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β在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胶原沉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冯学峰 惠延年 石一宁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检测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玻璃体内白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 1β)和 型前胶原 (procollagen ,PC )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 PVR,在不... 目的 检测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玻璃体内白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 1β)和 型前胶原 (procollagen ,PC )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 PVR,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玻璃体液 ,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enzyme- linked im munosorbent assay,EL ISA)法测定 IL - 1β含量 ,用放射免疫法测量 PC 含量。做相关分析。结果  IL - 1β的基线含量为4ng· L- 1 ,7d时明显增加 ,在 14~ 2 8d呈一较高水平 (171~ 175 ng· L- 1 ) ;2 1d达高峰值2 3 4ng· L- 1 。 PC 在对照眼中未能检出 ,在 7d时含量上升 (2 64 .73μg· L- 1 ) ,14d以后明显升高 (816.2 9~ 941.48μg· L- 1 ) ;2 1d达高峰 ,2 8d仍维持高水平。相关分析显示 IL- 1β与PC 有高度相关性 (r=0 .90 8,P=0 .0 46) ,并与 PVR病程的炎症期、增生期和瘢痕期相吻合。结论 实验性 PVR玻璃体中 IL- 1β和 PC 含量随病程明显增加。IL- 1β与 PC 的含量变化明显相关 ,提示 IL- 1β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IL-1Β 玻璃体 白介素1Β PVR Ⅲ型前胶原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α受体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7
2
作者 蒋姣姣 彭燕一 +1 位作者 黄海 李光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2-815,821,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有色家兔24只(48眼),右眼分别...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有色家兔24只(48眼),右眼分别行玻璃体内注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稀释液(8只8眼,A组)、1.0与2.0μmol·L-1含PDGFR-α反义寡核苷酸及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各8只8眼,B组和C组)。左眼分别注射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0.1 mL作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后1周、2周、3周、4周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度;处死动物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眼底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切片着色情况。结果造模前后正常对照组兔眼玻璃体透明,视网膜结构清楚;造模后28 d,A组兔眼玻璃体内可见粗大增生的条索及视网膜脱离,B组和C组严重度低于A组。在造模后1周、2周,PVR分级在所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3周、4周时,B组和C组的PVR分级明显低于A组(均为P<0.05)。造模后4周,B组TRD发生率(50%)和C组TRD发生率(38%)与A组(1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造模后4周正常对照组全层结构清晰,A组兔视网膜内界膜粗糙、断裂或结构不清,各层结构欠清,神经节细胞水肿,出现空泡,数量减少,B组和C组严重度低于A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A组视网膜全层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内呈高强度棕黄色着色(++++),B组呈中等强度棕黄色着色(+++),C组呈较弱棕黄色着色(++);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表层神经节细胞、RPE内可见弱棕黄色着色(+)。结论 PDGFR-α反义寡核苷酸可降低PVR形成程度,这可能与下调视网膜细胞中PDGF-α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DGF-α受体 反义寡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纳米粒混悬剂预防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晓佳 梁慷 +5 位作者 卞春及 夏强 段磊 王梓 栾洁 顾宁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讨维甲酸纳米粒混悬剂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预防作用。 方法 新西兰白兔 20只(40眼),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用药组各 20眼。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 3d后,所有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入2×105个成纤维细胞...  目的 探讨维甲酸纳米粒混悬剂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预防作用。 方法 新西兰白兔 20只(40眼),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用药组各 20眼。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 3d后,所有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入2×105个成纤维细胞,再分别注入BSS平衡盐溶液或 17 894mg/L的维甲酸纳米粒混悬剂 0 2mL。以间接检眼镜观察玻璃体混浊情况, 4周后剖开眼球观察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 结果 在术后 1、4、7、14、21、28d,对照组分别有 12、14、14、16、20、20眼发生了玻璃体增殖;用药组分别有 9、10、10、11、12、13眼发生了玻璃体增殖,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第 28d病理检查对照组 20眼中 18眼(90% )发生了视网膜脱离,用药组 20眼中 4眼(20% )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维甲酸纳米粒混悬剂能有效地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纳米混悬剂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与地塞米松巩膜塞植入体联合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4
作者 程娟 徐国庆 +3 位作者 张琦 胡毅倩 王于蓝 祝肇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50眼,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用药组各10只20眼,另外设空白组5只兔10眼。所有兔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并向玻璃体腔注入兔结膜成纤维细胞悬液0.1mL(2×109个/LPBS)。用药组植入ADM、DEX巩膜塞各一枚。连续28d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检测玻璃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结果模型组和用药组术后第28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75%和30%,模型组与用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8.120,P=0·004)。用药组中bFGF和PDGF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M、DEX巩膜塞植入体能够明显降低玻璃体中bFGF和PDGF的浓度,抑制细胞过度增生,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从而防治PVR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阿霉素 地塞米松 巩膜塞植入体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外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8
