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共通感·审美乌托邦·审美共同体:当代美学的三个向度
1
作者 漆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1-88,共8页
审美共通感、审美乌托邦与审美共同体构成当代美学的三个向度。康德在先验哲学领域以“共通感”概念思考审美鉴赏判断如何可能及其普遍有效性的问题,共通感作为感觉的普遍可传达性构成了审美判断的前提,并由此形成主观普遍性的重要机制... 审美共通感、审美乌托邦与审美共同体构成当代美学的三个向度。康德在先验哲学领域以“共通感”概念思考审美鉴赏判断如何可能及其普遍有效性的问题,共通感作为感觉的普遍可传达性构成了审美判断的前提,并由此形成主观普遍性的重要机制。早期批判理论在感性的社会-历史考察路径下探寻总体性与乌托邦的关系,“审美乌托邦”在审美和艺术的实践潜能中展示出共同体与审美现代性批判之间的张力。后现代以降,现实语境的复杂更迭催生着批判理论的自身裂变,微观感性与生命政治拆解宏大叙事与总体性逻辑,朗西埃以审美异托邦确立审美共同体在政治美学视域中的当代坐标。这一进路经由感性经验场域的重返,使乌托邦的理论话语在当代美学视域下被重新激活。通过厘清和阐明从审美共通感到审美乌托邦再到审美异托邦的历史嬗变与学理关联,一方面有益于探明审美共同体问题在批判理论内部的生成脉络,另一方面有益于激活审美共同体在当代美学问题视阈中的阐释张力,从而为当代美学的研究路径及其话语范式更新提供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审美乌托邦 审美共同体 当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乌托邦到异托邦: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变奏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大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29,共5页
现代以来,各种乌托邦形态与空间理论密切结缘。从社会乌托邦到审美乌托邦,再到异托邦,隐含着一条空间化与反空间化的矛盾斗争线索。空间性的丧失,让现代乌托邦日益脱离实践而陷入"合法化危机";而空间性的复归则将异托邦推向... 现代以来,各种乌托邦形态与空间理论密切结缘。从社会乌托邦到审美乌托邦,再到异托邦,隐含着一条空间化与反空间化的矛盾斗争线索。空间性的丧失,让现代乌托邦日益脱离实践而陷入"合法化危机";而空间性的复归则将异托邦推向了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台。从审美视域看,当代异托邦对现代乌托邦的颠覆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代乌托邦的"反空间性"给予了深刻批判,实现了传统乌托邦精神的再造与现实化;二是从身体与空间的同构性出发,阐明了后现代身体在异托邦建构中的主导地位,并由此深入发掘了异托邦的解放政治学意蕴;最后,时空转变导致了感知结构与文化逻辑的重塑与转型,当代空间理论立足于资本积累模式,从文化主体与文化景观两方面洞悉了当代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异托邦 空间理论 身体美学 空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成纪 《云梦学刊》 1995年第4期51-56,共6页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系列构成。庄子同时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了一个可以养性适性的栖居地,这就是“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审美乌托邦 天人 神人 真人 圣人 至德之世 建德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记忆伦理及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文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7-218,共12页
对于奥斯维辛之后艺术如何存在的问题,阿多诺认为战后艺术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代际累积的受难记忆进行表征的基础之上,借鉴本雅明的神学救赎方法论对奥斯维辛事件及其现代性根源进行反思与批判。受难记忆在艺术作品中以星丛的结构存在,促... 对于奥斯维辛之后艺术如何存在的问题,阿多诺认为战后艺术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代际累积的受难记忆进行表征的基础之上,借鉴本雅明的神学救赎方法论对奥斯维辛事件及其现代性根源进行反思与批判。受难记忆在艺术作品中以星丛的结构存在,促使作品意义以迸发的方式生成,突破了同一性体系对意义和价值的垄断。以回忆作为手段,艺术通过呈现涵盖奥斯维辛事件的受难记忆,重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想象全新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可能性,这是构建审美乌托邦的契机。审美乌托邦在否定辩证法的视野下,将受难记忆控诉资本压迫、要求承认其价值地位的伦理性诉求,转化为一种不包含革命选项的认识论话语,兼具意识形态批判与主体重塑。总之,这是从伦理和审美政治的维度拓展了对奥斯维辛事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受难记忆 奥斯维辛 审美乌托邦 认识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性·话语——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建构
5
作者 黄寒冰 顾秀丽 《云梦学刊》 2011年第6期97-101,共5页
沈从文常自称"乡下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民间话语描述"他者""乡下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又着力立足于历史文化的角度,把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和比较... 沈从文常自称"乡下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民间话语描述"他者""乡下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又着力立足于历史文化的角度,把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和比较,通过传达一种对比性的深刻体验和高度抽象性的文本实验中主体性的失落而试图在揭示出人生悲剧的结构之下,映象出民间话语与知识权力的媾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权力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审美乌托邦建构——法兰克福学派艺术审美救赎的批判性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向荣 《百家评论》 2016年第5期4-10,共7页
在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本雅明对韵味与震惊体验的反思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为拯救失落的现代个体精神提出了审美救赎之维,并给现代个体提供了一种应对策略。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与物化现实保持... 在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本雅明对韵味与震惊体验的反思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为拯救失落的现代个体精神提出了审美救赎之维,并给现代个体提供了一种应对策略。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与物化现实保持距离来实现对现代人的审美救赎,他们强调要保持艺术的自主性,避免沦为物的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性反思 审美救赎 审美乌托邦 艺术 个体精神 单向度社会 现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审美乌托邦的本体论研究
