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1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作用于支链氨基酸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立亚 李嘉鑫 +2 位作者 王庆峰 杨宇峰 石岩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3-858,共6页
糖尿病病因复杂且病程迁延,早期多数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和指标较少,但后期易合并为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氨基酸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各种氨基酸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合成蛋白质、代谢能量物质、做化合物前体等生物... 糖尿病病因复杂且病程迁延,早期多数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和指标较少,但后期易合并为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氨基酸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各种氨基酸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合成蛋白质、代谢能量物质、做化合物前体等生物学功能,其中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不断升级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显示其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较多新的进展,众多研究发现,苦参、水蛭、桑叶、马齿苋、小檗碱、蒿甲醚、双黄益骨方、芪健合剂、滋补脾阴方等通过作用于支链氨基酸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文对支链氨基酸及其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以及中药作用于支链氨基酸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以支链氨基酸为靶点的防治糖尿病的中医药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支链氨基酸 糖尿病 并发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循环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评估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佩伊 费思佳 +1 位作者 乔修琪 潘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及疾病负担较重,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改善远期预后。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新型的非侵入性技术能更敏感地检测微循环功能及判断微循环障碍程度。本文综...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及疾病负担较重,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改善远期预后。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新型的非侵入性技术能更敏感地检测微循环功能及判断微循环障碍程度。本文综述了适用于不同组织微血管状况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研究机理、优势及局限性,探讨了它们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评估中的新进展,为临床上推进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功能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微血管并发症 微循环障碍 非侵入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糖尿病对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发病风险的长期影响
3
作者 安琪尔 王金平 +6 位作者 冯新星 钱鑫 周姝含 何思垚 黎辉 李光伟 陈燕燕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1-576,共6页
目的:旨在探讨新诊断糖尿病(NDD)对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发病风险的长期影响。方法:对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598例NDD患者和493例糖耐量正常(NGT)受试者随访34年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包括严重视网膜... 目的:旨在探讨新诊断糖尿病(NDD)对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发病风险的长期影响。方法:对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598例NDD患者和493例糖耐量正常(NGT)受试者随访34年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包括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肾脏病变和严重周围神经病变。结果:NDD患者34年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累积发病率为65.03%(95%CI:58.90%~70.48%),显著高于NGT受试者[16.18%(95%CI:12.64%~20.11%)]。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吸烟状态和总胆固醇水平等影响因素后,NDD患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为NGT受试者的7.08倍(HR=7.08,95%CI:5.09~9.84,P<0.0001)。按性别分层分析,男性NDD患者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累积发病率(68.02%,95%CI:57.27%~76.61%)和发生风险(HR=9.45,95%CI:5.78~15.47,P<0.0001)均高于女性(63.37%,95%CI:55.69%~70.09%;HR=5.86,95%CI:3.75~9.16,P<0.0001);但女性在随访10~25年间的累积发病率增长速度更快。结论:NDD患者长期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发病风险显著高于NGT人群,且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快速增加,提示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对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微血管并发症 正常糖耐量 累积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吕程 蒋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38-1542,共5页
1型糖尿病(T1DM)目前被认为是由胰腺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依赖体外胰岛素治疗。随着T1DM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 1型糖尿病(T1DM)目前被认为是由胰腺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依赖体外胰岛素治疗。随着T1DM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使得人们更加重视T1DM的预防及治疗。诸多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除对体内骨代谢及钙磷平衡具有重大价值外,在慢性炎症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及进展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T1DM流行病学及维生素D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维生素D与T1DM及其并发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综合诊治T1DM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维生素D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晶 王楚盈 +4 位作者 洪玉书 刘婧 宋张婕 毕胜男 李玉梅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紊乱,引发多种并发症。补阳...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紊乱,引发多种并发症。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出自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具有“补气,助阳,兼以通络化瘀”之功效。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降低血糖,调节炎症因子,同时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治疗糖尿病。本文综述了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2型糖尿病并发症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晓君 刘金 +2 位作者 梁晓玲 龚俊 李绍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2-707,共6页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评估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价值。