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静 吴永军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客观规律,从最高层面一步步具体化,包含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需遵循的思维、行为规范和操作路径三个层面。已有实践表明,在最高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必须遵循系统性、关联性和序列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逻辑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客观规律,从最高层面一步步具体化,包含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需遵循的思维、行为规范和操作路径三个层面。已有实践表明,在最高层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必须遵循系统性、关联性和序列性三大思维;在中间层面,作为上接理论、下接实践的桥梁,行为规范指出需要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展开,聚焦解决真实问题并坚持学科立场;在底层层面,落实到具体操作,可以从主题选择、顶层设计、具体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实践逻辑 行为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治理:复杂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强强 刘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规则复杂的复合场域中,要利用多重治理要素来匹配乡村场域的不确定性后果。利用嵌入性主体与内生性主体的多元互动,立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合作以及多元文化的互嵌,可归纳出复合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向。具体而言,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促进多重治理要素的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构建稳固的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对复杂性社会的多样需求进行充分回应,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制度预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治理 复杂情境 乡村治理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发展背景下综合高中如何破局:实践逻辑与发展路径
3
作者 贾旻 张一璇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4-23,共10页
梳理我国综合高中的演进脉络,历经初创摸索、探索调整以及改革探索三个阶段。从历史、实践与保障三个向度探究美、英、澳、日四国综合高中的实践经验。据此,应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基础;构建职普融通课程,拓宽学生多... 梳理我国综合高中的演进脉络,历经初创摸索、探索调整以及改革探索三个阶段。从历史、实践与保障三个向度探究美、英、澳、日四国综合高中的实践经验。据此,应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基础;构建职普融通课程,拓宽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激发综合高中办学活力;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发展 综合高中 实践逻辑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逻辑
4
作者 祁占勇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共1页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把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探...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把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序幕后,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的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认识、新定位。那么,如何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需要深刻把握其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教育强国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法明确性原则的实践逻辑
5
作者 吴亚可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51,共15页
刑法明确性原则在根本上要求的是刑法的规范意义明确。通过考察刑法的文本文义与刑法的规范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刑事立法的待续品质与刑事司法的“接续性”,应“根据立法与司法的功能秩序践行刑法明确性原则”这一路径所具有的科学性就... 刑法明确性原则在根本上要求的是刑法的规范意义明确。通过考察刑法的文本文义与刑法的规范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刑事立法的待续品质与刑事司法的“接续性”,应“根据立法与司法的功能秩序践行刑法明确性原则”这一路径所具有的科学性就完整呈现了出来。在刑事立法中,刑法规范文本体系融贯就应被视为明确。运用宪法规范刑法化方法、合理建构刑法规范类型谱系、科学设置罪刑关系、使用统一刑法概念,有助于保障刑法规范文本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和内在聚合性,使其更加趋于融贯,从而将刑法明确性原则在刑事立法中实践落实。在刑事司法中,刑法的规范意义可以适用就应被视为明确。遵循回溯至作为刑法规范基础的类型这一思路,科学运用刑法解释方法阐明刑法规范背后的典型案件原型,并以此为抓手和比照对象,发现具体案件事实的法价值和法意义,进而通过法价值和法意义的等置考察进行刑法规范类型的整合和还原,就能够型构出适用于具体个案的刑法的规范意义,从而将刑法明确性原则在刑事司法中实践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明确性原则 实践逻辑 功能秩序 体系融贯 合类型性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情感治理的实践逻辑
6
作者 蒋培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4,48,共7页
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扩大社会影响的问题,引入情感治理来辅助移民安置工作,从情感教育、情感交流、情感共鸣、情感融合等方面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中的情感治理,让移民安置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基于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相... 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扩大社会影响的问题,引入情感治理来辅助移民安置工作,从情感教育、情感交流、情感共鸣、情感融合等方面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中的情感治理,让移民安置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基于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移民安置工作情感治理的内在逻辑:通过情感导入—情感内化—情感扩散的治理机制来影响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成员,让每一个个体都积极、自觉地参与移民安置工作,推进移民安置得以成功实施;情感治理以情感力量的发挥来丰富现代社会治理手段,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柔性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治理 水库移民安置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历史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建华 钱俊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涵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 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涵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百年探索的传承与弘扬、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内涵的延续与拓展3个方面;历史逻辑包括体育救国、体育兴国、体育报国、体育强国4个阶段。基于此,提出实践逻辑: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促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释放共富效应;注重体育文化创新传播,凝聚精神动力;助推体育生态绿色转型,构建共生关系;深入体育外交全球对话,推动治理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现代化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叶生产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福建省烟叶生产的经验诠释
8
作者 毕佳港 诸培新 +2 位作者 范辉 李满玲 江宏林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185,共9页
