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社会工作的生活性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1
作者 芦恒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抽离、时间的边界模糊和历史生成性缺失;主观层面表现为生活常规被忽视和生活情感的缺失。为此,数字社会工作应在生活情境搭建、智治空间整合、数字时间体验、社区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夯实客观性生活基础,整合线上的“虚拟性、变动性、精英性”与线下的“现实性、稳定性、大众性”;在数字化常规化行为、情感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夯实主体性基础,实现线上“特殊性、客体性”与线下“常规性、情感性”相统一。双重统一能够促使社会工作在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之变的同时,坚持生活中的不变,帮助服务对象在数字化环境下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推动社区智治体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数字社会工作 生活实践 生活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遮蔽·澄明: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的三重审视
2
作者 王晓丽 卢鉴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45,共9页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 当前,学界对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多持乐观态度,期望乡村教师能够成为公共精神的传承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链接者。但在现实教育语境下,乡村教师的公共生活实践面临文化责任缺位、场域环境脱嵌、政策授权缺失三重遮蔽。面向新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乡村教师应立足自身职业角色本位,通过乡村学校乡土文化责任的唤醒、乡村教师核心责任的厘清、政策领域修法立规的完善,为乡村教师个体的公共生活实践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生活实践 职业角色 乡土文化责任 乡村教师核心责任 修法立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类生活实践:数字极简主义的消极自由与积极建构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敏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180,共15页
“数字极简主义”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数字生活方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同时引发广泛社会讨论。数字极简主义强调数字技术应用的适度与合理,注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保护,采用数字断舍离、主动制定技术规则等多种方式抵抗数字生活中的精神重... “数字极简主义”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数字生活方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同时引发广泛社会讨论。数字极简主义强调数字技术应用的适度与合理,注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保护,采用数字断舍离、主动制定技术规则等多种方式抵抗数字生活中的精神重负。数字极简主义以生活实践为方法,保障和实现的是个体的消极自由,并强调应对数字时代生活领域内的新型权利予以肯认;数字极简主义更是一种价值探究,体现了人们对何为良善数字生活的伦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极简主义 技术社会 消极自由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 传统村落 非遗 皇都村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花果同枝”现象的实践探究
5
作者 张艳娟 刘晓菊 魏永强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86,共2页
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理念,将生活中所看到的“花果同枝”现象转化为实践探究主题。通过分小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和“花果同枝”现象的生物学原理,并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花果同枝 生活·实践 实践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枫桥经验”中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与生活实践 被引量:6
6
作者 贾琛 萧放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51,共10页
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 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逻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同时通过“国家制度的民俗化实践”,创造性地保留着民间治理传统对现代治理过程的参与。“枫桥之制”与“枫桥之治”的循环校正、叠加渐进是“枫桥经验”的运作动力,它们共同整合着充满褶皱的日常生活与法典化的制度规则,实现着国家制度与民俗生活的双向建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 民俗传统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地掌握世界:论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及其审美价值指向——兼论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理宣 马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2,共9页
人类实践的本质是以生活为主题的社会活动。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建基于自古希腊哲学思想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厚重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表征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确立了马... 人类实践的本质是以生活为主题的社会活动。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建基于自古希腊哲学思想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厚重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表征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生活实践观,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以“艺术地掌握世界”为价值指向,形成了科学、生产和审美内在统一的生活实践理论。艺术地掌握世界,标志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等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整合,实现个体生命与类生命的全面、自由而自觉的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生活实践理论 掌握世界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趣缘群体实践——基于对某剪纸群体的参与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滕璐阳 徐赣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共7页
趣缘作为人际结合的方式之一,相对因血缘、地缘、业缘建立的关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与变动性。这就决定了趣缘在本质上指涉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关切到“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趣缘群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 趣缘作为人际结合的方式之一,相对因血缘、地缘、业缘建立的关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与变动性。这就决定了趣缘在本质上指涉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关切到“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趣缘群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互动、社会资本、亚文化等维度,存在过分依赖西方理论、范式日趋僵化的问题。而立足现代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视角,考察趣缘群体内部的文化建构方式,关注个体行动与情感表达,探讨民众在趣缘群体中建构美好生活的过程与行为逻辑,恰好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在一个由传承人及其学生组成的剪纸趣缘群体中,成员通过“在家里”学习、课堂中“和而不同”的创作、日常交往中的分享型互惠等实践,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结和融洽而理想的日常实践方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收获到稳定的快乐。这种对多元化的日常实践以及生活意义的追问,既能够呈现趣缘群体内部的丰富性、释放理论活力,也是现代民俗学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缘群体 日常生活实践 现代民俗学 剪纸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的缘起、特征与实施 被引量:2
