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实践诠释学路径 被引量:12
1
作者 蔡后奇 洪晓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29,共8页
文化因"自觉"而"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主体开放性的高级文化结构,是文化自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不可抑制的主体心理涌现,所以两者不是完全同质性的建构,而有其自在自为的逻辑发展过程。从实践诠释学的视域来看... 文化因"自觉"而"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主体开放性的高级文化结构,是文化自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不可抑制的主体心理涌现,所以两者不是完全同质性的建构,而有其自在自为的逻辑发展过程。从实践诠释学的视域来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实践进程主要是在从文化的"效果历史"意识到"世界历史"视野、从"读者视域"到"作者视域"、从"诠释循环"的主体内化到"主体的客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金福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45,共5页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没有逻辑通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释学 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斯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志平 文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7,共8页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斯 实践诠释 科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玄学的“生命实践诠释学”——以阮籍、嵇康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暴庆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1,共5页
嵇康、阮籍以自身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庄学精神,他们的哲学可称为"生命实践诠释学"。嵇康、阮籍通过对庄学自然论、养生论、礼法批判、处世方式等内容的生命实践诠释,使庄学从纯粹的理论展现为具体的行为,是庄学精神在魏晋时代... 嵇康、阮籍以自身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庄学精神,他们的哲学可称为"生命实践诠释学"。嵇康、阮籍通过对庄学自然论、养生论、礼法批判、处世方式等内容的生命实践诠释,使庄学从纯粹的理论展现为具体的行为,是庄学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现实呈现。因此,对经典的诠释方式,不仅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实践的。同时因为阮籍、嵇康自身的性格、对庄学的理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庄学的实践诠释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玄学 阮籍 嵇康 生命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理运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浩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6-11,共6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诠释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即实践诠释学,从而实现了诠释学领域的重大革命。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理论指导实...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诠释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即实践诠释学,从而实现了诠释学领域的重大革命。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理论指导实践""意义先在"以及"释义学循环"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形成了基于"实践选择理论"的实践反思法、基于"意义生成"的理念生成法以及基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经验析取法。要合理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分别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践哲学以及问题哲学等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诠释 方法论 唯物史观 实践哲学 问题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诠释学视阈下韦努蒂的“差异伦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镇源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99,共4页
为挑战西方译坛盛行的欧美中心主义,美国当代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以尊重差异为旨归的"差异伦理"观念。然而,这一观念极易给人留下偏激的印象,似乎是韦努蒂在"异化/归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下制造的一种极端化价... 为挑战西方译坛盛行的欧美中心主义,美国当代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以尊重差异为旨归的"差异伦理"观念。然而,这一观念极易给人留下偏激的印象,似乎是韦努蒂在"异化/归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下制造的一种极端化价值取向。本文将这一翻译伦理观念纳入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视阈之下进行考察,指出"差异伦理"的立足点并不在于对"归化/异化"两极的选择,而是在于翻译活动对待差异的道德态度。由此"差异伦理"与绝对化思维划清界线,获得了更大的包容度和张力。这一论证在消除对"差异伦理"的误读,还原韦努蒂初衷的同时,也凸显了这一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伦理 实践诠释 道德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基于实践诠释方法论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8,共12页
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关于该问题的现有讨论缺乏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在出现争议时没有一个解决分歧的反思性判准。根据实践诠释方法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如何,其实取决于我们对指导性案例之特征及其独... 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关于该问题的现有讨论缺乏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在出现争议时没有一个解决分歧的反思性判准。根据实践诠释方法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如何,其实取决于我们对指导性案例之特征及其独有价值的理解。指导性案例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提供对裁判规则的较佳证立,而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提升司法的说理性,来促进法律作为一项尊重人的社会合作事业的品质。