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执分离运行机制论 被引量:30
1
作者 马登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80,共13页
相较行政权或司法权的性质视角,执行功能视角更能准确定位执行权。执行权的功能由执行程序启动、执行查控、执行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执行标的变价交付、执行救济裁判五部分组成。执行程序启动权、执行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权、执行救济裁判... 相较行政权或司法权的性质视角,执行功能视角更能准确定位执行权。执行权的功能由执行程序启动、执行查控、执行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执行标的变价交付、执行救济裁判五部分组成。执行程序启动权、执行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权、执行救济裁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能够'外分'的只有执行查控权和执行标的变价交付权。执行难和执行乱的症结对应在执行查控权、执行标的变价交付权上,可分别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执行查控系统、法院自主网络司法拍卖加以解决。该两项权能配置缺陷弥补后,审执分离的配置重心将转移到执行程序启动权、查控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权、执行救济裁判权的建设上,完善执行标的实体权益判断权为审执分离方案的远期建设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执分离 权能构造 执行难 执行乱 阶段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执分离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7
2
作者 洪冬英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160,F0003,共9页
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项任务,关于审执如何分离具有不同认识。审执分离是个渐进的过程,应当确定路径选择,需要从机制到体制加以设计;机制在于解决审判权与执行权既分离又衔接的运行方式,体制应当是在此基... 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项任务,关于审执如何分离具有不同认识。审执分离是个渐进的过程,应当确定路径选择,需要从机制到体制加以设计;机制在于解决审判权与执行权既分离又衔接的运行方式,体制应当是在此基础上的审执分离的组织架构。渐进性基于当前我国审执机制的制度与实践的现状,它是以审执分离为原则,审执合一为例外。人民法庭审执合一的机制应当是审执分离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关键点。渐进性也基于执行权和执行程序内在的司法性要求,虽然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区别要求建构审执分离体制,但两者的共通性强调分离之下的衔接。在建立审执分离体制的渐进过程中,必须要完善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的科学配置,并在此基础上颁行单独的强制执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执分离 机制 体制 执行权 执行程序 强制执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执分离视角下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变革 被引量:15
3
作者 毋爱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43-49,共7页
在"审执分离"第二次改革浪潮背景下,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区分了实体性执行救济和程序性执行救济,确立了"案外人异议前置、异议之诉后置"的案外人异议制度。不过,经过实践检验,"案外人异议前置、异议之... 在"审执分离"第二次改革浪潮背景下,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区分了实体性执行救济和程序性执行救济,确立了"案外人异议前置、异议之诉后置"的案外人异议制度。不过,经过实践检验,"案外人异议前置、异议之诉后置"双阶结构带来了程序保障无法与权利救济相对称的现象。基于此,要深化"审执分立"改革,必须设立独立的执行裁决庭,在此基础上构建独立的案外人异议之诉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外人异议制度 审执分离 案外人异议之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公正司法体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必新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并将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基本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并将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基本方向。深刻把握“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应当从健全刑事司法体制、民事司法体制、行政审判体制和国家执行体制四个方面着力:健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刑事司法体制;规范专门法院设置以完善民事司法体制;深化管辖制度改革以完善行政审判体制;深化审执分离以健全国家执行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公正司法 依法治国 专门法院 审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分附设警务化”:深化执行权与审判权分离的进路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建林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76,共6页
司法执行的特性和规律,决定了审判权和执行权应适当分离。执行权从法院"有限外分",能有效克服"审执不分"的弊端。执行机关附设于法院,能实现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后的有效对接。执行机制的警务化运行,有利于消除长期... 司法执行的特性和规律,决定了审判权和执行权应适当分离。执行权从法院"有限外分",能有效克服"审执不分"的弊端。执行机关附设于法院,能实现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后的有效对接。执行机制的警务化运行,有利于消除长期困扰司法执行的"执行难""执行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执分离 “有限外分” “执行附设” 执行警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法院执行体制改革的构想 被引量:6
6
作者 谭世贵 叶肖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7,共3页
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是以公正、高效和权威为基本特征和价值目标的,其渗透于我国司法的各项具体制度之中,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充分... 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是以公正、高效和权威为基本特征和价值目标的,其渗透于我国司法的各项具体制度之中,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本刊编辑部特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角度着眼,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编辑部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必然代表本刊编辑部之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体制改革 法院 执行机构 刑事执行 行政执行 民事执行 审执分离 管理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执行形式化原则的制度效应 被引量:90
7
作者 肖建国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9,共25页