9
作者 万亚莉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2-66,共5页
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作业设计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赋能作业改革,指出有教育意义的作业应具有“以儿童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路径”的典型特质。同时结合作业... 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作业设计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赋能作业改革,指出有教育意义的作业应具有“以儿童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路径”的典型特质。同时结合作业实例,阐述小学英语“儿童生活实践作业”从组织形式、驱动方式、教学关系、支持系统和评价样态各方面的整体构建,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儿童生活实践类作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 教学做合一 小学英语 儿童生活实践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学创意写作的基本特征及实施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睿 夏艳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68,80,共5页
“生活·实践”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为了生活与实践的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创意写作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二者有内在的联系。“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学创意写作应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 “生活·实践”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为了生活与实践的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创意写作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二者有内在的联系。“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学创意写作应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并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学创意写作具有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其实施路径主要有:立足统编教材,开发创意写作课程;建立创意写作工坊,激发创意写作动力;挖掘生活实践资源,提高创意写作效能;丰富写作评价,展示创意写作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实践”教育 创意写作 基本特征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的爱国主义”: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活实践
11
作者 方飞 程文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3,共8页
近年来网络爱国主义逐渐演变为青年群体“日常的爱国主义”特殊实践。区别于网络民族主义的被动激发,“日常的爱国主义”是青年群体的生活实践。基于其政治功能,“日常的爱国主义”成为常规化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日常的爱国主义”的生... 近年来网络爱国主义逐渐演变为青年群体“日常的爱国主义”特殊实践。区别于网络民族主义的被动激发,“日常的爱国主义”是青年群体的生活实践。基于其政治功能,“日常的爱国主义”成为常规化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日常的爱国主义”的生成逻辑是青年在网络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自觉,被网络碎片化事件触发爱国情感,并实现媒介实践与爱国主义的互构。“日常的爱国主义”实践进路包括爱国情感动员的双重模式,爱国议题生产制造“重叠共识”和爱国消费风尚的行为转化。拓宽青年政治参与的边界,以爱国主义的建构优化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日常的爱国主义”导向有序化和规范化发展是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青年 爱国主义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大健康与小环境
12
作者 程瑜 李佳叶 +1 位作者 贺莉萍 陈敬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0,共5页
个体的健康小环境与宏观的大健康的关系仿佛芥子纳须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大健康观念涵盖个体、社会和环境健康三个维度,强调对健康的全面维护与促进,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实践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文化意义的载... 个体的健康小环境与宏观的大健康的关系仿佛芥子纳须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大健康观念涵盖个体、社会和环境健康三个维度,强调对健康的全面维护与促进,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实践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文化意义的载体。人类学通过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与生活志的研究方法为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于个体的健康日常生活的新角度,揭示了个体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多重逻辑,为提升社会整体健康水平、推动大健康战略的落实提供了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健康 日常生活实践 社会照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感引导下的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基于日常生活的多尺度建构视角
13
作者 操小晋 周维楠 +1 位作者 李雪伟 刘风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地方感借由即时感知和长期社会建构影响人的时空行为,以地方感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可通过地方认同的形塑与作用推进社区营造,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回溯日常生活的理论转向,结合地方感理论构建社区实践的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地方感在... 地方感借由即时感知和长期社会建构影响人的时空行为,以地方感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可通过地方认同的形塑与作用推进社区营造,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回溯日常生活的理论转向,结合地方感理论构建社区实践的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地方感在日常的具身实践中产生,同时人的行为流动逐渐跨越固有的社区边界,拓展为从身体到社区再至区域的多尺度地方意义的建构。其中,功能性的社区更新建立在对居民诉求及时回应和多主体协调治理的基础上,重塑人的中心性是对社会关系异化的战术抵抗。这可深化情感性的邻里关系联结,而象征性的地方文化则进一步将对外的社区印象转变为向内的生活自洽。地方感作为持续性社区治理的撬动关键,未来应在广泛的中小城市增加实证研究,以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地方感 地方意义 日常生活实践 多尺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精神障碍者日常生活实践的失序与重塑 被引量:5
14
作者 齐建 于玲 +1 位作者 王素明 王志中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56,68,共6页
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分析视角,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深描曾患精神障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发现他们要面对生活的失序,包括带病生活日常化、家庭系统受损和社会失能与污名等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困境叠加,揭示了对精神障碍群体的... 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分析视角,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深描曾患精神障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发现他们要面对生活的失序,包括带病生活日常化、家庭系统受损和社会失能与污名等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困境叠加,揭示了对精神障碍群体的排斥从制度文化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同时,精神障碍青少年通过个体的韧性坚持、家庭关怀保护、社会链接赋能等策略“正常化”生命历程,实现主体性重塑。最后提出利用自我决定、社会关系协调等优势视角帮助青少年精神障碍者重整日常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青少年 精神障碍者 失序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窥“道”:缺水社会的生活实践与秩序变迁--以西北T村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台文泽 王悦 唐虹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4-99,共6页
