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嘉陵江流域实际蒸散发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孙一萌 陈喜 +2 位作者 黄日超 张永生 高满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36,73,共5页
根据嘉陵江流域内12个气象站点1956~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采用改进前后的平流干旱模型对嘉陵江三个子流域的实际蒸散发进行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蒸散发(Ea)贡献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水量平衡法的... 根据嘉陵江流域内12个气象站点1956~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采用改进前后的平流干旱模型对嘉陵江三个子流域的实际蒸散发进行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蒸散发(Ea)贡献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水量平衡法的估算结果相比,改进后模型对Ea的估算精度高于原始模型,且修正后模型参数α与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关性;三个子流域的年际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受下垫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是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2~5倍。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涪江流域的Ea在整个评估期内减少,另外两个子流域的Ea增加;下垫面变化导致涪江和嘉陵江子流域Ea减小,渠江Ea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实际蒸散发量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量年际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梅星 沈冰 莫淑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8,共4页
为提供陕西关中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的合理依据,亟需对关中地区未来主要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报,研究蒸散发量的时空变化是关键。基于近50年7个气象站点资料,应用加拿大互补相关模型(CRAE)计算分析了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年内变... 为提供陕西关中地区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的合理依据,亟需对关中地区未来主要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报,研究蒸散发量的时空变化是关键。基于近50年7个气象站点资料,应用加拿大互补相关模型(CRAE)计算分析了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量的年内变化与其影响因素,获得了实际蒸散发量年内变化与气象因素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实际蒸散发量变化的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年际变化 气候成因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珠峰地区戈壁下垫面上实际蒸散发量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晨露 马耀明 +4 位作者 马伟强 张烺 韩存博 孟纯纯 徐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6,共8页
根据互补理论得出了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峰站)的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散发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湿季(7-10月)的ε值(即使潜在蒸发量增加的那部分感热的比例)小于全年的ε值,干季(1-6月,11-12月)的ε值最大... 根据互补理论得出了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峰站)的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散发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湿季(7-10月)的ε值(即使潜在蒸发量增加的那部分感热的比例)小于全年的ε值,干季(1-6月,11-12月)的ε值最大。其次,对珠峰站的实际蒸散发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在湿季应用互补理论计算得到的实际蒸散发量更加接近于观测值,而干季实际蒸散发量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差距比较大。最后,通过研究珠峰站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散发量分别与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净辐射以及降水之间的关系,发现由于蒸发皿蒸发量在干季主要受风速和温度影响,受相对湿度影响比较小,进而随湿度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干季应用互补理论计算得到的实际蒸散发量与观测值的差距比较大。所以互补理论可能比较适用于湿季,在干季并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发皿 互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红碱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杨梅焕 童海涛 +5 位作者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王添晴 李卓阳 李雅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25期10563-10570,共8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估算了流域内2019年的6个日期的日蒸散发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表明:通过SEBS模型估算的日实际蒸散发量与通过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以及气象站蒸发皿实际观测的蒸散发量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84(P<0.01)、0.602(P<0.05),验证了SEBS模型在红碱淖流域的蒸散发量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红碱淖流域日蒸散发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而冬季最低。流域东部红碱淖水体和流域西部查干淖尔及其周边区域的蒸散发量相对较高。流域中部蒸散发量相对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的蒸散发量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最低的是未利用地。气象因素中,气温、气压和日照时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与蒸散发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5)、负相关(r=-0.840,P<0.05)和正相关(r=0.801,P<0.05),而相对湿度和风速与蒸散发量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SEBS模型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红碱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喻元 白建军 +1 位作者 王建博 位贺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5-253,共9页
