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二审审理方式之改革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永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二审对于纠正一审裁判的错误,保障正确惩罚犯罪、防止无罪的人受到错误追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司法实践中二审法院对被追诉方上诉的案件很少开庭审理,这对于实现刑事诉讼的实体正义和程序公正都极其不利。二审开庭审理是许多国家... 二审对于纠正一审裁判的错误,保障正确惩罚犯罪、防止无罪的人受到错误追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司法实践中二审法院对被追诉方上诉的案件很少开庭审理,这对于实现刑事诉讼的实体正义和程序公正都极其不利。二审开庭审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行作法。建议我国在未来立法时规定无论是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还是对辩护方上诉的案件,二审法院都应当开庭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理方式 刑事二审制度 检察机关 抗诉案件 刑事诉讼 程序公正 实体正义 审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融合:民事二审审理方式实践运行与规则预设的检视和改造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承运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5-193,共9页
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上坚持二审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为基本取向,但多年来二审审理的实践选择却并未遵循立法预设的路径,甚至呈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与冲突。随着司法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新《民事诉讼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上坚持二审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为基本取向,但多年来二审审理的实践选择却并未遵循立法预设的路径,甚至呈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与冲突。随着司法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二审开庭得到强化,从表面上看实现了实践向理论的回归,但数据的背后却暗含着对开庭方式的异化和扭曲。面对复杂的司法现状,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而应对实践与规则各自做出检视和反思,通过理念对接和程序改造消弭冲突的进路,实现多元司法价值的平衡与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审审理方式 审判公正 审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庭审理与径行裁判之间——我国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理性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亚琼 杨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67-73,共7页
在立法上,我国民事二审审理方式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径行裁判为例外。这样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也造成了司法实务中的适用失范,有法院对径行裁判随意适用甚至滥用,也有法院对径行裁判弃之不用。建议以"双方当事人均提出对原证据重... 在立法上,我国民事二审审理方式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径行裁判为例外。这样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也造成了司法实务中的适用失范,有法院对径行裁判随意适用甚至滥用,也有法院对径行裁判弃之不用。建议以"双方当事人均提出对原证据重新审查请求或者一方当事人提出新证据"作为开庭审理的适用标准,适度扩大径行裁判的适用范围,同时规范径行裁判作为主要审理方式的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二审 审理方式 径行裁判 开庭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异化与回归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天武 卢诗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9,191,共17页
在两审终审的审级框架下,审理方式作为刑事二审程序的重要内容,在纠正错误判决、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在经历了由立法空白到不断细化的发展进程后,开庭审理理应成为原则;然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 在两审终审的审级框架下,审理方式作为刑事二审程序的重要内容,在纠正错误判决、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在经历了由立法空白到不断细化的发展进程后,开庭审理理应成为原则;然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二审的开庭率仍不理想,且存在改判案件不开庭审理、繁案重案不开庭审理等问题。为扭转这一异化趋势,通过对刑事二审开庭的价值取向以及当事人权利保障进行衡量,总结出影响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四重考量因素,进而明确开庭审理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式多元的开庭审理方式。即便是基于现实情况与司法资源的制约可不开庭审理的案件,也应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多重保障,完善监督配套机制,从而使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回归程序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二审 审理方式 开庭审理 庭审实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案登记制背景下诉讼要件审理方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磊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立案登记制实施两年来改变了我国起诉受理和诉讼审理二阶化审理构造,大幅降低了起诉受理门槛。但研究表明,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起诉难"现状,而是将"起诉难"问题从起诉受理阶段转移至诉讼审理阶段,具体表现为立案受理后被径行裁定驳... 立案登记制实施两年来改变了我国起诉受理和诉讼审理二阶化审理构造,大幅降低了起诉受理门槛。但研究表明,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起诉难"现状,而是将"起诉难"问题从起诉受理阶段转移至诉讼审理阶段,具体表现为立案受理后被径行裁定驳回起诉的案件中,近八成在诉讼审理阶段未经开庭或询问当事人。研究表明,仅从审理构造进行改革对于解决"起诉难"问题作用有限,需在立案登记制基础上进一步对诉讼要件审理方式进行改革,才能从实质上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彻底解决"起诉难"问题。对诉讼要件审理方式的改革,应以口头审理、职权审查为原则,以书面审理、职权调查为例外,明确立案庭与审判庭职能分工,强化法官释明义务,促进被告方书面答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案登记 诉讼要件 审理方式 起诉受理 诉讼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刑事案件第二审审理方式
6
作者 黄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5-16,共2页
也论刑事案件第二审审理方式黄辉刑事诉讼中第二审审理方式,是指刑事案件经过一审判决或裁定后,因上诉或抗诉而进入第二审程序,第二审法院审理案件所采取的形式。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只在第14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 也论刑事案件第二审审理方式黄辉刑事诉讼中第二审审理方式,是指刑事案件经过一审判决或裁定后,因上诉或抗诉而进入第二审程序,第二审法院审理案件所采取的形式。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只在第14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抗诉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案件 审理方式 书面审 刑事诉讼法 直接审理 诉讼参与人 检察机关 书面证言 发回重审的案件 第二审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诉讼第二审的审理方式
7
