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美学视域下AI电影剧本叙事生成路径与审美反思 被引量:5
1
作者 范志忠 汪梦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6,共9页
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对电影剧本的叙事生成影响深远。人机协同正从伪原创阶段、辅助创作阶段进入到命题阶段和全自动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人工智能着重于根据剧本内容对电影项目的成功率进行预测,或对电影剧本内容进行辅助性创作;那么... 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对电影剧本的叙事生成影响深远。人机协同正从伪原创阶段、辅助创作阶段进入到命题阶段和全自动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人工智能着重于根据剧本内容对电影项目的成功率进行预测,或对电影剧本内容进行辅助性创作;那么后两个阶段则电影剧本创作将可能面临“人的逻辑”被弱化,“算法逻辑”被加强的新态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意义,则表现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反思与重构感性与理性、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关系,坚守人的主体性,建构属于人的审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美学 人工智能 剧本叙事 生成路径 审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
2
作者 李佳奇 吴景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的崛起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强烈冲击。小说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有意识地向影视靠拢,在文本创作中出现了影像化叙事倾向。二者的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文体变革,但无节制地运用影...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的崛起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强烈冲击。小说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有意识地向影视靠拢,在文本创作中出现了影像化叙事倾向。二者的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文体变革,但无节制地运用影视技法也损害了文学独立的审美品格,这是当前亟待正视的问题,也是对创作者的考验。未来小说的发展既面临严酷的挑战,也迎来时代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影像化叙事 审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化语境中的误读——关于赵树理语言研究的审美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卫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5,共7页
赵树理因受时代大潮的托举而成就大名,但是这种成名方式对他来说也是利弊兼有:"利"在他的探索"轻易"得到了承认,"弊"是其艺术个性被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在语言方面,一种语言特点本来可以有很多... 赵树理因受时代大潮的托举而成就大名,但是这种成名方式对他来说也是利弊兼有:"利"在他的探索"轻易"得到了承认,"弊"是其艺术个性被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在语言方面,一种语言特点本来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赵树理的语言基本是被削足适履式地定格为大众化与通俗化。赵树理文学语言的表层特点是它较多地减省了某些语言成分,例如少用形容词、色彩词和各种繁复的修辞手段,然而正是在这种对"常态"的偏离中,他创造了一种简略、质朴、浑厚、粗线条和极富张力的艺术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文学语言 大众化 审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发现与审美反思
4
作者 庄锡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4-98,共5页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 审美发现 审美反思 审美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状态下的胡塞尔与康德——利奥塔论审美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骁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胡塞尔继承了康德的超越论哲学,在批判心理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批判,发展出了现象学反思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利奥塔用于解读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反思,批判现代宏大叙事。通过现象学的视角,首先,审美反思是先验的反思,具有“启发性”特征,... 胡塞尔继承了康德的超越论哲学,在批判心理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批判,发展出了现象学反思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利奥塔用于解读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反思,批判现代宏大叙事。通过现象学的视角,首先,审美反思是先验的反思,具有“启发性”特征,即确保感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奠基性并限制诸认识能力的使用范围,防止超越性知识的出现;其次,审美反思具有“自指性”特征,是与反思性判断力相关的审美感觉,它保证了反思的内在性和批判的纯粹性,防止知识能力与超越性对象形成直接联系。这种认识批判为知识找到了明见性的基础,同时为后现代的崇高美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 审美反思 认识批判 康德 胡塞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
6
作者 蔡正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2-19,共8页
艺术欣赏是勾通人与世界审美联系的一种深刻的审美创造活动,但它与艺术创作通过客观外化的构形活动进行创造不同,而是通过欣赏者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功进行和完成的。本文认为,升华意识是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这种升华活动是在主... 艺术欣赏是勾通人与世界审美联系的一种深刻的审美创造活动,但它与艺术创作通过客观外化的构形活动进行创造不同,而是通过欣赏者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功进行和完成的。本文认为,升华意识是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这种升华活动是在主体的两个心理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第一是浅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心境化、审美具体化、审美反思化三个梯级;第二是深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个体化、审美群体化、审美整体化三个梯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华意识 审美心境化 审美具体化 审美反思 审美个体化 审美群体化 审美整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何去何从? 被引量:6
7
作者 潘先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3-25,共3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几乎被淡忘,电影院里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经济与时代审美文化语境的颠覆下,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已经处于远离中心的边缘状态,这对几千万少数民族集体审美期待是一种漠视。本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几乎被淡忘,电影院里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经济与时代审美文化语境的颠覆下,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已经处于远离中心的边缘状态,这对几千万少数民族集体审美期待是一种漠视。本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衰落的原因,认为政府对少数民族电影支持力度不够;少数民族电影人才不足;当下已拍的少数民族电影内容肤浅。因此,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对他们给予特殊的政策与关照,提升民族电影工作者自身的艺术能力,促使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建立真正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作出实质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现状 审美反思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梁冬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研究 主体性理论 审美反思:哲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之钻向远古愚昧的沉积层掘进——读韩少功的中篇《爸爸爸》
9
作者 吴慧颖 《当代作家评论》 1986年第3期40-46,共7页
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新时期文学在审美反思方面所实现的认识功能,以及相伴而生的教育功能,在揭示我们前进的思想阻力、历史惰性来自何方的奥秘这个问题上,沿着“十年动乱中占统治地位的极左思潮——几十年革命和建设过程... 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新时期文学在审美反思方面所实现的认识功能,以及相伴而生的教育功能,在揭示我们前进的思想阻力、历史惰性来自何方的奥秘这个问题上,沿着“十年动乱中占统治地位的极左思潮——几十年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轻重不等的左倾思想——几千年来为害甚烈的封建思想”这个线索,向观念形态的地壳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掘进了三个层次。现在,这支思想勘探大军的尖兵之一,青年作家韩少功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新时期文学 审美反思 反思文学 作品 极左思潮 封建思想 作家 建设过程 统治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