烟叶生产数字化治理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路径。以福建省烟叶产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农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从技术赋能、主体协同与制度创新的三维互动机理切入,系统构建涵盖“技术嵌入—关系重构—机制优化”的烟叶生产数字化治理理... 烟叶生产数字化治理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路径。以福建省烟叶产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农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从技术赋能、主体协同与制度创新的三维互动机理切入,系统构建涵盖“技术嵌入—关系重构—机制优化”的烟叶生产数字化治理理论框架,揭示数字技术如何通过赋能主体协同效能与制度供给创新,驱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福建省烟叶生产通过数字技术嵌入,重构烟草企业、烟农、烟技员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优化考核机制与服务体系,形成“共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实现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与综合效益的协同提升。同时,实践中仍面临老龄烟农数字素养不足、考核机制挤占生产资源等问题,需通过适老化技术适配降低操作门槛、优化考核机制释放基层生产力等举措,促进治理效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生产 福建省 农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治理 实践逻辑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宇正 刘旭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3,共8页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重点支撑国民需求、着力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与有效应对职教矛盾转化为目标定位。在实践逻辑方面,中国特色职...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重点支撑国民需求、着力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与有效应对职教矛盾转化为目标定位。在实践逻辑方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与国家战略及职业教育特色相符的建构目标,深化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域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融合,助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课程评价。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明确清晰化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职教课程体系;确定实践化的课程内容,强化与行业企业一线的紧密联系;实施标准化的课程共治,推动校际学分置换与资源共享;重视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科学化的课程评价,设置持续改进课程实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 课程体系 教育强国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互动”与“内外转化”:基层协商治理有效运行的实践逻辑——基于60个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兰剑 李丹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2,共13页
基层协商治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我国60个基层协商治理典型案例,提出“双向互动”与“内外转化”共同构成了基层协商治理有效运行的实践逻辑。其中,“双向互动”既表现为通... 基层协商治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我国60个基层协商治理典型案例,提出“双向互动”与“内外转化”共同构成了基层协商治理有效运行的实践逻辑。其中,“双向互动”既表现为通过党政统合协商治理,自上而下划定协商治理边界,也包括依托社民联动协商自治,自下而上构建合法化空间,从而实现主体视角中协商治理结构的跨层级调和;“内外转化”则表现为凝聚协商情感认同,促进内在协商理念培育,并外化为协商实践行动,从而实现协商治理运行过程的“刚柔”调节。研究既揭示了基层协商治理有效运行的实践逻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话语体系,也有利于为基层协商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协商治理 协商治理有效性 实践逻辑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实践逻辑
11
作者 任雯君 吴一鸣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2-49,共8页
从功能定位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四链融合发展的精准实践、多元主体办学的落地形态、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高地。但是,实践中仍然面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上辨识度不高,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未能为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提... 从功能定位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四链融合发展的精准实践、多元主体办学的落地形态、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高地。但是,实践中仍然面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上辨识度不高,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未能为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提供切实保障,资源保障不够匹配、对产教融合实践的支撑度不足,育人模式不够联动、未能充分发挥产教协同平台优势等现实困境。为此,应以特定产业需求为聚焦,推动产教精准匹配;以多元利益协调为关键,打造高效运行实体;以产业和技术变革为驱动,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以技能有效供给为指向,创新人才育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产业学院 功能定位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12
作者 嵇睿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建构历程遵循着特定的实践逻辑。从实践立场层面,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呈现出“多”与“一”的理论样态“、本”与“源”的合力结构、“前”与“后”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建构历程遵循着特定的实践逻辑。从实践立场层面,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呈现出“多”与“一”的理论样态“、本”与“源”的合力结构、“前”与“后”的建构遵循;从实践前提层面,它高度遵从前瞻意识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体现了在“古”与“今”中明确现代内涵、在“本”与“新”中澄明存在形式、在“根”与“魂”中揭示形态内核;从实践原则层面,它着重凸显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兼顾“广”与“深”的文化构建原则、统筹“主”与“次”的文化发展秩序、蕴蓄“破”与“立”的文化更新规律;从实践价值层面,它深刻体现民族禀赋与全球主义相统一,表现为于“时”与“势”中厘清文明转型诉求、于“大”向“强”中筑牢民族文化认同、于“中”与“外”中构建新型文明格局。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实践逻辑,对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及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I背景下智能化出版的变革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全中 佟雨欣 曾婉琪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3,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驱动出版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迁,催生了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的全新智能化图景。面对GAI技术引发的信息质量、传播、监管与人才等层面的结构性挑战,出版业需要认识到自身在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上的价值与变革逻辑...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驱动出版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迁,催生了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的全新智能化图景。面对GAI技术引发的信息质量、传播、监管与人才等层面的结构性挑战,出版业需要认识到自身在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上的价值与变革逻辑。在实践层面,智能化出版不仅要在内容供给、加工处理与价值转化的全流程中发挥GAI的创造性作用,还要在“敏捷治理”的框架下加强人机协作,在技术创新与行业规范的平衡中解决可信性的核心问题,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I AI赋能 智能化出版 变革逻辑: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
14
