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审美乌托邦到异托邦: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变奏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大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29,共5页
现代以来,各种乌托邦形态与空间理论密切结缘。从社会乌托邦到审美乌托邦,再到异托邦,隐含着一条空间化与反空间化的矛盾斗争线索。空间性的丧失,让现代乌托邦日益脱离实践而陷入"合法化危机";而空间性的复归则将异托邦推向... 现代以来,各种乌托邦形态与空间理论密切结缘。从社会乌托邦到审美乌托邦,再到异托邦,隐含着一条空间化与反空间化的矛盾斗争线索。空间性的丧失,让现代乌托邦日益脱离实践而陷入"合法化危机";而空间性的复归则将异托邦推向了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台。从审美视域看,当代异托邦对现代乌托邦的颠覆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代乌托邦的"反空间性"给予了深刻批判,实现了传统乌托邦精神的再造与现实化;二是从身体与空间的同构性出发,阐明了后现代身体在异托邦建构中的主导地位,并由此深入发掘了异托邦的解放政治学意蕴;最后,时空转变导致了感知结构与文化逻辑的重塑与转型,当代空间理论立足于资本积累模式,从文化主体与文化景观两方面洞悉了当代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异托邦 空间理论 身体美学 空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被引量:4
2
作者 马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6-100,共5页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在现代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调整综合三个阶段,对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批判是其一以贯之的目的,但纯文学思潮在不同阶段仍然显示了对于审美和文学理想的不同理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纯文学思潮最终把自己的文学追...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在现代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调整综合三个阶段,对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批判是其一以贯之的目的,但纯文学思潮在不同阶段仍然显示了对于审美和文学理想的不同理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纯文学思潮最终把自己的文学追求定位于“审美乌托邦”,既坚持了文学相对于现实功利的独立性,也保证了文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精神追求的严肃性。纯文学思潮丰富了现代创作关于文学的理解,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但由于理论的缺陷和时代的限制,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仍然是一种不完善和未完成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现代 中国 纯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乌托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被引量:6
3
作者 邹强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2-124,共3页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审美乌托邦”思想 ,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来说 ,审美是他们经历了社会批判领域的厮杀奋斗后的自觉的理论转向。审美乌托邦思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审美...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审美乌托邦”思想 ,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来说 ,审美是他们经历了社会批判领域的厮杀奋斗后的自觉的理论转向。审美乌托邦思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审美的“乌托邦” ,事实上 ,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思维 ,是富有诗意的、乐观向上的人生审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 艺术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身份认同与审美乌托邦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156,共14页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讲述古巴渔夫圣地亚哥钓到大鱼又失去大鱼的悲壮故事。与此同时,在叙事进程中又插入他每晚都在重复的梦境——西北非海岸的和谐美景。古巴和西北非海岸两个叙事空间一实一虚,彰显出西班牙移民圣地亚哥身份认同的...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讲述古巴渔夫圣地亚哥钓到大鱼又失去大鱼的悲壮故事。与此同时,在叙事进程中又插入他每晚都在重复的梦境——西北非海岸的和谐美景。古巴和西北非海岸两个叙事空间一实一虚,彰显出西班牙移民圣地亚哥身份认同的复杂多重性,也透视出海明威本人在前现代与现代、“美国性”与“他者性”之间的身份认同的多元复杂性。圣地亚哥梦中的西北非海岸,是海明威通过文学书写建构的审美乌托邦,借以寓托他内心深处对前现代世界的眷恋,抵制美国现代化、都市化对个体的同一性操控和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老人与海》 身份认同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乌托邦 被引量:1
5
作者 颜翔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76-181,共6页
怀疑论美学认为在现代文化语境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重建审美乌托邦对于提升主体精神的重要意义。而重建审美乌托邦就逻辑地包含着审美拯救和艺术拯救两个方面 ,借助这种拯救策略 。
关键词 怀疑论美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拯救 艺术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记忆伦理及转化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文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7-218,共12页
对于奥斯维辛之后艺术如何存在的问题,阿多诺认为战后艺术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代际累积的受难记忆进行表征的基础之上,借鉴本雅明的神学救赎方法论对奥斯维辛事件及其现代性根源进行反思与批判。受难记忆在艺术作品中以星丛的结构存在,促... 对于奥斯维辛之后艺术如何存在的问题,阿多诺认为战后艺术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代际累积的受难记忆进行表征的基础之上,借鉴本雅明的神学救赎方法论对奥斯维辛事件及其现代性根源进行反思与批判。受难记忆在艺术作品中以星丛的结构存在,促使作品意义以迸发的方式生成,突破了同一性体系对意义和价值的垄断。以回忆作为手段,艺术通过呈现涵盖奥斯维辛事件的受难记忆,重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想象全新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可能性,这是构建审美乌托邦的契机。审美乌托邦在否定辩证法的视野下,将受难记忆控诉资本压迫、要求承认其价值地位的伦理性诉求,转化为一种不包含革命选项的认识论话语,兼具意识形态批判与主体重塑。总之,这是从伦理和审美政治的维度拓展了对奥斯维辛事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受难记忆 奥斯维辛 审美乌托邦 认识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乌托邦的中西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150,共7页