大陆法系强制执行法理论为执行形式化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解释,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强制执行立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执行形式化原则的具体展开需要结合我国审执分离的实践,回答我国特有的本土问题。通过执行形式化与执行债权的识别... 大陆法系强制执行法理论为执行形式化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解释,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强制执行立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执行形式化原则的具体展开需要结合我国审执分离的实践,回答我国特有的本土问题。通过执行形式化与执行债权的识别判断、执行形式化与执行当事人适格的审查判断、执行形式化与责任财产的权属判断以及不予执行对执行形式化原则的冲击等方面的探讨,将执行形式化放在我国特有的集中式执行体制、执行裁决与执行实施分权以及集约化执行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对我国强制执行形式化原则的制度效应进行体系化的阐释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执行形式化 审执分离 执行债权 执行当事人适格 责任财产 不予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杭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50,共15页
执行力附着于执行名义,是权利人请求执行及执行机关实施执行的法律效力。执行力主观范围包括“为谁,对谁”为强制执行,原则上以执行名义记载为准,但在例外情况下向第三人扩张。执行主观范围的消极扩张,表现为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执行法... 执行力附着于执行名义,是权利人请求执行及执行机关实施执行的法律效力。执行力主观范围包括“为谁,对谁”为强制执行,原则上以执行名义记载为准,但在例外情况下向第三人扩张。执行主观范围的消极扩张,表现为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执行法院裁定变更、追加第三人为被执行人。此类第三人可分为“承继型”和“责任型”两种。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消极扩张须满足必要性、正当性和妥适性三个要件。“承继型”第三人兼具必要性和正当性。对“责任型”第三人而言,必要性即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正当性依赖于实体法的规定或第三人的意定。妥适性指的是变更、追加的争议适合通过内嵌于强制执行的略式程序进行审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力 主观范围扩张 执行名义 审执分离 略式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权责任法》补充责任适用程序之检讨 被引量:19
9
作者 宋春龙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责任履行的顺序性"是侵权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核心区别。现有理论对补充责任"顺序性"的程序法论述并不全面。案例分析表明,侵权补充责任诉讼程序趋向简单化、任意化。为满足补充责任的... "责任履行的顺序性"是侵权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核心区别。现有理论对补充责任"顺序性"的程序法论述并不全面。案例分析表明,侵权补充责任诉讼程序趋向简单化、任意化。为满足补充责任的"顺序性"特点,应遵循审执分离的诉讼二阶构造,区分责任的确定程序与责任的实现程序。在责任确定阶段应以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为原则,允许权利人自由选择起诉对象。同时,基于权利实现的可能性,可适当限制权利人主观放弃起诉直接责任人而仅起诉补充责任人这一方式。在特殊情况下,应设置具体条件,允许权利人直接起诉补充责任人,作为实现补充责任"顺序性"的例外。在责任实现阶段,应严格遵循执行顺序与执行穷尽原则,并在满足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保障补充责任人的顺序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补充责任 顺序性 审执分离 执行穷尽 先诉抗辩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仲裁执行司法监督制度结构的反思与调整——兼论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 被引量:48
10
作者 张卫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31,共16页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试图实现被申请人的权利救济和国家对仲裁更全面监督的双重目的。但由于这一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制度被置于执行阶段,不予执行事由实质上成为一种被申请人针对执行请求的抗辩主张,从而与司法审查监督无关。且由于抗...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试图实现被申请人的权利救济和国家对仲裁更全面监督的双重目的。但由于这一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制度被置于执行阶段,不予执行事由实质上成为一种被申请人针对执行请求的抗辩主张,从而与司法审查监督无关。且由于抗辩一旦成立即具有废除仲裁裁决执行力和既判力的双重后果,导致抗辩主张与实际效果的背离。现行制度的这一结构导致了审判权与执行权(执行裁决权)行使的混同。这一结构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认识上误认为仲裁裁决当然具有执行力。但在仲裁和执行法理上,执行力专属于国家司法机关,仲裁作为民间裁决要具有可执行性,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审查确认。这一过程是审判权的运用,而非执行权的运用。有鉴于此,应当专门设置对仲裁裁决可执行性的审查程序,即由权利人向法院提出对仲裁裁决的确认申请,法院予以审查确认。法院的确认裁决与仲裁裁决共同成为执行根据。该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审理程序,兼具诉讼性和非讼性。该程序使国内仲裁裁决的执行与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仲裁裁决的执行保持了一致,也进一步实现了审执分离,使国家对仲裁执行的监督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裁执行 不予执行 撤销仲裁裁决 执行裁决权 审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案登记制下执行要件之分担审查论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家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9,共11页
执行受理之允许性要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以直接形式化确认的要件,如诉讼能力、文书生效、当事人名称、有给付内容等;另一类是需经调查证明的兼具实体内容之要件,如继受执行之当事人适格、执行条件成就、对待给付或不确定期限届至。后... 执行受理之允许性要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以直接形式化确认的要件,如诉讼能力、文书生效、当事人名称、有给付内容等;另一类是需经调查证明的兼具实体内容之要件,如继受执行之当事人适格、执行条件成就、对待给付或不确定期限届至。后者在程序规范上尚处于缺失状态,前者在特定条件下也会产生适用困难而需要解释。因此在立案登记制下,除需完善执行受理的要件体系外,还应当通过审查分担实现程序分流,将可以形式化确认的要件由立案庭进行立案审查,而在涉及解释和调查必要与可能的情形时提交执行裁决法官进一步审查,并适度充实后者的手段,以明晰并改进当前各审查阶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要件 执行裁决 审执分离 执行合法性 执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执行体制改革——共享型行政执行权配置模式之证成
12
作者 黄忠顺 刘宏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16-127,共1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工作。执行体制改革以执行权的配置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行政执行权的配置须有利于高效推进执行程序和妥善保护被执行人、第三人的合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工作。执行体制改革以执行权的配置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行政执行权的配置须有利于高效推进执行程序和妥善保护被执行人、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单独行使执行权→法院单独行使执行权→裁执分离模式”的执行权配置历程,反映出理论对行政执行权认识的深化,但尚不完全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及时实现人民整体利益和迅速救济被执行人、第三人受损权益等方面的考虑,有必要建立共享型行政权配置模式。该模式主张,执行程序原则上应由行政机关主导,行政机关享有财产信息收集权、财产权属形式判断权、财产控制权、实体纠纷初步化解权、被控财物变价权。而执行审查启动权、财产权属实质判断权、实体纠纷终局化解权则应当由法院行使,以便为被执行人和利害关系人提供更加周延的保护。与此相配套,行政机关可通过申请上一级法院复议、提起民事诉讼谋求救济,被执行人、利害关系人则可通过向行政机关提出执行异议、申请上一级法院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谋求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执行体制 以人民为中心 行政执行 审执分离 正当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