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视域下丝路新电影审美创作新态势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昱茗 张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5,共7页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丝路电影逐渐兴起,以包括中国西部在内的所有与丝路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民族风俗等为创作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新十年之际,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丝路电影逐渐兴起,以包括中国西部在内的所有与丝路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民族风俗等为创作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新十年之际,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丝路新电影担负起重要的对外传播重任。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再次将丝路电影创作的更新与升级问题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从西部电影出发分析当下丝路新电影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内涵,旨在为丝路新电影在审美创作上提供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丝路电影 审美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剧审美创作与类型叙事的新态势 被引量:4
2
作者 范志忠 陈旭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1-157,169,共8页
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从数量增长转型为质量增长。现实主义精神回归,为中国电视剧审美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反腐剧、历史剧、都市情感剧、谍战剧等类型叙事的新探索,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品质。此外,网络剧的精品化,以及... 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从数量增长转型为质量增长。现实主义精神回归,为中国电视剧审美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反腐剧、历史剧、都市情感剧、谍战剧等类型叙事的新探索,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品质。此外,网络剧的精品化,以及网台互动的播出模式,则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可能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审美创作 类型叙事 新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作家审美创作能力提高的途径
3
作者 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6-149,共4页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以出色的才华和创作实绩成为全国著名作家。从这些以代表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体会、创作特点看,他们都具有积极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觉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运用“内在体现”语言观的意识,这些都...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以出色的才华和创作实绩成为全国著名作家。从这些以代表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体会、创作特点看,他们都具有积极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觉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运用“内在体现”语言观的意识,这些都是少数民族作家审美创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作家 审美创作能力 提高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室内乐创作审美中的“跨界”思维解读——以陈怡三重奏《宁》的作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邹鹏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106,共3页
混合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中结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在创作立意和具体的编配手法上均显现出独特的"跨界"思维。本文的研究以陈怡在2001年创作的三重奏作品《宁》为例,通过几个不同侧面来分析和思考如何在混合室内乐领域完成创新性... 混合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中结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在创作立意和具体的编配手法上均显现出独特的"跨界"思维。本文的研究以陈怡在2001年创作的三重奏作品《宁》为例,通过几个不同侧面来分析和思考如何在混合室内乐领域完成创新性的"跨界"尝试。行文中论述了作曲家在作品配器方面标新立异的中西"跨界";在主题素材搭配方面对于中国五声调式和日本六声调式的"跨界"混搭;在复调技法运用方面穿梭于传统与现代领域的新老"跨界";以及在曲式结构方面向戏剧体例的"跨界"借鉴。在作品分析过程中深刻感知到作曲家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也具象性的体会到"跨界"手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巨大能量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室内乐 跨界 陈怡 《宁》 作品分析 创作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电影的审美创作与价值探赜 被引量:5
5
作者 任家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76,共3页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说,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共同构成了审美关系的主体,创作者将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寄情于影像中,观众则通过观看影像获得美感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电影本身独立为关系中的审美客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电影发展史,...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说,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共同构成了审美关系的主体,创作者将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寄情于影像中,观众则通过观看影像获得美感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电影本身独立为关系中的审美客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电影发展史,青春电影从未缺席,本文通过梳理百年青春影像和当下青春电影的审美创作,探赜出青春电影的价值——影视美育效果和社会教育意义,并指出青春电影的社会教育价值要通过审美主体双方的审美默契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审美创作 价值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镜》审美创作作用论述评——藏族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天道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2年第2期33-37,32,共6页
《诗镜》原本是印度诗学著作,作者为檀丁。13世纪伊始,经藏族学者介绍并全文译成藏文。之后,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一直指导着藏族古典文学的审美创作,并成为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标准”。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 《诗镜》原本是印度诗学著作,作者为檀丁。13世纪伊始,经藏族学者介绍并全文译成藏文。之后,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一直指导着藏族古典文学的审美创作,并成为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标准”。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和阐释,对了解藏族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丰富中华民族和世界美学思想宝库,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创作 藏族 古代文 文艺审美 美学思想 文艺作品 述评 诗歌审美 佛教观念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会: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 被引量:1
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93-93,共1页
李天道在如题一文中(《学术月刊》92年第8期)说: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 李天道在如题一文中(《学术月刊》92年第8期)说: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古代作者在进行审美创作构思时最喜欢采用的两种审美观照方式,即:目击道存、遇目辄书与神游默会、妙机其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创作 心理学思想 重感情 中国古代文化 理性 灵感论 传统思维方式 观照方式 创作构思 崇尚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审美创作能力论透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天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3-37,共5页