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qu... 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片段"的不同建构模式、"宗教"与"世俗"的不同精神气质、"写意"与"细描"的不同建构风格、"进城"与"下乡"的不同探寻路径、"向前"与"回望"的不同期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审美方式 乌托邦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兰克福学派与审美乌托邦 被引量:1
8
作者 邹强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是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延续并为其服务的,这种美学的重点不是对美、艺术进行抽象探究,而是把审美放到了“社会批判者”的位置上。当他们别无选择地把拯救世界的重任交给了艺术家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的理...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是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延续并为其服务的,这种美学的重点不是对美、艺术进行抽象探究,而是把审美放到了“社会批判者”的位置上。当他们别无选择地把拯救世界的重任交给了艺术家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重心就由社会政治批判转向了艺术审美。它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由革命政治理论转变成了美学理论。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由社会批判理论而始,至审美研究而成大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美学基础
9
作者 周均平 邹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50,共12页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基础,主要是指支撑审美乌托邦得以奠基或成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事实和学理依据。这是审美乌托邦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性和前提性的重要问题。审美乌托邦如同乌托邦一样,至少应有历史、现实、人学和美学等多重基础。...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基础,主要是指支撑审美乌托邦得以奠基或成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事实和学理依据。这是审美乌托邦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性和前提性的重要问题。审美乌托邦如同乌托邦一样,至少应有历史、现实、人学和美学等多重基础。关于乌托邦及审美乌托邦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人学基础,学界已有较多关注,而且在这些方面,审美乌托邦与乌托邦区别不是很大,它们并不直接突出地体现作为二者基础的事实和学理依据的特殊性。审美乌托邦的美学基础,则是其多重基础中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决定其独特性质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语义美学基础、人学美学基础、文艺创作美学基础和理论美学基础四个维度或层面。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奠定了审美乌托邦的深厚根基,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人学美学 多重美学基础 理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审美乌托邦的本体论研究
10
作者 赵文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28-30,共3页
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 ,探索劳伦斯的作品中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以及作品中一以贯之的返回原初乌托邦的理想。
关键词 劳伦斯 生命本质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旅游策略:艺术与节日双重构建的审美乌托邦——以乌镇戏剧节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史晓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旅游业是最注重体验的经济形式,游客旅游体验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乌镇旅游品牌能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处于上游一定程度上便得益于它所提供的优质审美体验,其中,享誉中外的乌镇戏剧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首... 旅游业是最注重体验的经济形式,游客旅游体验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乌镇旅游品牌能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处于上游一定程度上便得益于它所提供的优质审美体验,其中,享誉中外的乌镇戏剧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带给游客超越艺术,上升到仪式的陶醉,这种审美经验不仅源于艺术,更来自节庆仪式引发的想象与沉醉。其次,在审美的乌托邦维度上,乌镇戏剧节建构着一场审美的乌托邦,带来了审美体验的新高峰。它让文艺青年们暂时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枯燥与无聊,体验到了梦寐以求的艺术生活方式,感受到审美乌托邦的魅力。因此,乌镇戏剧节旅游效益的成功,在于它顺应了新时代的审美机制,把握了特定群体的审美需求,映照了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仪式 审美体验 人类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词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实践与审美乌托邦——评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昌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76-79,共4页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伊格尔顿不但著述甚丰(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专著),而且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般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鲜明而令人钦佩的:其一,在他对欧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思考中,既表现出了渊博的学识(在这个方面堪与黑格尔媲美),又紧密地结合着当代文艺理论中最重要而且最富争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审美乌托邦 审美实践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 黑格尔 文学批评史 文艺理论 文艺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道德政治到审美乌托邦的建构--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席勒美学思想
13
作者 李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70,共9页
