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伦理危机及消解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寇思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6,共6页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呈现出审美标准媚俗化、价值判断去崇高化、审美认知去客观化等审美伦理危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趋势是危机泛起原因。首先,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缺少整体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道德社会化。其次,个体化导...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呈现出审美标准媚俗化、价值判断去崇高化、审美认知去客观化等审美伦理危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趋势是危机泛起原因。首先,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缺少整体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道德社会化。其次,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缺少共同的道德榜样,消解了理性崇高。最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个体化道德关系不稳定,无法实现审美伦理共识。对于上述危机,需要合理、妥善地引导大学生重建个体化与公共性的认知,寻找与当代中国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公共性审美标准,也需要制定以允许为原则的公共性规约,在道德共识的基础上树立道德榜样,还需要构建公共性道德关系,达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审美伦理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大学生 审美伦理 个体化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竹代塑”的审美伦理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寇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是以环保为理念,以美为媒介,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竹代塑”不仅需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还需对竹从自然资源向人文资源挖掘;需寻找竹之美与当下审美以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从审美自觉到伦理认同;... “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是以环保为理念,以美为媒介,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竹代塑”不仅需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还需对竹从自然资源向人文资源挖掘;需寻找竹之美与当下审美以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从审美自觉到伦理认同;需赋予竹产品以道德内涵和内在精神性,从而唤起个体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竹代塑 竹文化 审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嘉定竹刻中的文人士气与审美伦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寇思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以及审美客体(嘉定竹刻)进行分析。嘉定文人志士或是选择舍身殉节,显示出超拔不群的不屈人格;或是选择退隐守节,彰显出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此时嘉定竹刻不再是简单的竹艺术品,而成为“气节”的暗语,受到嘉定地区和清初明朝遗民群体欢迎。此期士林人士忧国忧民之郁闷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亡国悲情借助竹刻作品“残山剩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定竹刻 气节 审美伦理 竹文化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从舒斯特曼与韦尔施的审美伦理思想谈起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彦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6,共7页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斯特曼 韦尔施 审美伦理 审美 第二次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 被引量:4
5
作者 唐诗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168,216,共9页
现代小说惯于直观、冷漠地叙述"恶",追求非人格化叙事、去人性化效果,与道德态度鲜明的传统叙述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领悟现代文学复杂的伦理意旨,也需要读者具备现代审美伦理观念。这些问题,... 现代小说惯于直观、冷漠地叙述"恶",追求非人格化叙事、去人性化效果,与道德态度鲜明的传统叙述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领悟现代文学复杂的伦理意旨,也需要读者具备现代审美伦理观念。这些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当代先锋、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中。从恶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叙述,探讨小说叙事伦理,也指向现代审美伦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伦理 现代叙述 去人性化 非人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文学审美伦理的失据与抗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文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8,76,共7页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于颓废的叙事症候。在文学审美伦理失据的"人文精神"溃败时代,文学审美精神不仅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大讨论中以及一些传统作家坚贞的文学写作中继续传递,而且还在作家与大众文化"合作"的"触电"写作中,以迂回的"曲线"姿态进行审美的精神表达与价值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审美伦理 审美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美学:现代审美伦理的身体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国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纳粹主义终结和巴黎革命风暴失败后的西方社会,人们从对城邦历史的虚幻想象中回到世俗社会。正是在人类终结城邦想象而进入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日趋模糊的过程中,在世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过程中,作为现代思想史上重要范... 在纳粹主义终结和巴黎革命风暴失败后的西方社会,人们从对城邦历史的虚幻想象中回到世俗社会。正是在人类终结城邦想象而进入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日趋模糊的过程中,在世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过程中,作为现代思想史上重要范畴之一的"审美",在经历了现代艺术的构成性原则——美的形式、天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场、艺术家的职业伦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伦理等发展阶段后,最终真正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个体生存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审美伦理 自律性艺术 生存美学 身体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神鉴凡:现代审美伦理的拯救程序