5
作者 姜彩辉 张卯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9-581,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的接近实际的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动物模型。方法 在兔睫状体扁平部作一 8mm长切口 ,将脱出的玻璃体剪除 ,用 8 0尼龙线缝合切口。将兔自体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血小板密度为 2 2 4×...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的接近实际的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动物模型。方法 在兔睫状体扁平部作一 8mm长切口 ,将脱出的玻璃体剪除 ,用 8 0尼龙线缝合切口。将兔自体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血小板密度为 2 2 4× 10 8/ml) 0 4ml注入玻璃体。定期观察眼底情况并选择照相。结果 术后第 3d玻璃体内开始出现增殖 ,第 12d出现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第 2 8d及 3 5d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是 78 1%及 81 3 %。结论 这种新的外伤性PVR动物模型 ,接近人眼外伤性PVR的实际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实验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外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中细胞增殖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彩辉 张卯年 +1 位作者 张鲲 周春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细胞增殖情况及意义.方法 32只青紫蓝兔组制备外伤性PVR模型后随机分为四组,在伤后第3、7、14、21 d各抽取0.3 ml玻璃体进行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FCM)计算出增殖细胞... 目的研究实验性眼后节穿通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中细胞增殖情况及意义.方法 32只青紫蓝兔组制备外伤性PVR模型后随机分为四组,在伤后第3、7、14、21 d各抽取0.3 ml玻璃体进行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FCM)计算出增殖细胞比例.定期观察眼底情况并选择照相.结果在伤后第3、7、14、21 d玻璃体内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4.82%、13.21%、18.21%、31.48%;增殖细胞密度分别为2.862×103/ml、8.725×103/ml、12.249×103/ml、18.823×103/ml.伤后7 d内无明显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D)出现,在第35 d,TRD的发生率为81.3%(26/32).第7 d的增殖细胞数可以预测第35 d的TRD发生情况.结论 FCM分析玻璃体内增殖细胞数量可用来早期筛选高危PVR,反映PVR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 外伤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 细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与青蒿琥酯联合用药防治实验性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慈民 张雨 +1 位作者 陈美玲 徐柒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80-685,共6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与青蒿琥酯(ART)联合用药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只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雄性青紫蓝兔,实验眼(右眼)玻璃体内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0.3 mL制作TPVR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与青蒿琥酯(ART)联合用药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只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雄性青紫蓝兔,实验眼(右眼)玻璃体内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0.3 mL制作TPVR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0.2 mL生理盐水;单用药物组分别在玻璃体内注射0.2 mL的LU(LU组)及0.2 mL的ART(ART组),联合用药组(联合组)玻璃体内注射LU及ART各0.1 mL。注药后第4周通过眼部B超及眼底照相检查观察玻璃体混浊情况及视网膜改变情况并划分相对应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取眼球组织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制作眼球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结构改变。PVR分级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眼部B超及眼底照相检查观察结果提示,ART组、LU组及联合组兔玻璃体改变均优于对照组。ART组、LU组、联合组PVR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兔玻璃体内α-SMA表达水平最低;联合组、ART组、LU组α-SM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联合组α-SMA与L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α-SMA与A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视网膜脱离、水肿最严重,联合组兔视网膜浅脱离,结构大体平整,损伤轻于ART组及LU组。结论玻璃体内注射LU、ART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实验动物模型TPVR的发展,优于LU、ART的单用治疗效果。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联合用药的具体协同机制,为治疗TPVR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青蒿琥酯 联合用药 上皮间充质转化 外伤性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维甲酸缓释系统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原公强 董晓光 +2 位作者 陈楠 刘爱明 王身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缓释系统(DexDDS)和维甲酸缓释系统(RADDS)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只兔随机分为7组,A^E组建立PVR模型,A、B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植入DexDDS、RADDS、DexDDS+RADDS,观察术眼前后段变...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缓释系统(DexDDS)和维甲酸缓释系统(RADDS)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只兔随机分为7组,A^E组建立PVR模型,A、B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植入DexDDS、RADDS、DexDDS+RADDS,观察术眼前后段变化;F、G组植入DexDDS或RADDS,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检测各组玻璃体中Dex和RA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A、B组术眼术后前后段反应重,E组反应最轻,C、D组为中度反应。F、G组未见毒性作用;DexDDS在植入后1周即达到较高质量浓度并持续到6周,而RADDS在植入后6周质量浓度达到高峰并持续到8周。