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代性话语看审美交流的危机
1
作者 蓝国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3,158,共6页
审美交流的危机,潜藏在现代性话语的深处,这在中西方皆然。现代性在开拓着辽远的物质疆土,文化物化了。物化窒息了交流的审美声气,并破坏了审美交流的内在机理。在物化的深渊,人与人之间频繁相遇却不相知,频繁相知却不相爱,频繁相爱却... 审美交流的危机,潜藏在现代性话语的深处,这在中西方皆然。现代性在开拓着辽远的物质疆土,文化物化了。物化窒息了交流的审美声气,并破坏了审美交流的内在机理。在物化的深渊,人与人之间频繁相遇却不相知,频繁相知却不相爱,频繁相爱却不相信。从物化的世界中远出,在文明的意义上回归自然,或许能重建对人的信任,并畅通审美交流的血脉。在话语上回归自然,是一条值得尝试的突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话语 审美交流 物化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交流的审美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卓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作为以超链接为技术平台,以超文本实践为基础的网际对话活动,网络交流解构了权威的宰制和独白式的叙事法则,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主体际交流模式。然而,站在审美的角度予以反思,便会发现,作为网络技术构建的产物,网络交流正滋生着泛审美交... 作为以超链接为技术平台,以超文本实践为基础的网际对话活动,网络交流解构了权威的宰制和独白式的叙事法则,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主体际交流模式。然而,站在审美的角度予以反思,便会发现,作为网络技术构建的产物,网络交流正滋生着泛审美交流意识的暗流,人类文化传统的神圣性由此遭遇被消解的危机。为此,只有恪守审美化网络交流的新理念,努力使科技创新的旋律与原点性的人文情怀达成和谐统一,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最终实现“我—你”相遇的审美化网络交流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交流 超文本 互文性 审美交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大桥 陈晓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80-88,共9页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美消费成为文化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审美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其主要指向情感和意义系统,"飞天"图像也逐渐成为构建审美共通感的典型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天图像 丝路审美文化 再生产机制 审美变形 审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型艺术和抒情诗歌的一致性——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2-28,共7页
关于审美“图像”的二重性,古希腊哲人在理论上早就作出了概括和说明。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有两个维纳斯,一个是“天上的”,另一个是“世俗的”。柏拉图赋予纯精神性的维纳斯以绝对的至上性和真理性。在这里,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 关于审美“图像”的二重性,古希腊哲人在理论上早就作出了概括和说明。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有两个维纳斯,一个是“天上的”,另一个是“世俗的”。柏拉图赋予纯精神性的维纳斯以绝对的至上性和真理性。在这里,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分裂和对立,在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弥合的逗弄人的距离。事实上,艺术正是人类意识到自身的需要和欲求却又无力满足这种需要的历史性悲剧的文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一致性 审美变形 维纳斯 欲望 审美关系 日常生活 审美交流 内在世界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尚与品味:美学的当代性及其审美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肖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8,共8页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审美与消费的结合,时尚观念充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时尚对于当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时尚是现代社会孤独个体向他人敞开的方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对时尚...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审美与消费的结合,时尚观念充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时尚对于当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时尚是现代社会孤独个体向他人敞开的方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对时尚的追逐让人们形成一个共同的趋附空间;另一方面,时尚作为现代性的多重构成物之一,已深深地根植于现代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视听观闻、审美体验、生活经验和价值体系,甚至在更深度层面上重塑着人们的存在样态。以时尚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切入口,从西美尔对时尚的社会学心理分析入手,批判性地分析了西美尔有关时尚分析的视角狭隘性,越过时尚表层机制中的审美模仿,将时尚与审美交流结合,并提出可以从时尚的审美趣味中培养出稳固的审美品味。进一步分析审美教育在当代这个多元叠合的多重语境中所面临的形态转换以及问题新挑战,思考当代审美教育在问题意识、范畴意义、方法策略、理论基础等方面所必须作出的应对和调整,为当下审美教育寻求积极转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 品味 审美交流 审美品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审美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本体阐释
6
作者 施旭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1-28,共8页
戏曲审美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本体阐释施旭升一、引言在世界戏剧之林中,中国戏曲何以能独步天下、历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活”在舞台上,亦即在绵延不绝的审美交流中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戏... 戏曲审美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本体阐释施旭升一、引言在世界戏剧之林中,中国戏曲何以能独步天下、历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活”在舞台上,亦即在绵延不绝的审美交流中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戏曲意象正融贯在这种审美交流中。它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意象 审美意象 中国戏曲艺术 本体阐释 戏曲接受 观众 “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 审美交流 戏曲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美学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欣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时空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依托和前提,也是主客体进行审美信息交流活动的依托和前提。美和艺术创造离不开它,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评价也在其中进行,故而它是美的发生、构成和价值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之一。这样,如何运用现代时空环境观与理... 时空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依托和前提,也是主客体进行审美信息交流活动的依托和前提。美和艺术创造离不开它,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评价也在其中进行,故而它是美的发生、构成和价值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之一。这样,如何运用现代时空环境观与理论去研究它在这方面的地位作用,确定它在其中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探讨它们发生作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凭借的手段等等,便是现代环境美学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它得以诞生形成的原因与理由所在和必要性的依据。反过来说,我们提出环境美学这一新学科,其个性特质就在是以研究时空环境在主客体审美交流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美的发生构成与价值中的身分角色为主要内容、任务和标志的。这是它与普通美学及其它美学学科的区界和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审美交流 时空环境 艺术创造 美的发生 政治环境 文化社会 熵增加 熵原理 地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的顽固《诗歌美学》读后
8
作者 王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93-95,共3页
作为抒情诗的大国,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情与表达的某种矛盾关系,《乐记·师乙》写道: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矛... 作为抒情诗的大国,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情与表达的某种矛盾关系,《乐记·师乙》写道: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矛盾激化为对立。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们知道,《野草》既不空虚,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死亡。抒情诗是个体性的,它的“不朽”却证明着它的普遍传达性和社会性。抒情诗是凝固的音乐,它用普普通通的文字,传达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的气韵。在商品化大潮的汹涌情趋势中,这种微弱的气韵能够保证我们获得拯救吗?自从马克思提出诗歌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敌对的著名命题以来,诗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问题就成为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美学 语象 诗歌创作 抒情诗 读后 相敌对 审美交流 理论错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浓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滞间的窘迫——新近几年中国文坛状况的双向分析与批判
9
作者 宋生贵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一近几年,特别是自1987年以来,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现存状况议论纷纷,诸如“轰动效应”的有无及其意义,文学是否真的“疲软”了下来,文坛是否落寞或形成颓势,等等。事实上,绝大多数论争者的思路是相近或相同的。
关键词 通俗文学 中国文坛 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期待视界 作家 审美时尚 存在价值 审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活动“动力过程”的双向分析与批判——兼及中国文坛现状
10
作者 宋生贵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8-82,共5页
1 发轫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接受美学”,为人们探测文学世界的内蕴拓宽了新的视角。它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存在于历时与共时态的阅读接受中。接受美学的... 1 发轫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接受美学”,为人们探测文学世界的内蕴拓宽了新的视角。它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存在于历时与共时态的阅读接受中。接受美学的出现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并易于接受,正是因为相对其它注重以作品本身为对象进行关于文学的价值评判,或以作品为基点评价作家与创作的理论构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 动力过程 分析与批判 文学作品 中国文坛 读者群体 期待视界 “纯文学” 作家 审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