方法纳入220例T2DM患者并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单一并发症组(n=84)及多并发症组(n=96)。采用QCT技术测量L2~L4骨密度(BMD)、内脏脂肪组织(VAT)与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并比较... 目的观察定量CT(QCT)评估2型糖尿病(T2DM)并发症的价值。方法纳入220例T2DM患者并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单一并发症组(n=84)及多并发症组(n=96)。采用QCT技术测量L2~L4骨密度(BMD)、内脏脂肪组织(VAT)与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并比较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QCT指标及综合模型(临床指标+QCT指标)评估T2DM并发症的价值;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分析评价综合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组患者年龄、腰椎BMD、VAT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模型鉴别无并发症组与单一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与多并发症组、单一并发症组与多并发症组的AUC分别为0.753、0.865及0.761,高于单一BMD、VAT及SAT面积(P均<0.05)。DCA及CIC分析显示利用综合模型评估T2DM并发症可获得临床收益,且临床适用性好。结论QCT用于评估T2DM并发症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作用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纫秋 吴家祥 梁超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40-242,共3页
本文用针刺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兔,观察针刺对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影响,证明针刺对后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结合有关的功能指标探讨其机理。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糖尿病 并发症 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黄酮降血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张再超 叶希韵 +1 位作者 徐敏华 王耀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126,共6页
通过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50mg/kg体重)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糖脉康药物对照组和葛根黄酮组,实验40d后检测各组动物体重、饮水量、血糖、糖耐量、果糖胺、山梨醇、醛糖还原酶、山梨醇脱氢酶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 通过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50mg/kg体重)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糖脉康药物对照组和葛根黄酮组,实验40d后检测各组动物体重、饮水量、血糖、糖耐量、果糖胺、山梨醇、醛糖还原酶、山梨醇脱氢酶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等实验指标.结果表明,葛根黄酮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病理症状,降低血糖水平,降低血液中果糖胺、山梨醇、醛糖还原酶和AGEs的含量,升高血液中山梨醇脱氢酶的含量,同时还能降低肝脏、肾脏、大脑、心脏和皮肤组织中AGEs和山梨醇的含量,与糖尿病组小鼠比较差异显著(P<0.01).由此得出结论,葛根黄酮除具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外,还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黄酮 血糖 糖尿病小鼠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热-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脉积”探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病因病机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中瑞 燕树勋 +6 位作者 邵明义 韩景辉 潘研 朱蓉 甄倩 李真 符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1,共3页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效果确切,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消渴病理论未能与大血管并发症联系起来以指导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缺少原发病与并发症之间的“桥梁性”理论。因此,基于临床实践、文献...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效果确切,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消渴病理论未能与大血管并发症联系起来以指导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缺少原发病与并发症之间的“桥梁性”理论。因此,基于临床实践、文献梳理和科学研究,文章提出了“内热-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脉积”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以壮火为枢,煎灼水谷为陈气,中期以阴火为枢,引动陈气为痰瘀,晚期以虚火为枢,固化痰瘀为癥积。在治疗上,以除热消积为治疗原则,依据内热的偏重以及“陈气-痰瘀-癥积”的动态演变灵活用药。早期清透壮火,除陈气,中期调理气火,除痰瘀,晚期补虚除热,消癥积,冀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内热 陈气 痰瘀 癥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Z诱发实验恒河猴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东红 代解杰 +5 位作者 蒋禄芝 孙晓梅 匡德宣 高家红 江勤芳 张学宁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 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 (DiabeticRetinopathy ,DR)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选用 4只健康成熟的雄性恒河猴分别以剂量为 6 0mg kg、4 5mg kg静脉一次注射及 30mg kg静脉二次注射 (中间间隔 15d)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 目的 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 (DiabeticRetinopathy ,DR)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选用 4只健康成熟的雄性恒河猴分别以剂量为 6 0mg kg、4 5mg kg静脉一次注射及 30mg kg静脉二次注射 (中间间隔 15d)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结果 使用不同剂量的STZ注射恒河猴 ,分别造成了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Depen dentDiabetesMellitus ,IDDM)及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 (StateofChronicHyperglycemia,SCH)两种类型的模型 ,从而诱导出不同程度的DR。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用药后 6 3~ 91d4只实验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 ,分别显示早期眼底微血管动脉扩张 ,视网膜出血瘤 ,微血管瘤及新生血管、晚期白内障等。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 ,对于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Z 诱发 实验恒河猴 糖尿病 并发症 模型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多酚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璐玢 韩世范 +1 位作者 赵奕雯 朱瑞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032-4040,共9页