基于新型MOD16遥感数据集,在产品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GIS与RS技术统计分析关中地区2000—2012年间实际蒸散发(ET)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差异。结果表明:(1)MOD16-ET在关中地区数据精度良好,验证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 基于新型MOD16遥感数据集,在产品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GIS与RS技术统计分析关中地区2000—2012年间实际蒸散发(ET)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差异。结果表明:(1)MOD16-ET在关中地区数据精度良好,验证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10.38%和0.69;(2)关中地区多年ET均值为520.05 mm·a-1,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递减的三级阶梯格局,四季ET空间分布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一致。(3)ET空间分布受地表覆盖类型影响显著,各地类蒸散强度排序依次为林地(623.67 mm·a-1)>草地(504.51 mm·a-1)>园地(460.86 mm·a-1)>农田(448.89 mm·a-1)>裸地(408.77 mm·a-1);(4)关中地区ET年际变化趋势以0.87 mm·a-1的速率增加,空间分布呈东部减小西部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变化区域面积比例较大且以增加趋势为主,秋、冬季节绝大部分地区ET年际变化不甚明显。关中地区年内各月ET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蒸散量主要集中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时空变化 MOD16 土地利用类型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湿地实际蒸散发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宇平 张丽璇 +2 位作者 王春颖 袁建平 魏怀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寒区湿地实际蒸散发(ETa)过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基于哈尔滨金河湾湿地2015年8月-2016年7月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ETa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期间年ETa为660mm,日最高值达8.1mm/d,夏季(3.4mm/d)最高,春季... 为了解寒区湿地实际蒸散发(ETa)过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基于哈尔滨金河湾湿地2015年8月-2016年7月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ETa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期间年ETa为660mm,日最高值达8.1mm/d,夏季(3.4mm/d)最高,春季(2.3mm/d)、秋季(1.4mm/d)次之,冬季(0.1mm/d)偏低且变化平稳。5月生长期作物系数(Kc)由0.95增加到1.18左右,6月-8月中旬稳定期Kc在1.05~1.18之间,8月下旬-9月枯萎期Kc由1.05减小到0.85左右。影响ETa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不同时间尺度下ETa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略有不同:净辐射和水汽压差与ETa的相关性在两个尺度上均很显著,但30min尺度净辐射与ETa的相关性更高。温度与ETa的相关性在两个尺度上基本一致,高温促进ETa蒸散发而低温抑制ETa蒸散发。日尺度上空气湿度与ETa在秋、冬季相关性明显,30min尺度上春、冬季相关性明显。风速与ETa仅在30min尺度上夏、秋季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仪 实际蒸散发量 作物系数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实际蒸散发模型估算能力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朱非林 王卫光 +1 位作者 孙一萌 郑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35,98,共4页
基于洵河流域1961~198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径流量资料,采用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实际蒸散发模型(AA模型、GG模型、CRAE模型)分别估算该流域的逐日实际蒸散发量。根据水量平衡法的实际蒸散发计算结果对三种模型的原始参数进行调整,并... 基于洵河流域1961~198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径流量资料,采用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实际蒸散发模型(AA模型、GG模型、CRAE模型)分别估算该流域的逐日实际蒸散发量。根据水量平衡法的实际蒸散发计算结果对三种模型的原始参数进行调整,并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评估了三种实际蒸散发模型的估算能力。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模型的原始参数计算出的实际蒸散发量误差较大;调整原始参数后,各模型对年实际蒸散发量的计算精度大为提高,逐月的估算效果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参数调整后的AA模型与GG模型的模拟结果相近,优于CRAE模型的模拟效果;年、月尺度的模型模拟效果综合分析表明GG模型在洵河流域的估算效果相对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互补相关原理 平衡法 互补相关散发模型 洵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7年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志鹏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宋小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0,84,共6页
为了给全面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基于NASA发布的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MOD16A2蒸散发数据产品,分析了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游典型流域2001-2017年实际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均实... 为了给全面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基于NASA发布的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MOD16A2蒸散发数据产品,分析了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游典型流域2001-2017年实际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年均实际蒸散发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多年平均季节蒸散发量空间分布格局与年平均蒸散发量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季节蒸散发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黄土高原年均蒸散发量以8.23 mm/a的速率显著增加,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278.71 mm;黄河中游各典型支流2001-2017年蒸散发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延河流域增速最大(为12.96 mm/a),皇甫川流域增速最小(为4.34 mm/a);不同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差异较大,渭河干流年均蒸散发量最大(为388.26 mm),皇甫川流域年均蒸散发量最小(为153.7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时空格局 退耕还林还草 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V模型的实际蒸散发估算模型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琳 王卫光 +1 位作者 陈曙光 朱非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8,41,共5页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三种基于蒸发互补相关原理的实际蒸散发计算模型(AA模型、GG模型、CRAE模型)对实际蒸散发的估算能力,首先根据北江流域1964~1987年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径流量数据,采用HBV模型模拟得到逐日实际蒸散发量,再利用三...