7
作者 赵文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28-30,共3页
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 ,探索劳伦斯的作品中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以及作品中一以贯之的返回原初乌托邦的理想。
关键词 劳伦斯 生命本质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席勒的审美乌托邦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学雨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审美乌托邦 人性 审美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道德政治到审美乌托邦的建构--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席勒美学思想
9
作者 李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70,共9页
席勒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强烈的政治关怀,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面对弊病丛生的德国,席勒认为需要培育完美的人性并建立道德政治,对抗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政治。但道德政治依然立足于对人性的强制,只有在审美乌托邦里,人的感性和理性... 席勒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强烈的政治关怀,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面对弊病丛生的德国,席勒认为需要培育完美的人性并建立道德政治,对抗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政治。但道德政治依然立足于对人性的强制,只有在审美乌托邦里,人的感性和理性、自然与必然才能获得和谐。在此意义上,审美即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现代性 道德政治 审美乌托邦 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押沙龙,押沙龙!》的单向度性和审美乌托邦思想
10
作者 张玉婷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1-69,共9页
福克纳的经典力作《押沙龙,押沙龙!》表面上一直被公认为是探查旧南方历史和种植园贵族兴衰史的小说。但事实上,早在斯诺普斯家族故事成形以前,萨德本家族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资本主义单向度性。福克纳在文本内通过诉诸文学的审美形式... 福克纳的经典力作《押沙龙,押沙龙!》表面上一直被公认为是探查旧南方历史和种植园贵族兴衰史的小说。但事实上,早在斯诺普斯家族故事成形以前,萨德本家族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前的资本主义单向度性。福克纳在文本内通过诉诸文学的审美形式和乌托邦的想象功能拆解了虚构的单向度社会,实现了对现实生活中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抵抗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押沙龙 押沙龙》 单向度性 审美乌托邦 意识形态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乡情怀与乌托邦终结论——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乌托邦情结比较
11
作者 刘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2期30-32,共3页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种明显的理论差异的原因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既贯通整个人本主义美学家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沾染了德国美学家的气质,更关键的是,他的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个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 终结论 情结 情怀 还乡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尔德的审美原教旨主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金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采用康德美学与"文学体制"概念(彼得.比格尔)的双重视角审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以艺术的名义向资本主义发起批判,但其理论关切只局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从而使艺术成为"艺术之镜",成为审美乌托邦和审美个... 本文采用康德美学与"文学体制"概念(彼得.比格尔)的双重视角审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以艺术的名义向资本主义发起批判,但其理论关切只局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从而使艺术成为"艺术之镜",成为审美乌托邦和审美个人主义的话语。而这一话语不仅远离了康德美学的命意,也是文学体制的共谋。王尔德以"谎言"和"面具"标示装饰性的美,进而将之视为根本的世界观,美从而统治了道德,美学成为美学的伦理学。因而,审美不涉利害与关切这一美学律令便成为实践律令,冷漠也成为主体的伦理姿态。就此而言,《道连.葛雷的画像》和《莎乐美》展现的并不是非道德的图景,而是唯美主义的伦理学图景,而冷漠与冷酷就是这一图景的底色。基于以上理由,本文主张以"审美原教旨主义"(aesthetic fundam entalism)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加以重新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之镜 审美乌托邦 文学体制 冷漠审美原教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的功用与人类的自我拯救──评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8-42,共5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对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所显示的正、负两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判,并阐明了审美教育的功用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 人性分裂 游戏冲动 审美教育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岱 《美育学刊》 2018年第3期18-29,共12页