通过检索近5年膳食多酚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试验研究,基于针对多靶点的多种成分原则探讨膳食多酚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以期为设计糖尿病管理饮食配方,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整体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膳食多酚 2型糖尿病 并发症 防治 食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rnl在糖尿病及其新兴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钟铭 贾珏 +1 位作者 邓霞 杨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6-1360,共5页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治疗方案有限。随着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现了一系列糖尿病新兴并发症。镍纹蛋白样蛋白(Meteorin-like protein,Metrnl)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研究表明其与糖脂代谢、肿瘤生长、免疫、认知功能...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治疗方案有限。随着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现了一系列糖尿病新兴并发症。镍纹蛋白样蛋白(Meteorin-like protein,Metrnl)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研究表明其与糖脂代谢、肿瘤生长、免疫、认知功能、骨骼肌修复、心脑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并参与糖尿病及其新兴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目前Metrnl在肿瘤、感染、肝病、认知功能和失能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rnl蛋白 葡萄糖摄取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新兴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丹颗粒(糖末宁)治疗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 被引量:30
13
作者 徐洁淼 王镁 于世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387,共4页
木丹颗粒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成药,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世家教授自主创新研发,其前身是糖末宁煎剂,已有多个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DPN的疗效和作用机理... 木丹颗粒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成药,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世家教授自主创新研发,其前身是糖末宁煎剂,已有多个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DPN的疗效和作用机理。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木丹颗粒(糖末宁)对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症、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糖尿病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木丹颗粒(糖末宁)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减轻血管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关。木丹颗粒(糖末宁)对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但需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丹颗粒 糖末宁 糖尿病 多种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芦巴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石艳 苗春生 +1 位作者 李才 张秀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胡芦巴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效果。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糖尿病后给予胡芦巴治疗 ,观察其对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肾脏指数、肾小球体积及肾脏病变的影响。结果 :胡芦巴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率 ,降低血肌酐... 目的 :探讨胡芦巴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效果。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糖尿病后给予胡芦巴治疗 ,观察其对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肾脏指数、肾小球体积及肾脏病变的影响。结果 :胡芦巴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率 ,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减轻肾脏病变程度。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芦巴/药理学 糖尿病 实验性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二醇组皂苷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胡翠华 徐华丽 +4 位作者 于晓风 曲绍春 睢大员 陈燕萍 马兴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4-1008,共5页
目的:观察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大鼠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及PDS 35、70、140 mg.kg-1组,高脂饮食伴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55 mg.... 目的:观察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大鼠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及PDS 35、70、140 mg.kg-1组,高脂饮食伴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1建立大鼠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治疗性给药4周,每周测空腹血糖1次,4周后检测肝糖原、胰岛素(Ins)、C-肽、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DS 70、140 mg.kg-1组于第3、4周血糖明显降低(P<0.01),4周后肝糖原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TC、TG、FFA、TC/HDL-c、LDL-c/HDL-c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C-肽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升高(P<0.05或P<0.01),HDL-c、LDL-c及Ins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PDS可降低T2DM大鼠的血糖,改善血脂代谢紊乱,提高肝脏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药理学 糖尿病 实验性/血液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4
16
作者 李伟芳 李华 +1 位作者 董捷 王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632-163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患者首次经医院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患者首次经医院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为观察起点,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颈部或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中的任何1种慢性并发症为观察终点,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视为"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60.9%、50.9%、40.9%、16.1%、8.2%、0,总生存时间为0~20.0年,中位生存时间为4.0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与无糖尿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正常与异常、血脂水平正常与异常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家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5、2.5年;HDL-C水平正常、异常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1.0年;血脂水平正常、异常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2.0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 