对案例指导制度的说理性特征与说理价值的认识,有助于解决当前理论界有关指导性案例效力问题的一系列分歧,为法官在裁判时如何对待指导性案例给出明确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实践诠释 案例指导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浩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并非强调"实践即诠释",但它所追求的恰恰是对以实践作为基础的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行真理性的追问和价值考量,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可以称之为实践诠释学。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是它以实践作为出发... 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并非强调"实践即诠释",但它所追求的恰恰是对以实践作为基础的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行真理性的追问和价值考量,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可以称之为实践诠释学。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是它以实践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哲学诠释学困境的重要出路,强调诠释的重点是彰显并实现人的价值,诠释的实现途径是认识与实践的双向互动。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在反复验证知识真理性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诠释 知识 真理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溯源、实践诠释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经验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独立自主论断的同频共振,构成中国共产党...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经验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独立自主论断的同频共振,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经验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的百年历史实践,构成其生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经验,要一以贯之把独立自主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坚持独立自主同时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推动开展独立自主原则经验的国际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独立自主 理论溯源 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哲学之诠释学路径——以叙事逻辑为中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5,共9页
作为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实践问题的理论化解答,实践哲学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鸿沟,致使实践哲学无法切实地表现和理解实践,以致于难以完成其根本任务——指导实践。实践诠释学能够承担实践理论的普遍性和实... 作为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实践问题的理论化解答,实践哲学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鸿沟,致使实践哲学无法切实地表现和理解实践,以致于难以完成其根本任务——指导实践。实践诠释学能够承担实践理论的普遍性和实践本身的特殊性之间的中介功能。它通过叙事的逻辑,一方面对象化地再现出实践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表达出实践中多重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关系,从而能够切实地把握实践。而且,在叙事逻辑的框架下,可以构造出适用于实践过程本身的实践理性模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理论困境,在其诗学中通过叙事逻辑得到部分解决。这个思路启发保罗·利科构建出基于叙事理论的实践诠释学,这一路径的诠释学也凸显出诠释学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双重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实践诠释 叙事逻辑 实践理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俊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81,共12页
“中国诠释学”建立在中国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中国诠释学至少有“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 “中国诠释学”建立在中国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中国诠释学至少有“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政治诠释学”三种类型,三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实学”。在中国实践诠释学中“,诠释文本”与“使用文本”绾合为一。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条件所塑造的“历史性”特别彰显,诠释者的“主体性”浸润在“历史性”之中。中国的生命诠释学,主要表现在诠释者与经典的“相互参与”,尤其是“古”与“今”的相互参与,以及诠释者的“理性”与“信仰”的相互参与。在作为政治诠释学的中国诠释学中“,治道”或“政术”远多于“政道”或“政理”,而且“道德判断”大于“事实判断”。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在于将经典诠释言论加以“脉络化”,重视经典诠释者的时间、空间脉络,以及思想的内在脉络,经由细绎二千多年来中国经典诠释言论的思想史研究进路,而提出具有厚度的现代中国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诠释 实践诠释 生命诠释 政治诠释 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的现象学考察与伦理学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晏辉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20-44,196,共26页
诠释的现象学考察旨在呈现诠释的原始发生,诠释者何以有意愿和能力对“不再是”的文本和“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证明;而诠释的伦理学批判则追问诠释行为的正当性基础、追问诠释文本行为的真实动机。对“不再是”的文本进行诠释目的... 诠释的现象学考察旨在呈现诠释的原始发生,诠释者何以有意愿和能力对“不再是”的文本和“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证明;而诠释的伦理学批判则追问诠释行为的正当性基础、追问诠释文本行为的真实动机。对“不再是”的文本进行诠释目的在于基于本义、中介转义以开出新义,其后果只对诠释者有效,并不影响和决定他者的思考与行动;对“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诠释,可有当事者诠释和旁观者诠释两种,前者旨在辩护和证明,后者旨在反思和批判。实质上,作为旁观者的诠释已是公共舆论,是对公共善的追求,并以此对背离或解构公共善之“显失公正”行为展开反思与批判。实现从技艺诠释学向实践诠释学的转向,不仅仅是理论的旨归,更是一种强烈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技艺诠释 实践诠释 现代性 正义 公共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新篇章
13
作者 王干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思维 《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诠释》书评 倪志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世界在信息文明形态中建构的若干哲学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新汉 于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8,共11页
