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 张力 文本互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2
作者 仲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6,共6页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可以回应刘小新研究员的质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关联。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根据,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残缺样式。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根本形式,它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现实化,其未能摆脱主体性的桎梏。因此,主体性不能包容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也不能取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主体 主体 审美宽容:从主体主体?》 刘小新 杨春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