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美学的审美介入与当代进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大桥 漆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6,共8页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美学进路秉承马克思对感性生成的生命主体的垂询,以一种介入日常生活内部肌理和微观感性世界的方式来重建日常生活与当代美学的关联,因此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美学进路继承并发展了批判...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美学进路秉承马克思对感性生成的生命主体的垂询,以一种介入日常生活内部肌理和微观感性世界的方式来重建日常生活与当代美学的关联,因此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美学进路继承并发展了批判理论,也与现象学、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美学对日常生活研究不同,其日常生活美学的理论进路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介入性。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重建中国当代的日常生活美学极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美学 审美介入 当代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看”作为再创作:论视听文化再生产与受众介入式审美——基于技术可供性的视角 被引量:49
2
作者 何天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32,共8页
数字时代的“观看”,正在技术环境的深刻作用下产生结构性变化,从纯粹的消费(审美)行为转向兼具消费(审美)与生产(创作)属性的多元视听实践,催生带有高度生产性的受众文本,“观看”作为再创作的趋势日益显著,技术可供性对此的改造扮演... 数字时代的“观看”,正在技术环境的深刻作用下产生结构性变化,从纯粹的消费(审美)行为转向兼具消费(审美)与生产(创作)属性的多元视听实践,催生带有高度生产性的受众文本,“观看”作为再创作的趋势日益显著,技术可供性对此的改造扮演重要角色。从“观看”的层面看,体现高度能动性的“观看”基于内容可供和情感可供“改造”出文本向和体验向两类再创作,并持续性、规模化地再生产出全新的视听文化,“主流”视听文化呈现出向“受众”视听文化的转向;从“观者”的层面看,受众作为观看实践的行动者,是可供性得以生成的重要依托。“观看”在审美实践层面的意义流变建构出受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一种关键的行动线索在于“间性”思维运用及相应形成的跨媒介再创作,在技术逻辑下充分获取审美权利、审美体验和审美心理的自主性,强调意义共创和共享、重构注意力配置逻辑、精细化对接用户画像,进而促成受众从接受式审美到介入式审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 技术可供性 视听文化 再生产 介入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主体在古诗英译中的角色 被引量:4
3
作者 任莺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2期95-98,共4页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衡量与把握古诗美感的传译效果,可以审美主体的审美介入程度是否保持适中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审美主体 审美距离 审美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及其美学进路——以阿甘本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7-216,244,共11页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性作家,阿甘本以"装置"思考生命权力对个体感觉方式的钝化问题,推动了当代批判理论经由生命政治、感觉政治转向审美政治,感觉及其意义的社会发生机制是审美政治的深层逻辑。阿甘本以贴近生活形式的潜...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性作家,阿甘本以"装置"思考生命权力对个体感觉方式的钝化问题,推动了当代批判理论经由生命政治、感觉政治转向审美政治,感觉及其意义的社会发生机制是审美政治的深层逻辑。阿甘本以贴近生活形式的潜在性感知推动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转向,审美政治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语境,赋予审美参与并改写社会实践的现实介入性。当代批判理论下沉于生命基底之处的感觉方式,其审美介入性在权力治理等议题上具有激进的理论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阿甘本 审美政治 感觉政治 审美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新境:理论与时代的共振--2023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5
作者 吴子林 蔡宜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文学问题与时代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文学问题与时代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思想灼见,在理论与时代的共振中走向新境。由于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中存在文学性诉求稀薄、思维与言说方式趋于同质化、亟需审美经验介入理性探求等问题,国内的研究需要完成重塑思想、汉语、文化的主体性,创构别具一格的述学文体,实现理论与思想的自由创造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使命 文艺学研究 审美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译者与译文本——以古诗英译过程中的虚实关系嬗变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月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不仅影响到文学史和艺术史的书写,而且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其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主体性作用开始得到承认。在接受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译者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不仅影响到文学史和艺术史的书写,而且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其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主体性作用开始得到承认。在接受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译者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诗英译本,分析了译者主体介入程度给虚实关系带来的审美信息与审美特质上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力图在传统译学所勾勒出的"原文本-译文本"的二维图景之上建立起新的"原文本-译者(读者)-译文本"的三维翻译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翻译学 审美介入 虚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程芙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民间艺术与现代"美"的艺术之间的差别,使它们不能纳入现有"美"的美学体系。而目前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有很多是立足于现有的美学体系进行的,导致在研究中出现一系列的困惑。本文针对艺术美学民间性、民俗性、生活... 民间艺术与现代"美"的艺术之间的差别,使它们不能纳入现有"美"的美学体系。而目前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有很多是立足于现有的美学体系进行的,导致在研究中出现一系列的困惑。本文针对艺术美学民间性、民俗性、生活性、艺术性上的独特性,论证了民间艺术与现代审美体系在"美"的观念上的不同,进而探讨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范畴:以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为背景,阐释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采用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等综合研究方式,通过介入式审美体验去感知,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参古鉴今,以达到对民间艺术美的正确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美学 研究范畴 介入审美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