席勒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强烈的政治关怀,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面对弊病丛生的德国,席勒认为需要培育完美的人性并建立道德政治,对抗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政治。但道德政治依然立足于对人性的强制,只有在审美乌托邦里,人的感性和理性... 席勒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强烈的政治关怀,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面对弊病丛生的德国,席勒认为需要培育完美的人性并建立道德政治,对抗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政治。但道德政治依然立足于对人性的强制,只有在审美乌托邦里,人的感性和理性、自然与必然才能获得和谐。在此意义上,审美即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现代性 道德政治 审美乌托邦 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爱欲解放到审美的乌托邦——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探幽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S2期14-15,共2页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可以看出高度同质化年代个人审美乌托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审美乌托邦 审美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尔德的审美原教旨主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金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采用康德美学与"文学体制"概念(彼得.比格尔)的双重视角审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以艺术的名义向资本主义发起批判,但其理论关切只局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从而使艺术成为"艺术之镜",成为审美乌托邦和审美个... 本文采用康德美学与"文学体制"概念(彼得.比格尔)的双重视角审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以艺术的名义向资本主义发起批判,但其理论关切只局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从而使艺术成为"艺术之镜",成为审美乌托邦和审美个人主义的话语。而这一话语不仅远离了康德美学的命意,也是文学体制的共谋。王尔德以"谎言"和"面具"标示装饰性的美,进而将之视为根本的世界观,美从而统治了道德,美学成为美学的伦理学。因而,审美不涉利害与关切这一美学律令便成为实践律令,冷漠也成为主体的伦理姿态。就此而言,《道连.葛雷的画像》和《莎乐美》展现的并不是非道德的图景,而是唯美主义的伦理学图景,而冷漠与冷酷就是这一图景的底色。基于以上理由,本文主张以"审美原教旨主义"(aesthetic fundam entalism)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加以重新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之镜 审美乌托邦 文学体制 冷漠审美原教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与乌托邦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52,共1页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写了一本旷世奇书《乌托邦(Utopia)》,书中描绘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之邦引发了多少人的热烈向往之情!但由于理想境界的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乌托邦”也往往成为幻想、空想甚至妄想的代...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写了一本旷世奇书《乌托邦(Utopia)》,书中描绘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之邦引发了多少人的热烈向往之情!但由于理想境界的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乌托邦”也往往成为幻想、空想甚至妄想的代名词而平添了一层贬意。惟有美学对它情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美学 乌托邦理想 法兰克福学派 道德律令 乌托邦 “语言学转向” 《等待戈多》 艺术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理论的选择:从社会批判到审美批判
17
作者 孙盛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75-77,96,共4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中独树一帜的角色,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他不满足于既成的马克思主义模式,孜孜不辍于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在马尔库塞那里,对审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中独树一帜的角色,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他不满足于既成的马克思主义模式,孜孜不辍于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在马尔库塞那里,对审美乌托邦理想的强调使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理论成为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从而演化出一条浮土德式的思想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审美乌托邦 弗洛伊德学说 马尔库塞 单面人 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法兰克福学派 生命本能 日常生活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政治美学研究的五种范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文苑仲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7,共6页
国外的政治美学研究有着长期的传统,在最近十几年有逐渐升温之势。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五种范式:(1)把审美活动视为走向政治解放的途径,试图从审美自由通达政治自由;(2)把美学作为构建社会共同体的手段,强调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判断与政... 国外的政治美学研究有着长期的传统,在最近十几年有逐渐升温之势。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五种范式:(1)把审美活动视为走向政治解放的途径,试图从审美自由通达政治自由;(2)把美学作为构建社会共同体的手段,强调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判断与政治判断之间的关联;(3)探讨政治的美学向度,强调政治实践中存在的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形式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4)对法西斯美学的批判;(5)对艺术政治功能的再发掘。对国外政治美学研究的考察,在理论上,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美学研究的发展;在实践上,有助于反思我国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得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美学 意识形态 审美乌托邦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形式禁忌与形式崇拜——马尔库塞“美学形式”论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好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7-93,共7页
自主性的艺术是一个超脱了现实又否定了现实的审美乌托邦。从深层结构上看它植根于永恒的人类本性之中,从表层结构上看它有赖于“美学形式”的建构。对于重内容轻形式、以题材的革命性代替艺术质量的“正统”的尤其是庸俗的“马克思主... 自主性的艺术是一个超脱了现实又否定了现实的审美乌托邦。从深层结构上看它植根于永恒的人类本性之中,从表层结构上看它有赖于“美学形式”的建构。对于重内容轻形式、以题材的革命性代替艺术质量的“正统”的尤其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崇拜形式贬抑内容、企图割裂艺术与现实联系的形式主义美学,马尔库塞的“美学形式”论分别起了补偏与救弊之作用。“美学形式”论对艺术与革命、内容与形式、风格化、陌生化等理论关系和问题作了符合艺术特性且比较辩证的阐明,同时此论也包含了不少矛盾与片面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形式 马克思主义美学 形式主义美学 自主性 审美乌托邦 审美形式 马尔库塞 美学思想 现实原则 新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护神圣的写作
2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民族主义 基本特性 自由精神 迟子建 致良知 道德激情 心灵自由 张承志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