结论DexDDS和RADDS玻璃体腔内植入安全,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P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维甲酸 药物缓释系统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炎性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唐庆新 吴雅臻 张晓光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11-312,共2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过程中炎性细胞的增殖过程。方法通过眼球穿孔伤和玻璃体内注入自家血诱发大鼠PVR模型,分别在处理后第1,3,7,14,21和28天取模型眼行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玻璃... 目的观察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过程中炎性细胞的增殖过程。方法通过眼球穿孔伤和玻璃体内注入自家血诱发大鼠PVR模型,分别在处理后第1,3,7,14,21和28天取模型眼行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增殖细胞。结果炎症反应在处理后第五天就开始,细胞增殖在第7天达高峰,14天后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为主。后期玻璃体纤维化,视网膜脱离,结构不清。结论实验性PVR形成过程中,炎性细胞的增殖规律与创伤后伤口愈合过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细胞 P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肽原-激肽系统参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红梅 于靖 +1 位作者 盛敏杰 王克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1-595,共5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激肽原1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玻璃体中的特异蛋白质,是在质谱鉴定中得到的肽段匹配和MASCOT得分最高的蛋白质,且与PV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的探讨激肽原一激肽系统(KKS)是否参与PVR的发生过程...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激肽原1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玻璃体中的特异蛋白质,是在质谱鉴定中得到的肽段匹配和MASCOT得分最高的蛋白质,且与PV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的探讨激肽原一激肽系统(KKS)是否参与PVR的发生过程。方法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系RPE-J细胞复苏培养后用PBS配制成2.5X10^8/ml的细胞悬液,大鼠下腔静脉采血4ml经枸橼酸二钠处理和离心后用PBS制备成血小板密度为2.5×10^8/ml的血浆。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RPE细胞悬液4ill+富含血小板血浆6仙l建立PVR模型,生理盐水组左眼玻璃体腔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10μl,各组大鼠的右眼作为自身对照组。术后1、3、7、14、21、28d行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按Francine的标准进行PVR分级。玻璃体腔注射后28d收集实验动物的玻璃体、血清和视网膜标本,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缓激肽的表达,视网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28d,实验组有25只眼出现不同程度的PVR表现,建模成功率为89.3%(25/28)。术后7、14、28d裂隙灯下证实实验组大鼠形成1、2、3级PVR。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视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RPE细胞移行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出现视网膜脱离。Westernblot分析显示在所有PVR大鼠血清、玻璃体和视网膜中均可检测到缓激肽的表达,但实验组大鼠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大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PE细胞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PVR大鼠模型,KKS可能参与Pv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富含血小板血浆 激肽原一激肽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单体、三氟拉嗪防治兔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彦军 马景学 +2 位作者 马红蕾 刘丽娅 安建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评价丹参单体和三氟拉嗪对实验性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作用。方法有色兔81只随机分为6组:A至C组为药物防治组,E至G组为药物毒性观察组;从A至C组、E至G组中兔另一非实验眼分别选对照... 目的评价丹参单体和三氟拉嗪对实验性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作用。方法有色兔81只随机分为6组:A至C组为药物防治组,E至G组为药物毒性观察组;从A至C组、E至G组中兔另一非实验眼分别选对照组:D组和H组。A至D组眼内注入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后分别注入三氟拉嗪、丹参单体、三氟拉嗪加丹参单体混合液、磷酸盐缓冲液;E至H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后分别注入三氟拉嗪、丹参单体、三氟拉嗪加丹参单体混合液、磷酸盐缓冲液。通过间接检眼镜观察A至D组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情况,通过间接检眼镜、光学显微镜观察E至H组视网膜病理学改变。结果给药后1d,A组发生Ⅱ级玻璃体混浊8眼,B组Ⅱ级玻璃体混浊6眼,C组Ⅱ级玻璃体混浊7眼,D组Ⅱ、Ⅲ级玻璃体混浊各10眼,3个实验组与D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给药后3d,A组Ⅱ级玻璃体混浊3眼,B组及C组未见发生Ⅱ级及以上玻璃体混浊,D组Ⅱ级玻璃体混浊10眼、Ⅲ级玻璃体混浊6眼,3个实验组与D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给药后5d,A组、B组及C组均未见发生Ⅱ级及以上玻璃体混浊,D组Ⅱ级玻璃体混浊8眼,3个实验组与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5d,D组Ⅱ级PVR8眼、Ⅲ级PVR2眼,3个实验组无PVR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7d,D组Ⅱ级PVR14眼、Ⅲ级PVR6眼,各实验组无PVR发生,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14d,A组Ⅱ级PVR3眼,B及C组各有Ⅱ级PVR2眼,D组Ⅱ级PVR2眼、Ⅲ级PVR16眼、Ⅳ级PVR2眼;3个实验组与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给药后21d,D组Ⅲ级PVR12眼、Ⅳ级PVR8眼;3个实验组PVR发生情况无变化,3个实验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给药后28d,D组Ⅳ级PVR14眼、Ⅲ级PVR6眼,3个实验组PVR发生情况无变化,所有实验组与D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E至H组在整个观察期内未见毒性病理学改变。结论三氟拉嗪、丹参单体、三氟拉嗪与丹参单体联合可有效预防实验性P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丹参单体 三氟拉嗪 药物防治/联合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志荔 赖史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1-823,共3页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的表达,以确定其在PVR细胞迁移和增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从10例PVR患者的眼科手术中收集10例PVR增生膜。采用实时定量...