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三种基于蒸发互补相关原理的实际蒸散发计算模型(AA模型、GG模型、CRAE模型)对实际蒸散发的估算能力,首先根据北江流域1964~1987年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同期径流量数据,采用HBV模型模拟得到逐日实际蒸散发量,再利用三种模型分别估算该流域的逐日实际蒸散发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比较,而后以HBV模型计算结果为标准进行原始参数的率定,最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三种模型的实际蒸散发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利用原始参数进行模拟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模型参数经率定后,各模型的模拟精度在年、月尺度上均得到提高:以HBV模型模拟得到的实际蒸散发量为标准,计算所得年极差的变化情况分别为AA模型由274mm减至-0.1mm;GG模型由-84.5mm减至0.3mm;CRAE模型由-91.1mm减至0.3mm;AA模型与GG模型的模拟结果相似,在冬季均呈现出模拟结果偏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年、月尺度上的结果可知,在北江流域,三种模型中AA模型对实际蒸散发量的估算能力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互补相关原理 HBV模型 北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卤泊滩改良盐渍农田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雪蕊 黄领梅 沈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239-243,共5页
蒸散发是能量循环与水循环的结合,准确测定与估算区域蒸散发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节水研究、作物产量模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富平县改良盐渍农田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法的实测资料为基准,采用Hargreaves-Samani法... 蒸散发是能量循环与水循环的结合,准确测定与估算区域蒸散发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节水研究、作物产量模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富平县改良盐渍农田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法的实测资料为基准,采用Hargreaves-Samani法(HS法)、修正的彭曼-蒙蒂斯法(P-M法)、Priestley-Taylor法(P-T法)估算盐渍农田实际蒸散量,比较并检验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生育期,不同天气条件下这些估算方法的精度,以期为类似盐渍农田蒸散量估算提供借鉴。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P-M法估算效果最优,P-T法次之,HS法效果较差,且精度允许范围内,从计算方法的繁简与需求资料难易角度考虑,P-T法较P-M法更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涡度相关法 改良盐渍农田 估算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变化及成因辨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玲玲 陈喜 +1 位作者 夏军 郭凤睿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为了阐明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利用乌江思南以上流域1961—2007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验证了该区域蒸散发量存在互补关系;采用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和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估算该区域蒸散发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 为了阐明气候变化下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利用乌江思南以上流域1961—2007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验证了该区域蒸散发量存在互补关系;采用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和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估算该区域蒸散发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下该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乌江流域蒸散发互补关系显著,基于互补关系估算的该流域1961—2007年该区域蒸散发量减少趋势显著,变化率为1.65 mm/a;实际蒸散发、湿润环境蒸散发和蒸散发能力的显著下降趋势导致了1961—2007年该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表现为具有下降趋势的互补关系.1961—2007年的年日照时数减少导致太阳辐射能量下降以及年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可供蒸散发水量减少可能是造成蒸散发互补关系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散发互补关系 实际蒸散发量 气候变化 南方喀斯特 乌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及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热平衡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福宝 杨大文 +2 位作者 刘志雨 丛振涛 雷志栋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0,共4页
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的38个子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的7个子流域的逐年降水、径流及实际蒸散发和蒸发能力的分析,证明了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关系在海河及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成立的。根据各子流域的长期水量平衡结果,本文验证了水... 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的38个子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的7个子流域的逐年降水、径流及实际蒸散发和蒸发能力的分析,证明了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关系在海河及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成立的。根据各子流域的长期水量平衡结果,本文验证了水热耦合平衡模型中的唯一参数综合反映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规律,与此同时,本文还在海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对根据流域平均坡度(tanβ),相对土壤最大蓄水能力(Smax/0)和相对土壤入渗能力(Ks/■r)估算模型参数■的经验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流域水循环及水资源 实际蒸散发量 潜在 Budyko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