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文艺审美创作活动,尤其是要真正达到文艺审美创作的顶峰,以创作出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审美创作主体则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旺盛的审美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这种审美创作能力进行过... 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文艺审美创作活动,尤其是要真正达到文艺审美创作的顶峰,以创作出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审美创作主体则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旺盛的审美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这种审美创作能力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审美智能观中所涉及到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直觉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创作 审美感受能力 想象能力 审美活动 审美境界 审美能力 审美想象 审美心理学 创作主体 智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 被引量:2
9
作者 祁海文 于维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1-17,共7页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进行。一般说来,中国古人崇尚文道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审美境界 “养气” 创作审美 《神思》 境界论 《文心雕龙》 创作才能 庄子 文学创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建筑艺术和戏曲艺术在审美创作方面的共通性
10
作者 徐风娟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8期112-112,共1页
建筑艺术和戏曲艺术存在着许多审美共通性,揭示和把握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审美共通性有助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展开审美想象、深化审美体验、实现审美超越。
关键词 建筑美学 建筑艺术 戏曲艺术 审美创作 共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巴伊杜丽娜的创作审美观与象征思维
11
作者 张宇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古巴伊杜丽娜的音乐创作与其东正教信仰密切相关,她所持的对立统一观念是其时空观和受卡尔·荣格心理学的影响而成;其理性与感性平衡的审美观与神秘主义因素相关,也是其对待理智与直觉的关系的表现;"三棵树"理论是她寻找... 古巴伊杜丽娜的音乐创作与其东正教信仰密切相关,她所持的对立统一观念是其时空观和受卡尔·荣格心理学的影响而成;其理性与感性平衡的审美观与神秘主义因素相关,也是其对待理智与直觉的关系的表现;"三棵树"理论是她寻找创作方向的基础观念,这些审美观充满了象征思维的痕迹。可以说,象征思维是古巴伊杜丽娜创作审美的重要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伊杜丽娜 创作审美 象征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之于内”:审美创作的个性化追求
12
作者 李天道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审美创作 个性化 追求 辞赋创作 司马相如 创作构思 创作实践 心得体会 自言自语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审美创作之异趣
13
作者 李剑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93-95,共3页
试析《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审美创作之异趣李剑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 试析《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审美创作之异趣李剑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生的梦是天真的哲学家忘情于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审美创作 审美幻觉 蒲松龄 理性观照 审美距离 语言风格 短篇小说 艺术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霞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7-169,共3页
心物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它植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 ,随着心物交融和合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它们解构成三个层面 :(1)心物感应的审美发生论 ;(2 )神与物游的审美创作论 ;(3 )
关键词 "心物交融" 审美理论 逻辑 天人合一 "神与物游" "境生象外" "心物感应" 审美发生论 审美创作论 艺术境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禅的明心见性与审美感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4-131,共8页
佛禅的明心见性论,酿生出一种属于审美的感知方式,在艺术思维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进行审美创造的人,从心性的修养上构起纯任本然的审美心态;明心见性论者,以专有的心性概念,讲述着审美始于直观直觉、审美感知的永久性之道理。(二)佛... 佛禅的明心见性论,酿生出一种属于审美的感知方式,在艺术思维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进行审美创造的人,从心性的修养上构起纯任本然的审美心态;明心见性论者,以专有的心性概念,讲述着审美始于直观直觉、审美感知的永久性之道理。(二)佛禅的“现量”体现着艺术创作始于并成于审美直觉的观点,王夫之以“现在”、“现成”、“显现真实”之三义给予具体、科学的解释。(三)佛禅的有变非有或非有变有的思维能力,是艺术审美创作与欣赏的一种重要创造能力。审美主体可以动用心性,转换时空的一切对立关系,创造出一种无滞无碍的艺术世界。(四)见性是美感境界的实现。佛禅借自然以见性、喻性的思维方式,给艺术开启了一个新的表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禅 自性 审美直觉 审美 王夫之 见性 即景会心 主观世界 明心 审美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意象建构
16
作者 吴功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8-114,87,共8页
本文对中国诗美学的“意象”这一审美概念的文化学渊源进行了言之有据的探讨,对它的诗美学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把“象”加以“意”化并形成审美状态,其动态化的建构,是经历了选择、困惑、解脱,进而获取的流程。它的功能扩... 本文对中国诗美学的“意象”这一审美概念的文化学渊源进行了言之有据的探讨,对它的诗美学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把“象”加以“意”化并形成审美状态,其动态化的建构,是经历了选择、困惑、解脱,进而获取的流程。它的功能扩大,成为实际的或具体而微的审美评价标准,转而成为诗美学的创作规范——建构了中国诗美学特有的意象型思维模型,并经过延展、深化,“意象”论内涵趋于丰富、具体,其范畴建构形成多兄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型 中国诗 意象建构 文艺美学 审美创作 诗美 文化学意义 美学家 具象化 思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与道家哲学——曹丕“文气说”探源之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岚 《学术研究》 1988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对“文气说”,过去多从先秦两汉特别是王充一派的气论溯源,未从道家哲学中寻溯,这是不够全面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重视主体问题之发端,它对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
关键词 主体理论 道家哲学 文气说 审美主体 个体性 审美创作 主体性 自然天道 深刻影响 主体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构想 被引量:3
18
作者 皮朝纲 李天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4-23,共10页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这种审美心理运动规律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同时也包括审美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个性与共性、...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这种审美心理运动规律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同时也包括审美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个性与共性、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学 中国古代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主体 审美创作 创作主体 审美范畴 审美体验 宇宙 审美鉴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音:刘勰的审美接受主体心理建构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天道 李钟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3-69,共7页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趣味 接受活动 知音 创作主体 审美感受 审美创作 心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审美趣味论
20
作者 李天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4-48,共5页
春树夏花,造化在我。人,即“我”,也就是审美创作主体,在美的生成与审美创作活动的开展中占有核心的和主导的地位,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审美旨趣和审美风格。同时,作为审美创作主体的人在对造化万物进行审美的观照活动中,不同的人,其审美感... 春树夏花,造化在我。人,即“我”,也就是审美创作主体,在美的生成与审美创作活动的开展中占有核心的和主导的地位,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审美旨趣和审美风格。同时,作为审美创作主体的人在对造化万物进行审美的观照活动中,不同的人,其审美感受则是不能尽同的。同一黄山,有的人赞赏其云海的波诡烟谲,瞬息万变;有的人则感慨其飞瀑的飞沫反涌,烟雾腾空;有的人夸耀其石峰的雄姿矗立,英挺非凡;有的人则美誉其青松的峥嵘遒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审美兴趣 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 审美创作 个性心理结构 个体审美 个性特点 审美境界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