作者 鲁子箫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坚持系统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支撑。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从历史逻辑看,坚持系统观念是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经历了从经济社会宏观发展向... 坚持系统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支撑。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从历史逻辑看,坚持系统观念是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经历了从经济社会宏观发展向教育领域纵深推进的理论演进过程,呼应着未来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求,也是当前破解教育领域顽瘴痼疾的现实之需。从理论逻辑看,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在于坚持“四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走出过去教育改革发展被动应变、自说自话、各自为政、顾此失彼等困境,努力形成全系统发力、全方位育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从实践逻辑看,关键在于把握好“五大关系”:准确把握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观念 教育强国建设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15
作者 陈政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理清其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通过构建三阶段动态演进框架来揭示其助推机制:初始培育阶段通过生态修复与资源整合,形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理清其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双重战略价值。通过构建三阶段动态演进框架来揭示其助推机制:初始培育阶段通过生态修复与资源整合,形成生态文化协同振兴范式;协同增值阶段着力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借助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本提升实现治理效能跃迁;集成转化阶段则通过产业生态双向融合机制,构建绿色要素配置体系,驱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研究发现,该机制实施面临价值转化边界模糊、市场机制适配不足等共性难题,同时面临生态资源禀赋差异引致的区域性障碍。为此提出差异化推进策略:在空间维度建立地域适配模式。同时也关注到解决共性难点:采用村社理性整合市场机制;在制度维度科学界定价值化边界,创新生态资源产权置换路径;在实践维度构建多主体协同网络,完善生态补偿与价值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逻辑 动态发展 区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域理论的体育对外交往实践逻辑及其策略
16
作者 于思远 冯一夫 刘波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2,共8页
体育对外交往的实践逻辑是体育对外交往基本原理研究的核心构成部分。基于对体育对外交往基本原理研究动态的梳理,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厘析体育对外交往场域的构成要素。提出体育对外交往的实践逻辑为:在国际社会中,一个主权国家基于自... 体育对外交往的实践逻辑是体育对外交往基本原理研究的核心构成部分。基于对体育对外交往基本原理研究动态的梳理,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厘析体育对外交往场域的构成要素。提出体育对外交往的实践逻辑为:在国际社会中,一个主权国家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将外交活动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发该国的体育资源并依托现有的国际体育资源形成国家社会制度与国家文化体育式展示方式,进而与另一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交往,以此对传统外交方式形成补充,最终通过在体育对外交往场域塑造国家形象与展示国家文化而提升国际地位。依此逻辑提炼了体育对外交往场域的结构性要素,在此基础上从我国体育对外交往角度提出5个方面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对外交往 实践逻辑 场域理论 体育资源 外交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治抑或服务: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实践逻辑——以Z县基层社会治理“1844”制度为例
17
作者 马良灿 康宇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在治理制度与治理主体、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互构关系中理解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化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制度的认识。在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治理方式与治理内容等层面,案例县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 在治理制度与治理主体、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互构关系中理解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化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制度的认识。在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治理方式与治理内容等层面,案例县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实践中,过度强调管治逻辑导致制度创新成为基层政府自上而下向乡村社会不断延展科层制权力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民众自下而上的社会权利被忽略,基层治理陷入行政需要与民众诉求、行政工作与社区自治、技术理性与复杂现实、管治社会与服务民众相交织的多重困境中。县域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创新需要处理好管治与服务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在行政权力与民众权利的上下联结和制度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融合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村治理 制度创新 实践逻辑 双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中介方法论的思考
18
作者 许晓革 张祥兰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的角度解释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逻辑的方法论意蕴,得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具有融合性、关系性与生成性三大关键属性。基于实践逻辑的中介方法论,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即立足真实情境,运用实践思维;坚持全面协同,优化实践机制;基于素养导向,生成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 中介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实践逻辑
19
作者 杨理想 翟月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2,共7页
实践逻辑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有必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认知性实践逻辑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就业法律知识进行甄选、作出符合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体系化系统化解读,以完成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实践逻辑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有必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认知性实践逻辑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就业法律知识进行甄选、作出符合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体系化系统化解读,以完成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养成的认知构造;情感性实践逻辑就是通过内需生发进行情感唤起、以关心互动进行情感联结、以场景营造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养成的情感刻画;行为性实践逻辑则是通过四年贯通、线上线下的时空切割整合、借助于现代技术开展个性化培养,从而完成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养成的行动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教育 法律教育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机制创新
20
作者 张皓艺 李燕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4期175-177,共3页
浙江省“千万工程”以生态治理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乡村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该文从政策演进、治理创新与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剖析了其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借鉴的... 浙江省“千万工程”以生态治理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乡村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该文从政策演进、治理创新与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剖析了其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实践逻辑 生态治理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