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
性
张力
性
文本互渗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2
作者
仲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6,共6页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可以回应刘小新研究员的质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关联。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根据,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残缺样式。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根本形式,它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现实化,其未能摆脱主体性的桎梏。因此,主体性不能包容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也不能取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主体
间
性
主体
性
《
审美
宽容:从
主体
性
到
主体
间
性
?》
刘小新
杨春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
5
1
作者
陈士部
机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基金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13)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05)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
性
张力
性
文本互渗
性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2
作者
仲霞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6,共6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2014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401118C)
文摘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可以回应刘小新研究员的质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关联。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根据,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残缺样式。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根本形式,它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现实化,其未能摆脱主体性的桎梏。因此,主体性不能包容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也不能取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
关键词
存在
主体
间
性
主体
性
《
审美
宽容:从
主体
性
到
主体
间
性
?》
刘小新
杨春时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B7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仲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