A1c,β=0.473,Waldχ~2=4.113,HR=1.605,95%CI(1.016,2.538),P=0.043〕和HDL-C〔β=0.585,Waldχ~2=4.552,HR=1.794,95%CI(1.049,3.067),P=0.033〕进入回归方程,是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Hb A1c升高和HDL-C降低使老年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存活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陈巧云 鄢新民 +2 位作者 胡继红 刘娟 成金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均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由于发病的隐匿性,常常不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及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和DM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均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由于发病的隐匿性,常常不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及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和DM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开始被广泛开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骨血流量减少可能导致骨量丢失和骨脆性增加,且微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是DM患者骨量减少的临界因素。因此积极探讨DM合并骨质疏松与DM其他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早期对DM患者的不良结局进行综合性防范,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及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微血管并发症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然 陆菊明 +4 位作者 刘剑锋 王津京 郑丹 谭培昭 冯巧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以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7月解放军307医院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OSAS初步筛查,根据OSAS患病与否分为病例...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以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7月解放军307医院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OSAS初步筛查,根据OSAS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IVIA-IR)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高血压、高血脂的患病情况,并分析OSAS患病及严重程度对上述因素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完成试验145例,病例组114例(男87例、女27例),对照组31例(男22例、女9例)。病例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小时睡眠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AHI)、体重指数分别与空腹血糖(调整R2=37.1%,AHI 31.1%)、餐后2h血糖(调整R2=31.2%,AHI26.2%)、HbA1c(调整R2=38.7%,AHI33.1%)呈独立正相关,提示AHI为血糖控制差的主要危险因素。HbA,。(OR=S.86,95%CI4.64-7.08)、合并OSAS(OR=2.38,95%CI1.44-3.32)、糖尿病病程(0R=2.10,95%CI1.80~2.40)及高血压(OR=1.04,95%CI1.02~1.06)与DR患病呈独立正相关。HbA1c(oa=8.56,95%CI5.86~10.64)、合并OSAS(OR=3.21,95%CI1.79—4.62)及高血压(OR=1.09,95%CI1.06~1.12)与DPN患病独立正相关。结论合并OSAS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慢性并发症发病率升高。OSAS是血糖控制差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DR及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危险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糖尿病肺形态学及氧自由基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沈兴平 舒昌达 +1 位作者 张佐才 何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肺形态学及氧化应激的变化。方法 :应用体视学方法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 2 8d大鼠肺进行定量研究、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血清和肺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糖尿病大鼠肺泡体...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肺形态学及氧化应激的变化。方法 :应用体视学方法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 2 8d大鼠肺进行定量研究、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血清和肺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糖尿病大鼠肺泡体密度和平均截线长度减少 ,肺泡壁体密度、肺泡表面积密度、肺泡数密度、肺泡面数密度和肺泡比表面增加。糖尿病大鼠Ⅱ型肺泡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其体密度、面密度、平均截面积和平均周长增加 ,而比表面减少。肺上皮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尿病大鼠血清SOD活性下降 ,MDA含量增加 ;肺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糖尿病早期大鼠肺已发生形态学变化且受到氧化应激的危害 ,提示肺脏是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糖尿病 丙二醛 肺形态学 氯自由基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建立及心脏功能和结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董世芬 洪缨 +2 位作者 孙建宁 郝颖智 于海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57-462,F0002,共7页
目的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观察心功能和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相关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高脂膳食组和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采用高糖高脂膳食12周负荷一次性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糖... 目的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观察心功能和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相关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高脂膳食组和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采用高糖高脂膳食12周负荷一次性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观察各组动物心脏功能、心脏重量和心重指数、左心室形态和胶原含量等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最大舒张速率(-dp/dtmax)值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最大收缩速率(+dp/dtmax)、每搏输出量(SV)和心排量(CO)明显降低(P<0.05);全心重指数(HW/BW)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明显升高(P<0.01);常规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边缘不清等,室间隔和左心室壁厚度明显增加(P<0.001,P<0.05);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增加(P<0.05)。(2)大鼠心脏功能参数±dp/dtmax和CO值分别与结构参数HW/BW和LVW/BW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大鼠高糖高脂膳食喂养负荷小剂量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造成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紊乱以及心肌结构重塑,心脏功能与结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可复制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 心脏功能 心脏结构 相关性分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