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 被引量:2
1
作者 骆小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21-26,共6页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语言 审美发现 美感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沙拣金见真纯──《豕蹄》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审美发现和艺术批判
2
作者 郭桂香 《郭沫若学刊》 1999年第4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终极价值 《豕蹄》 审美发现 艺术批判 司马迁 郭沫若 “义” 主人公 悲剧命运 真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与审美发现
3
作者 余中云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7年第11期4-4,共1页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伴有美感的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有所感受领略,有所认识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读书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有所发现.一提发现,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发现就是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东西....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伴有美感的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有所感受领略,有所认识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读书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有所发现.一提发现,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发现就是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东西.其实不止这些.这种发现更多的是指心灵的审视和情感的抚摸.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发现纯属是一种审美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知觉 阅读过程 审美发现 文学作品 精神活动 威尼斯 审美意象 思想素质 阅读者 艺术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惊奇论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审美发现 惊奇感 审美效果 审美快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建平 《艺海》 2008年第4期192-192,共1页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教育的要素很多,我...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教育的要素很多,我们应从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审美教育的原则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去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情感审美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审美发现 审美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
6
作者 张同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3,共7页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张同吾梦幻与现实在广阔无垠的诗学领域里,没有任何课题比“诗是什么”更富有本体意义了。其实,诗很简单,仅仅是情绪的艺术凝聚,正如形体是舞蹈的语言,色彩是绘画的语言,音响是音乐的语言,造型...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张同吾梦幻与现实在广阔无垠的诗学领域里,没有任何课题比“诗是什么”更富有本体意义了。其实,诗很简单,仅仅是情绪的艺术凝聚,正如形体是舞蹈的语言,色彩是绘画的语言,音响是音乐的语言,造型是建筑的语言,那么诗歌就是让语言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诗的本质 语言 诗评 文化心理 意象符号 抒情主人公形象 审美特征 审美发现 文化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美在发现
7
作者 曹瀛 《艺术广角》 1998年第6期30-36,共7页
鹰击长空,鸽翔千里,得力于一双眼睛。艺术家透察风云变幻,洞烛万物幽微,也因为他们独具慧眼。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历史上将... 鹰击长空,鸽翔千里,得力于一双眼睛。艺术家透察风云变幻,洞烛万物幽微,也因为他们独具慧眼。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历史上将生活与美联系起来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发现 艺术家 生活本质 科学发现 发现 艺术形象 社会心理 观察生活 发展规律 哥伦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赫以奇论画
8
作者 张晶 《中国书画》 2014年第10期75-75,共1页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研究者,我在早些年就提出了“审美惊奇”论,把“惊奇”当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心理范畴来加以阐述。并认为,无论是在什么艺术门类中,惊奇都是进入审美状态的鲜明标志。诗、画、戏剧、舞蹈、影视,莫不如此。我...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研究者,我在早些年就提出了“审美惊奇”论,把“惊奇”当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心理范畴来加以阐述。并认为,无论是在什么艺术门类中,惊奇都是进入审美状态的鲜明标志。诗、画、戏剧、舞蹈、影视,莫不如此。我在《审美惊奇论》这篇文章中,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指出“惊奇”在审美过程中的功能:“惊奇是一种审美发现。在惊奇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使观赏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里潜藏着的、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观赏者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也许没有惊奇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美的属性的呈现,没有崇高和悲剧的震撼灵魂,没有喜剧和滑稽的油然而生。”这是我对审美惊奇的“破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学 谢赫 文艺理论 普遍意义 艺术门类 审美状态 审美发现 审美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生贵教授新书《美在身边》出版
9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22-122,共1页
宋生贵教授新书《美在身边》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收录的80余篇文章,是作者从人们身边习见而平常的生活着眼而写成的。作者留心身边的细小之处,写自己的审美发现与审美体验,如写山情,写水性,写绿化,写建筑,写花姿,写鸟... 宋生贵教授新书《美在身边》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收录的80余篇文章,是作者从人们身边习见而平常的生活着眼而写成的。作者留心身边的细小之处,写自己的审美发现与审美体验,如写山情,写水性,写绿化,写建筑,写花姿,写鸟鸣,写怪岩,写野草,写色彩,写造型,写衣着,写打扮,写童心,写友谊,以至民风习俗、人情事体、艺事文理,等等,处处留心,不分巨细,有感即写,且涉笔生趣,给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出版社 新书 教授 审美体验 审美发现 民风习俗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花城》
10
作者 王振峰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1期75-76,共2页
如李敬泽先生指出的,近年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青睐的都是“村里的事”,一方面是乡土叙事带来的田园的清新、生活的历史感、伦理的厚实感,使其更容易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另一方面则确实少有能在街道之下寻微探幽,发现城市文... 如李敬泽先生指出的,近年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青睐的都是“村里的事”,一方面是乡土叙事带来的田园的清新、生活的历史感、伦理的厚实感,使其更容易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另一方面则确实少有能在街道之下寻微探幽,发现城市文化本质之作。这究竟是作家缺乏城市感觉、还是批评者的滞后,抑或是文学评价体系的“偏颇”?我认为继40年代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之后,城市意识的阙如可以说是城市文学(这本身就是一个莫衷一是的概念,在此暂且用之)缺乏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城》 作品点评 茅盾文学奖 城市文学 当代 审美发现 日常生活 文化本质 评价体系 4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组合“玩转”大舞台
11
作者 王述先 管延梅 《教育家》 2023年第13期49-50,共2页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更是强调了“在语文学习中...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更是强调了“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这一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课程任务也规定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语言文字 中等职业学校 言语实践 课程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 文化传承 审美发现 理解与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石一乾坤——暗藏奇韵的艺术“石”光
12
作者 雷敬敷(文/图)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0年第1期38-43,共6页
翡翠难得、金银略俗,石头倒是显得很自在——可作画、可布景、可为她赋诗、可为她写辞。正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观赏石用最安静的所在,传递着最充沛的情感。赏石艺术传递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空间观和时间观。赏石在中国历史上... 翡翠难得、金银略俗,石头倒是显得很自在——可作画、可布景、可为她赋诗、可为她写辞。正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观赏石用最安静的所在,传递着最充沛的情感。赏石艺术传递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空间观和时间观。赏石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如今我们也可在清代画家丁观鹏的《太簇始和图》中寻到阁前赏石的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形象 信天游 情境交融 审美创造 丝绸古道 一气贯之 禅茶一味 不等边三角形 审美发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