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的表达,以确定其在PVR细胞迁移和增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从10例PVR患者的眼科手术中收集10例PVR增生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荧光法分别确定PVR增生膜中AQ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RT-qPCR检测发现,AQP-1 mRNA在所有PVR增生膜中均出现了显著表达,其扩增的Cq值为27-29(28.10±0.54);免疫荧光检测发现,AQP-1标记细胞所总细胞数的比例为(25.36±2.35)%,且AQP-1蛋白主要表达在增生膜的边缘细胞中。同时10例PVR增生膜AQP-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非常接近,并无明显差别,与患者年龄、性别和之前是否接受过手术等无关。结论 AQP-1可能在PVR细胞迁移和增殖过程中起到了潜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水通道蛋白-1 RT-QPCR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阿霉素防治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招志毅 彭燕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8-580,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阿霉素治疗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效果。方法:建立外伤性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曲安奈德组、阿霉素组、联合用药组。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阿霉素治疗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效果。方法:建立外伤性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曲安奈德组、阿霉素组、联合用药组。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玻璃体腔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浓度。结果:联合用药组PVR程度、玻璃体腔EGF、MMP-9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阿霉素可降低PVR形成程度,下调玻璃体腔EGF、MMP-9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 生性 曲安奈德 阿霉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辅助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42
14
作者 章晖 叶波 +3 位作者 邱新文 兰丽霞 任旋 刘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5-977,共3页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2012年1月至12月92例(92眼)患者术前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作为非注射组(A组)、2013年1月至12月82例(84眼)患者术前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作为注射组(B组)。比较2组患者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视力。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为(116.22±17.46)min,B组为(80.49±18.11)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较大量出血20眼,占21.7%,B组较大量出血4眼,占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3,P〈0.05);A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4眼(26.1%),B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眼(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5)。术后随访期内,A组再出血8眼,其中4眼出现再增殖合并局限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手术,B组未见再出血及再增殖的病例,视网膜均平伏。术后视力:A组为手动~0.3,B组为手动~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前、术后视力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注射雷珠单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并且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3 G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范传峰 王玉 +3 位作者 舒相汶 张华 盛艳娟 吴昌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观察术后的视力和并发症情况,探讨其预后的差别。方法我院因PDR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300例(384眼),按PDR的分期将其分为Ⅳ期...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观察术后的视力和并发症情况,探讨其预后的差别。方法我院因PDR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300例(384眼),按PDR的分期将其分为Ⅳ期、Ⅴ期和Ⅵ期3组,并将Ⅳ期患者根据行玻璃体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和中晚期治疗组;比较各组间的视力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84眼中,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者有271眼(70.6%),其中Ⅳ-Ⅴ期171眼(85.5%),Ⅵ期100眼(54.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4,P<0.05);Ⅳ期的早、中晚期治疗组术后视力>0.05患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2.8%和6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5)。98眼发生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其中Ⅳ-Ⅴ其39眼,Ⅵ期59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能有效地控制PDR的病情,及时有效的玻璃体手术是挽救严重PDR患者有用视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积血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晓鹏 焦军杰 +2 位作者 王爽 李彦 刘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28.24±5.47)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提高者70眼(93.33%),视力不变者3眼(4.00%),视力下降者2眼(2.67%)。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20.3±9.2)mmHg(1kPa=7.5mmHg)、(17.1±7.3)mmHg、(19.2±8.5)mmHg,与术前的(12.7±6.1)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后囊膜混浊8眼,角膜轻度水肿5眼,前房渗出5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较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行玻璃体切割术中两种联合术式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沈玺 钟一声 +1 位作者 焦秦 谢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6-1058,1061,共4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硅油填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术或晶状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和伴有累及后极部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牵拉...