作者 孙飞 《江海学刊》 1985年第3期80-82,共3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或抗诉案件程序的规定较简略,它只是在第141条中作了原则规定,即“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进行。”又规定,一审案件必须实行直接审理;而在审判实践中,第二审的审理方式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或抗诉案件程序的规定较简略,它只是在第141条中作了原则规定,即“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进行。”又规定,一审案件必须实行直接审理;而在审判实践中,第二审的审理方式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审理,另一种是书面审理。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参照”二字呢?第二审程序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呢?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参照”,就意味着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自由决定审理方式——直接审理或书面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审程序 刑事诉讼法 审理方式 抗诉案件 一审程序 书面审理 人民法院 法院审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二审不开庭审理常态化现象透析与问题疏解——以D省Z市中院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54,共10页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上诉的案件,屡屡遭遇"开庭难"。刑事二审案件不开庭审理的常态化现象,源自于法律条文粗疏、...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上诉的案件,屡屡遭遇"开庭难"。刑事二审案件不开庭审理的常态化现象,源自于法律条文粗疏、法官认知偏差、案多人少压力、司法场域约束等多重因素。我们应该培塑法官对审理方式适用的价值认知,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的模糊失当,设置可量化的审理方式适用标准,优化审理方式适用流程等措施,实现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规范化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二审不开庭审理常态化 审理方式适用 现象透析 疏解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二审方式 严格依法办案
9
作者 胡勇 郑善文 熊世忠 《现代法学》 1985年第4期81-83,共3页
关于刑事二审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未作具体的规定。从目前审判实践看,刑事二审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开庭审理方式(或称直接审理方式),书面审理方式和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方式中书面审理方式应该否定,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 关于刑事二审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未作具体的规定。从目前审判实践看,刑事二审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开庭审理方式(或称直接审理方式),书面审理方式和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方式中书面审理方式应该否定,调查讯问的审理方式应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理方式 依法办案 刑事诉讼法 刑事二审 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 二审案件 合议庭 审理案件 一审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行政复议听证程序的实践与制度发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福俊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102,共8页
行政复议是行政活动的一种。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的"以书面审查方式"为主的审理程序既缺乏程序正义,又影响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发挥和应有的公信力。各地各部门行政复议听证程序的实践与行政法学理论的探索推进了听证程... 行政复议是行政活动的一种。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的"以书面审查方式"为主的审理程序既缺乏程序正义,又影响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发挥和应有的公信力。各地各部门行政复议听证程序的实践与行政法学理论的探索推进了听证程序的确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了一定范围与条件下的行政复议听证审理方式,虽有进步但仍具有局限性。必须在行政复议制度中建立以听证为主要审理形式的普通程序与不含听证形式的简易程序制度,并对听证的具体程序进行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复议 听证程序 审理方式 程序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上诉理由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杰辉 《法治研究》 2017年第6期128-135,共8页
上诉理由具有防止滥上诉、提高诉讼效率以及明确审判对象、限制审判范围等功能,上诉理由的设立与辩护制度、上诉审的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我国没有对上诉理由作要求,导致被告人的上诉权最终难以实现,因此应该规定上诉理由,防止滥上诉,保... 上诉理由具有防止滥上诉、提高诉讼效率以及明确审判对象、限制审判范围等功能,上诉理由的设立与辩护制度、上诉审的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我国没有对上诉理由作要求,导致被告人的上诉权最终难以实现,因此应该规定上诉理由,防止滥上诉,保障上诉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同时为了防止变相地剥夺被告人的上诉权,应该完善辩护制度和加强二审法院的阐明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诉理由 滥上诉 辩护制度 审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翠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244,共3页
本文认为,在法律制度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要想推动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工作,实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的内容、方式与期限,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和检察监督制度。
关键词 审理方式 复核程序 对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审法院自行改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杰辉 《法治研究》 2013年第7期79-86,共8页
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取决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二审法院在自行改判时应该遵守审级原则、诉审分离原则、开庭审理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我国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不符,二审法院自行改判遵守的原则有的与刑事诉... 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取决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二审法院在自行改判时应该遵守审级原则、诉审分离原则、开庭审理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我国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与二审法院的审理方式不符,二审法院自行改判遵守的原则有的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不符,有的存在适用上的问题。我国应该对二审法院的自行改判权与二审法院自行改判应该遵守的原则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行改判 发回重审 审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多人少”困境的程序应对之策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卫平 《法治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91-99,共9页
本轮民事诉讼法修改从人力资源和程序简化两个维度提升诉讼效率,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交审议并获得通过,实质是为了应对法院所面对的“案多人少”的问题。“案多人少”有独特的背景和语境,法官人数和审理案件的个别数据难以作为衡量... 本轮民事诉讼法修改从人力资源和程序简化两个维度提升诉讼效率,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交审议并获得通过,实质是为了应对法院所面对的“案多人少”的问题。“案多人少”有独特的背景和语境,法官人数和审理案件的个别数据难以作为衡量我国人案比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综合考量审理法官的法院人力资源占比、审判法官在审判人员中的占比、法官审判事务与非审判事务的占比等结构性因素。以独任制和小额程序回应“案多人少”虽然直接有效,但略显简单,存在牺牲合议制功能和妨碍程序保障的弊端。“案多人少”的体系化解决有赖挖掘既有诉讼制度的效力空间和建立应有的诉讼效率机制,并具体表现为审判方式再调整、以诉的制度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和审理方式革新以及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对“元宇宙”等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案多人少”的应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诉讼内外形成合力,立法、行政、司法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化解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任制 小额程序 诉讼效率 普通共同诉讼 审理方式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行政复议及其程序的应用(下)
15
作者 晨耕 《山西农机》 2003年第6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行政复议 复议程序 应用 审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