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与神话"的关系。在&qu... 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与神话"的关系。在"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景观社会",人们对作为诗性文化之主体的"艺术作品"的需要,早已不在于"艺术之名",而在于其是否拥有真正的审美品质。在当下,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都离不开对艺术精神的反思,这让我们有必要将"艺术与神话"的诗学命题再度置入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神话 文化人类学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立元 《云梦学刊》 1995年第4期45-50,共6页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4)具有一种反对科学理性的浪漫主义倾向;(5)最终走上了营构审美乌托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特征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
16
作者 刘进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77-683,共7页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可分为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对现代小说美学有着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关键词 京派小说 还乡 情节类型 叙事风格 文化内涵 审美乌托邦 小说美学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的人文与美育”高端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飔 林媛媛 《美育学刊》 201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美育学刊》杂志社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协办的"21世纪的人文与美育"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60余位来自海内外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人文与美育&q...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美育学刊》杂志社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协办的"21世纪的人文与美育"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60余位来自海内外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人文与美育"这个中心议题,对美育的人文与科学维度、美育的实效与"审美乌托邦"问题、启蒙语境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后现代文化的超越与突围、美育与当代中国的知识现状、文化相对主义中的美育思考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与会者就当前人文与美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美育 科学 审美乌托邦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护神圣的写作
1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民族主义 基本特性 自由精神 迟子建 致良知 道德激情 心灵自由 张承志 上海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勒和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比较
19
作者 杜立 刘晨晔 《美育学刊》 2018年第6期83-89,共7页
生活在18世纪的席勒和20世纪中期的马尔库塞都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二者都以实现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为中心对所处时代的人性异化现象展开深刻批判,并提出在审美中实现人性自由的思想。在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中,二者均以人性问题为... 生活在18世纪的席勒和20世纪中期的马尔库塞都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二者都以实现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为中心对所处时代的人性异化现象展开深刻批判,并提出在审美中实现人性自由的思想。在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中,二者均以人性问题为建构基础、以审美道路为建构途径、以自由解放为建构目标。然而在人性问题的具体实现活动上,尤其是在感性解放、审美活动和自由王国的认识中,二者思想又存在很大不同。比较席勒和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可以看出,二者的美学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遭遇的人性问题,包括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和谐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性、在审美中追求美好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人性自由 美好生活 和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后语
20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百家评论》 2016年第5期130-130,共1页
本期《百家评论》“理论经纬度”专栏推出两篇文章,一是杨向荣的《艺术的审美乌托邦建构》,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距离来实现现代个体的审美救赎,其实质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建构;二是曹成竹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视野下的文学阐释理... 本期《百家评论》“理论经纬度”专栏推出两篇文章,一是杨向荣的《艺术的审美乌托邦建构》,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距离来实现现代个体的审美救赎,其实质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建构;二是曹成竹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视野下的文学阐释理论》,从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立场为支撑、对文本和阅读活动的忠实客观两方面,论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建构科学合理的文学阐释理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审美乌托邦 编后 法兰克福学派 阐释理论 审美救赎 阅读活动 科学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