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审美发现与审美反思
- 1
-
-
作者
庄锡华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4-98,共5页
-
文摘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
关键词
审美发现
审美反思
审美批判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审美惊奇论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张晶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9,共7页
-
-
关键词
审美发现
惊奇感
审美效果
审美快感
-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
- 3
-
-
作者
张同吾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3,共7页
-
文摘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张同吾梦幻与现实在广阔无垠的诗学领域里,没有任何课题比“诗是什么”更富有本体意义了。其实,诗很简单,仅仅是情绪的艺术凝聚,正如形体是舞蹈的语言,色彩是绘画的语言,音响是音乐的语言,造型是建筑的语言,那么诗歌就是让语言表...
-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诗的本质
语言
诗评
文化心理
意象符号
抒情主人公形象
审美特征
审美发现
文化流变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审美创造三题
- 4
-
-
作者
袁家都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Z1期74-78,105,共6页
-
文摘
再现、表现与创造文艺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还是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从古希腊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了两千余年。单纯的“再现”论或“表现”论均有其片面性,那么“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论呢?从一定的角度着眼,这种观点是无可非议的,比较全面的。因此,不乏持此论的书籍文章。不过,要进一步探究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的特殊本质,更准确、深刻的提法应当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而从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又都是创造。但在文学中,再现、表现、创造是既互相联系。
-
关键词
审美创造
文艺作品
文学艺术作品
社会生活
预构
审美发现
毛泽东同志
审美体验
再现与表现
现实生活
-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黄梅戏《天仙配》改编的文化美学问题
被引量:9
- 5
-
-
作者
方锡球
时新中
-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7-182,192,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研究"(07BB19)
-
文摘
黄梅戏的改革与传承应学习以往黄梅戏改革、改编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思考当下黄梅戏改革的路径和应有的价值取向、艺术表达方式。本文以《天仙配》为例,探讨其在改编和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及其对当下黄梅戏发展的启示。
-
关键词
《天仙配》
特征化
审美价值发现
民间情意
雅化
-
分类号
I236.5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对文学意蕴的解读发掘
被引量:2
- 6
-
-
作者
曹明海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5-40,共6页
-
文摘
文学意蕴的生成与构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美学问题,被人们视之为"玄秘多幻的奥区"。本文用文学解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文学意蕴生成与构成的多层性特征、多维性因素和潜在的多重性张力,并从本体论角度对其审美特征和创造性的精神审美价值等方面作了探讨。
-
关键词
文学意蕴
审美特征
艺术意蕴
审美发现
审美意识
审美价值
时代精神
构成因素
美学价值
作品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艺术的风格美
- 7
-
-
作者
张涵
-
机构
郑州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1期73-77,共5页
-
文摘
“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
关键词
风格美
艺术风格的形成
“风格”
审美发现
独特运用
艺术家
作家
美学范畴
雅郑
审美创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情思的物化与物的情思化——诗艺随笔
- 8
-
-
作者
马立鞭
-
机构
三十中学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3期80-82,共3页
-
文摘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宋天才诗评家严羽论诗法之语也。那么,这避“四忌”之法又安在?要言之,主要在心物关系的转换上下功夫。其法又不外二端,即:情思的物化与物的情思化。 情思的物化。诗缘情,然则,情感也好,意识也好,思维也好,都是内在的感官活动,隐蔽而无形,活跃而无常。若不外现为视、听、
-
关键词
心物关系
天才
诗艺
随笔
意识
思维
审美发现
仙人掌
敬亭山
事象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许评散文的美学追求
- 9
-
-
作者
曹明海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80-83,共4页
-
文摘
论许评散文的美学追求曹明海许评是位富有独特的审美创造理想和美学追求的散文家。近年来,他在散文艺术世界里,虔诚地作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美学求索─—弘扬审美个性意识,更新散文美学观念,拓展散文的美学空间,追求散文艺术的新的内质的美,以其独到的审美视角,...
-
关键词
审美发现
散文的美
散文艺术
美学意蕴
散文创作
审美特征
审美个性
美学追求
审美意识
审美模式
-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看《花城》
- 10
-
-
作者
王振峰
-
出处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1期75-76,共2页
-
文摘
如李敬泽先生指出的,近年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青睐的都是“村里的事”,一方面是乡土叙事带来的田园的清新、生活的历史感、伦理的厚实感,使其更容易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另一方面则确实少有能在街道之下寻微探幽,发现城市文化本质之作。这究竟是作家缺乏城市感觉、还是批评者的滞后,抑或是文学评价体系的“偏颇”?我认为继40年代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之后,城市意识的阙如可以说是城市文学(这本身就是一个莫衷一是的概念,在此暂且用之)缺乏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关键词
《花城》
作品点评
茅盾文学奖
城市文学
当代
审美发现
日常生活
文化本质
评价体系
40年代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