人类通过实践构建以物理世界为载体的价值世界,实践是价值世界的本体。“诺亚方舟”的传说给价值世界构建以警示。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不能与之并列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发挥“宇宙的... 人类通过实践构建以物理世界为载体的价值世界,实践是价值世界的本体。“诺亚方舟”的传说给价值世界构建以警示。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不能与之并列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发挥“宇宙的无限权力”。划分文明形态的标准是与“怎样生产”相联系的“劳动资料”,信息文明形态是劳动资料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价值世界构建所形成的数字化效应,是人文精神实现其“无限权力”的体现。人是价值世界的唯一主体,从根本上规定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价值世界构建中如何发挥作用。人在价值世界构建中与物之间、与人之间发生作用的数字化方式,使主体能动性再次体现人文精神的“理性之光”。价值世界构建中的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在本质上是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异化。需要关注人工智能的进化和“全景监视场景”的大数据导致的人的主体地位的异化倾向。人文精神通过“实践诠释”,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价值世界构建中的异化倾向予以批判。这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世界构建 人文精神 信息文明形态 异化 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人,圣言与圣行:作为一种经学判断的“孔子作《春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西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5,共9页
从观念构成及话语运作来重访"孔子作《春秋》"的争议问题,可将这一声明解析为三项话语要素:即作者、文本与书写。在汉代,对《春秋》作者的溯归与形塑,关联着《春秋》文本和书写的定位,三者协同运作,表征着不同的经学立场与判... 从观念构成及话语运作来重访"孔子作《春秋》"的争议问题,可将这一声明解析为三项话语要素:即作者、文本与书写。在汉代,对《春秋》作者的溯归与形塑,关联着《春秋》文本和书写的定位,三者协同运作,表征着不同的经学立场与判断。在中国经学话语空间中,诠释主体与话语系统是相互生产的,而圣人、经书与书写这样的观念更需要被视为话语系统内部具有自我指涉与交互指涉意义的符号。"孔子作《春秋》"这一经学声明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话语述行的能量:经学诠释主体通过言语行为的反复实施来构建话语事实,也施行经学实践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书写 经学 诠释实践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转型发展“1+2”新模式——山西柳林的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占全 魏冕瑾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9-69,共1页
当“1+2”成为一种发展模式的时候,它的答案就是无穷大,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用实践诠释着这个答案。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山西省 县域 实践诠释 跨越发展 柳林县 吕梁市 联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质职教 关于宁波外事学校的报告
17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24-47,共24页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怎样的职业教育才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从何而来?这是中国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怎样的职业教育才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从何而来?这是中国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要回答的时代命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的道路上,许多学校都在努力用自己特有的办学实践诠释心中的答案。正是他们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职业教育最为绚丽的图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灿烂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外事学校 现代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 职教 品质 现代化进程 教育改革 实践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将率先登上农业机械化的玉皇顶
18
作者 张蓝水 《山东农机化》 1999年第11期1-1,共1页
农业产业化这个提法,首先起源于山东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专家学者议论的话题。山东农民却以自己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农业产业化的本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全国农机界... 农业产业化这个提法,首先起源于山东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专家学者议论的话题。山东农民却以自己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农业产业化的本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全国农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山东省农机人的开拓勇气和创新精神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机化 农业产业化 创新精神 乡农机管理站 农业现代化 跨区作业 农民增收 实践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两个结合”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19
作者 王芙蓉 赵璐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22期174-177,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两个结合”是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和历史坐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100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两个结合”是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和历史坐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理论指导实践,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稳定繁荣和现代化建设成败,必须以“两个结合”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的实践路径为动力,把握“两个结合”在乡村振兴中的逻辑意蕴和基础思维,发挥“两个结合”在乡村振兴中的目标引领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乡村振兴 基础思维 实践诠释 引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