8
作者 林国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6,共8页
在尼采等人思想中步入神坛的现代审美伦理,被法兰克福学派拽回凡间,在神性与世俗的对照中进入自身发展过程之拯救世俗的程序。它以自身的普遍性——自由——映射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异化"状态,激发个体在内心世界对... 在尼采等人思想中步入神坛的现代审美伦理,被法兰克福学派拽回凡间,在神性与世俗的对照中进入自身发展过程之拯救世俗的程序。它以自身的普遍性——自由——映射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异化"状态,激发个体在内心世界对这种状态予以否定,最终帮助个体实现文化心理结构的涅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审美伦理 自律性艺术 尼采 海德格尔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宗棠篆书的审美伦理旨趣发微 被引量:2
9
作者 易学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小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与艺术情趣的精神特征与审美意象,此即为审美伦理的特性。从小篆之源流与发展历程而言,它成于秦、兴于唐、盛于清,几经沉浮,呈现出相承相异的审美伦理特质。左宗棠的篆书正是在综合前代篆书的基础上,... 小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与艺术情趣的精神特征与审美意象,此即为审美伦理的特性。从小篆之源流与发展历程而言,它成于秦、兴于唐、盛于清,几经沉浮,呈现出相承相异的审美伦理特质。左宗棠的篆书正是在综合前代篆书的基础上,集古出新自成“左篆”。作为书法艺术遗存,左篆具有丰富的审美伦理旨趣,富含“以理节情、情理融通”的审美伦理精神,“刚柔相济、中和有度”的审美伦理规范,以及“文质兼备、美善合一”的审美伦理境界。作为现实艺术载体,左篆具有展现湖湘精神特质、凸显美德伦理品质和宣示教育伦理效应的当代价值。作为审美伦理典范,左篆彰显了中国篆书艺术“知行合一、书品载道”的伦理价值与伦理神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篆 审美伦理 伦理旨趣 湖湘精神 美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伦理之维:王小帅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性探究
10
作者 颜景懿 袁智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6-41,共6页
尽管审美和伦理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又是联系和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在中和之道、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背景下,审美和伦理的统一有利于建立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秩序。审美伦理是关于人... 尽管审美和伦理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又是联系和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在中和之道、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背景下,审美和伦理的统一有利于建立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秩序。审美伦理是关于人的审美意识、审美实践伦理化的概念,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尽管中西方对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纵观中西哲学史,审美与伦理的具体内涵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以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电影中,关于审美与伦理的关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伦理判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伦理判断 审美实践 中和之道 审美伦理 伦理关系 矛盾和冲突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性伪之分”到“美善相乐”——荀子审美伦理世界的建构理路
11
作者 彭智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7,共6页
审美与道德或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中西方哲学难以回避却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荀子提出"美善相乐"著名命题,将审美、伦理和艺术统一了起来,构建了严密的审美伦理理论体系。从"性"本体出发,将"性"... 审美与道德或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中西方哲学难以回避却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荀子提出"美善相乐"著名命题,将审美、伦理和艺术统一了起来,构建了严密的审美伦理理论体系。从"性"本体出发,将"性"与"伪"这对哲学范畴作为理论链第一环,并分别由"性"推导出"情""欲",由"伪"引申出"礼""乐",进而充分论证性、情、欲、伪、礼、乐之间的关系。由此层层深化拓展,指出"礼乐"的最高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为"人道至文"和"《雅》《颂》之声",从术的实践性层面设计了可供个体身体操演的行动方案,以及社群、国家赖以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文化制度,构想了一个"礼行乐修"美善统一的理想世界。其内在的理论冲突与在辩证中达成的审美伦理共识至今仍值得"重估"和"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美善相乐 审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的“审美-伦理”证成与要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恩扉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3,138,共6页
在电影算法工业生产中,算法对于常规的电影认识带来了挑战,即在认知之维,算法工业是主动审美选择抑或被动脑力劳动;在本体之维,算法式“个性化订制”与大众审美的多元性之间如何调和;在形态之维,算法工业生产所带来的“震惊”感可能导... 在电影算法工业生产中,算法对于常规的电影认识带来了挑战,即在认知之维,算法工业是主动审美选择抑或被动脑力劳动;在本体之维,算法式“个性化订制”与大众审美的多元性之间如何调和;在形态之维,算法工业生产所带来的“震惊”感可能导致审美“倦怠”。面对算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电影算法工业美学需要探索面向实践美、生活美、伦理美的“审美-伦理”路径,以此解决算法工业生产下的影像审美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工业美学 电影伦理 电影工业 审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善的悖论:西方文论中的审美与伦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大仁 周莉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39,2,共8页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张力关系,形成了文学场域中的美善悖论。这样的悖论关系使文学褪去"至善"或"纯审美"的神圣光环,重新回归一般文化生产领域,寻求二者的悖论式融合。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和新审美研究共同突破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价值矛盾的僵局,在彼此之间架起了对话和反思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伦理 美善悖论 文学场域 张力关系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在与未来:跨文化戏曲改编中的伦理审美
14
作者 钟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5-100,113,共7页
