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审美回归”的缘由、意义与局限
- 1
-
-
作者
邹智贤
-
机构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湖湘论坛》
CSSCI
2016年第5期134-137,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和价值引领研究>[编号:13AZX00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既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美回归"还原了感性的应有地位,促成了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为理解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时下的"审美回归"停留于感官享乐的浅表层次,缺少了精神超越的维度,结果往往使人们缺乏对政治权利、社会改革等更为宏大的目标的热情,导致当代人使命意识的弱化。
-
关键词
审美回归
日常生活审美化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人诗意地栖居”: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陈伯海
-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0,共10页
-
文摘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美的本原
审美回归
美化人生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文学审美批评传统及其当代走向
被引量:15
- 3
-
-
作者
胡铁生
宁乐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6,共10页
-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美国文学研究"(编号:CSC9782203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国当代通俗小说主题研究"(编号:18CWZJ3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文学审美批评传统中,文艺美学的批评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现当代发展阶段中,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影响,文艺美学的审美批评强调文学性,苛求文本的创作形式,崇尚唯美主义的文学审美原则;而政治美学的文学审美批评亦有其历史渊源并在其当代发展中一度有取代文艺美学占统治地位的趋向。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影响下,政治美学审美批评更加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通约性,文本的内容、文学话语的权力、人性美与秩序美和意识形态则成为其追寻的目标;在当代,学术界又开始走向"审美回归"的发展道路,意在为审美正名的同时,在新形式主义的影响下,该趋向讲求审美与政治、形式与现实、美学原则与社会关注之间的平衡,将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融为一体,摒弃各自的弊端,"审美"与"审丑"并举,使形式与内容两者有机地达成统一,为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建立起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新范式。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文学审美批评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
关键词
文学审美批评
文艺美学
政治美学
审美回归
形式与内容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江南民居地域审美研究意义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周越
张亚池
林作新
赵昱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
出处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4期14-15,共2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TB010)
-
文摘
江南地域审美是人文经历的岁月所积淀下的深厚文脉,代表着最高的自由人生理想的审美情趣。江南地域性审美是诗意性的,它更加关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审美偏好以及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江南地域审美源自于自然环境,它植根于历史又面向未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未来家园。笔者着眼于美学的方面并展开对当前设计现状的思考,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时代的发展,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居室内形式。目前,许多现代设计试图继承更多的物质性设计元素的特点,使之容易显现于视觉上。而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传统文化深层的美学却鲜有触及。因此,笔者希望从更深层次的审美内涵中去发掘室内设计审美的意义并启发当代室内设计。同时江南地域审美性也同样符合当今绿色设计的主题,并使审美回归生活化、体系化,江南独特的审美文化最有可能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崛起和复兴的承载者。
-
关键词
江南地域审美
诗意性
传承与再现
自然背景
符号化
审美回归
低碳
-
Keywords
Jiangnan regional aesthetic
Poetics
Inheritance and reproduction
Natural background, Symbolize
Return to aesthetics
Low carbon
-
分类号
TU241.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