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硅油填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术或晶状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和伴有累及后极部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牵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术中出现医源性裂孔的PDR患者共76例(86眼),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2~3级核;46眼)作为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切除术组或超声乳化手术摘出晶状体保留后囊膜(3级核以上;40眼)作为玻璃体切除+超声乳化吸出术组,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完成玻璃体手术后予硅油填充。术后观察的指标包括:视力、眼压、前囊膜或后囊膜混浊情况、虹膜新生血管、虹膜粘连情况、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05的为32眼、25眼,分别占69.6%和62.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出现高眼压眼分别为7眼和8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各级囊膜混浊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中虹膜不同程度粘连于囊膜分别为5眼和6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组中发生虹膜新生血管2眼,在晶状体切除术组中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2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硅油填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术或晶状体切除术,术后酌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都是处理严重PDR合并白内障眼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 玻璃体手术 晶状体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司霞 孙楚枫 +2 位作者 陈月 冯婉玉 封宇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73-780,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对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术前... 目的系统评价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对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术前IVC联合PPV治疗PD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个队列研究和10个病例对照研究,包含1 625例患者1 844眼。所有RCT文献质量评分均≥3,所有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分均≥5。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IVC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1,95%CI:1.21~1.42,P<0.001)。与单纯PPV组相比,术前IVC组可以缩短手术时间(MD=-21.11,95%CI:-26.39^-15.83,P<0.001),降低VEGF水平(MD=-15.33,95%CI:-19.40^-11.26,P<0.001),减少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术后玻璃体再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IVC辅助PPV治疗PDR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PPV,并发症减少,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手术不同眼内填充物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陶勇 姜燕荣 黎晓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19-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后采用不同眼内填充物的效果。方法对451例(536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PDR连续性病例从视力预后、视网膜复位、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白内障形成... 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后采用不同眼内填充物的效果。方法对451例(536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PDR连续性病例从视力预后、视网膜复位、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白内障形成、玻璃体再出血的角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依据术前或术中是否出现视网膜裂孔来选择眼内填充物,总的视网膜在位率92.54%;保留灌注液患者显示出更好的视力提高率(76.24%)和视网膜复位率(92.00%),低的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率(2.78%)和白内障发生率(8.11%),保留灌注液和填充其他填充物总视网膜复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保留灌注液、填充气体、填充硅油的术后玻璃体再出血均以少量为主,以填充气体组的再出血率最低(10.14%)。结论术前或术中是否合并视网膜裂孔是PDR病例玻璃体手术选择眼内填充物的重要因素,PDRⅥ期并不是选择眼内填充物的指征,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术中医源性裂孔形成可以减少硅油或气体的使用,以避免二次手术硅油取出和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灌注液 膨胀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宁宁 柳力敏 +4 位作者 万超 王建英 周赟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3-1144,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行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8例(70眼)Ⅳ期PDR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38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行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8例(70眼)Ⅳ期PDR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38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ed photocoagucation,PRP)治疗,B组23例(3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2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复查眼底彩色照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A组:治疗后视力不变19眼(50.0%),视力上升10眼(26.3%),视力下降9眼(23.7%);B组:治疗后视力不变5眼(15.6%),视力上升27眼(84.4%),无视力下降。术后6个月FFA检查结果显示:A组:FFA显示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黄斑水肿消退或部分消退11眼(28.9%),黄斑水肿加重16眼(42.1%),发生新的渗漏7眼(18.4%),玻璃体再次出血4眼(10.6%);B组:FFA显示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黄斑水肿消退或部分消退30眼(93.75%),无黄斑水肿加重,视网膜仍有渗漏2眼(6.25%),无玻璃体再次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07±121)μm,与术前(428±151)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术后6个月B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05±69)μm,与术前(417±159)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5)。结论 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者,宜尽早行玻璃体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