历经百年发展的跨文化戏曲改编正在迈入新的戏曲创作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坚持伦理审美的主体性。跨文化戏曲改编要从伦理的角度观察、思考、解决改编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宗教哲理与世情伦理的关系;二是重塑反伦理情节与重构反伦理叙事;三... 历经百年发展的跨文化戏曲改编正在迈入新的戏曲创作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坚持伦理审美的主体性。跨文化戏曲改编要从伦理的角度观察、思考、解决改编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宗教哲理与世情伦理的关系;二是重塑反伦理情节与重构反伦理叙事;三是跨文化创作的守正与创新关系。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提高跨文化戏曲剧目质量、提升跨文化戏曲创作整体格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审美 跨文化戏曲改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汉译西方小说的儒家伦理文化渗透
15
作者 管新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5,共9页
晚清西方小说汉译,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伦理价值取向。翻译家一是用道德伦理对内容进行归化处理,以使译文主旨靠近儒家道德规范;二是用家庭伦理对情节加以改写增删,以使译文内容符合儒家孝亲标准;三是用审美伦理对形式给予移植替换,以使译... 晚清西方小说汉译,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伦理价值取向。翻译家一是用道德伦理对内容进行归化处理,以使译文主旨靠近儒家道德规范;二是用家庭伦理对情节加以改写增删,以使译文内容符合儒家孝亲标准;三是用审美伦理对形式给予移植替换,以使译文形式切合儒家审美范畴。这样翻译处理的主因在于:一是翻译家对外来文学未有清晰的文化背景研判,难以精准把握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二是缺少翻译对象的语言学知识储备,未能有效转化语言背后的符码意义;三是旧学思维缺乏现代性视野,无力阐发原文表达的新型观念。遂使晚清汉译西方小说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原文有着极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伦理 内容归化 家庭伦理 情节增删 审美伦理 形式改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唯美化:西方现代艺术神殿与神化艺术家身份的密匙
16
作者 林国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1,共7页
现代艺术——美的艺术,被唯美主义天才诗人们从中介性角色推向终极地位,即由康德思想中经美的形式通向自由人格(理性人)这种桥梁作用——创化为唯美主义者自身职业乃至全部生存的唯一诉求。这种变化生成于作为对象的美的形式及与之相关... 现代艺术——美的艺术,被唯美主义天才诗人们从中介性角色推向终极地位,即由康德思想中经美的形式通向自由人格(理性人)这种桥梁作用——创化为唯美主义者自身职业乃至全部生存的唯一诉求。这种变化生成于作为对象的美的形式及与之相关的独立倾向上,来源于唯美主义者的理论主张和身体文本塑造中。现代艺术从此成为生活的蓝本,成为这一时期巴黎、伦敦部分艺术弄潮儿挑战现代理性与世俗道德伦理——非康德本意——的行动指南,成为他们于流俗中继续保持感性存在状态时的鲜艳标签乃至自我营销宝典。这种艺术至上的诉求在同期乃至后来其他具有波西米亚气质的绝世灵魂中不时产生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审美伦理 自律性艺术 唯美主义 康德 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偶像剧时尚表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4-24,28,共2页
偶像剧作为电子媒介时代强调感官体验和心理满足的新模式,无论从艺术创作和商业生产规律还是从受众收视倾向考虑,时尚成已成为必要类型表征。通过对韩剧时尚表征的归纳分析,可知成熟的偶像剧体现的是娱乐性的审美伦理。而本土偶像剧如... 偶像剧作为电子媒介时代强调感官体验和心理满足的新模式,无论从艺术创作和商业生产规律还是从受众收视倾向考虑,时尚成已成为必要类型表征。通过对韩剧时尚表征的归纳分析,可知成熟的偶像剧体现的是娱乐性的审美伦理。而本土偶像剧如何处理娱乐化和庸俗化成为现阶段电视剧行业的一个议题,本土偶像剧需要解决呈现什么和怎样呈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偶像剧 时尚表征 中韩电视剧 审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主义美学的重新崛起 被引量:4
18
作者 毛崇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百年之后,在西方思想界一度被不屑于顾的实用主义竟然能够东山再起,不仅势头不减当年,且又是一番风景。这是为什么?这种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实用主义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力?本文从杜威、罗蒂与舒斯特曼三... 百年之后,在西方思想界一度被不屑于顾的实用主义竟然能够东山再起,不仅势头不减当年,且又是一番风景。这是为什么?这种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实用主义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力?本文从杜威、罗蒂与舒斯特曼三位代表人物在哲学、美学与文化政治学互动的视野,扫视实用主义的百年发展以及它在后现代主义中的定位,并进而通过它与马克思及孔夫子的对话,窥视我们时代的某些精神特点,从中找出带有历史走向性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美学 伦理审美生活 身体美学 文化政治学 真理与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与融合——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的互补共生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拴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化表现。身体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有效弥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目标导向和终极旨归,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实现,可有效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实现和双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日常生活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 审美经验 伦理生活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一种可能的融通 被引量:2
20
作者 韦拴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4,共5页
在倡导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中,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成为推动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连续性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内在性关联,为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奠定了哲学基础,身体在环境中的持续在场和环境... 在倡导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中,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成为推动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连续性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内在性关联,为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奠定了哲学基础,身体在环境中的持续在场和环境审美的身体化,使得环境美学在拓展和改善感性认知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广义的身体美学,而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则是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共同的终极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连续性 实用主义 身体化的审美 伦理生活的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