐功能的复归而盲目乐观,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唯一可取的态度是正视这一现实,从理论上给以科学的分析。 但是就笔者的视野所及,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论证还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就文本的雅俗之分而言,或者只是从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出发,作了一些现象的描述;或者从儒家以“正”和“义理”为雅的传统观念出发,作了一些现代的阐释,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思想性的深刻与否。就读者而言,或者从审美需要的娱乐性出发,为通俗文学正名;或者从艺术修养出发来评价其审美能力的高低。就主客体的关系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文本 现代阐释 审美图式 潜在世界 象征意蕴 艺术作品 深层结构 形而上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美学的本体论决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士林 《河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关于美本身,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先验批判性质的话题。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审美主体能够有何种“先验审美认识图式”。这个图式的纯洁程度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和对象世界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联系。这个具有先验性质的问题,只... “关于美本身,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先验批判性质的话题。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审美主体能够有何种“先验审美认识图式”。这个图式的纯洁程度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和对象世界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联系。这个具有先验性质的问题,只能从对各种“经验审美认识图式”的逻辑批判中,尤其是对美学史上具有主流性质的理性审美图式与伦理审美图式的批判中获得。只有完成了审美意识的本体论决断,即从先验分析角度建构出审美图式与伦理图式、理性图式的基本区别,才能保证审美叙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理性图式 伦理图式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濡染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志远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68-74,共7页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濡染崔志远贾平凹的小说被称为商州文学久矣,贾平凹同商州文化的关系也时有论者提及,然而,商州的地理和人文如何形成商州文化特质,贾平凹何以能如此敏锐地感受商州文化特质,以及在感受中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本文...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濡染崔志远贾平凹的小说被称为商州文学久矣,贾平凹同商州文化的关系也时有论者提及,然而,商州的地理和人文如何形成商州文化特质,贾平凹何以能如此敏锐地感受商州文化特质,以及在感受中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本文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以揭示小说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商州文化 文学评论 小说 艺术思维特征 审美心理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文本变异略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晓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多元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审美经验图式 风格定位 批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