对水资源缺乏地区水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学研究能具体而微地理解以"水"为中心的生活实践及其当代变迁。西北T村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社会,一方面,基于水资源生态整体状况的传统文化表达、实践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感与社会心理,一方面... 对水资源缺乏地区水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学研究能具体而微地理解以"水"为中心的生活实践及其当代变迁。西北T村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社会,一方面,基于水资源生态整体状况的传统文化表达、实践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感与社会心理,一方面,在以泉水资源作为中心的村落社会交往实践中,既展现出以道德为主而非激烈争夺的特征,也透过以泉水分类、神圣等级建构为特征的水神信仰呈现了社会结合的多元宗教信仰底色,与以往研究的丰水型社会明显有别。在大流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尤其是作为现代化标志的自来水工程建设与使用,不仅使传统泉域社会生活具有的地方感知性、道德性、信仰底色及互动意义消退,而且水的商品化及权力、结构下的管理实践对村落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折射出当代村落发展中的新现实,当务之急是如何重构有序合理的乡村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乡村 生活实践 泉域社会 秩序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式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实践及其抗争——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欣 章译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4,172,共12页
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消费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以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通过消费完成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消费式表达。研究发... 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消费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以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通过消费完成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消费式表达。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仅通过身体消费对传统乡土气息进行装扮与改造,以消费式的自我呈现与媒介环境中大众传媒塑造的弱势、边缘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抗争,更通过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消费式占有,与现实处境中不平等群体身份和社会地位进行抗争。消费作为一种"资本"表征新生代对于农民工群体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隐性抗争,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推动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与文化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适应 生活实践 身份抗争 消费式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实践与大众抵抗的政治学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德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9,共5页
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既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理论的质疑,也是对后者的重要扩展。在西马的理论视域中,大众已经被当代资本主义的严密控制彻底奴役。德塞都则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所忽视的一个重... 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既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理论的质疑,也是对后者的重要扩展。在西马的理论视域中,大众已经被当代资本主义的严密控制彻底奴役。德塞都则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在承受统治者社会控制的效果的同时也对控制进行了反击和抵制。在此意义上,大众成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无名英雄"。消费活动是大众开展抵制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商品的"生产性"的使用,大众在统治者所创设的空间之内开辟了自己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抵抗 消费 空间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 被引量:9
18
作者 唐永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本文从考察道德的存在时空及存在方式的特点入手,通过寻找道德(包括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与非道德的区别所在,发现并揭示了“道德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的一种品性”。
关键词 生活实践 道德 本质 存在时空 存在方式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5
19
作者 刘来兵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6-164,共9页
“生活·实践”教育是生活教育学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视域,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中国经验。“生活·实践”教育基于生活与实践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与价值,让教... “生活·实践”教育是生活教育学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视域,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中国经验。“生活·实践”教育基于生活与实践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与价值,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为学生创造美好人生。其内涵是教育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基本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力、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合作力和创新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生活·实践”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为:突破僵化的课堂空间,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携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学生建构健康的课余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实践”教育 生活教育 实践育人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现代化:从政治叙事转向生活实践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孟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7-122,共6页
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借助于政治叙事获得了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阶段,而提出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意是要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领域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本身来确立其现实合法性,这就要求... 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借助于政治叙事获得了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阶段,而提出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意是要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领域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本身来确立其现实合法性,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从政治叙事转向生活实践。转向生活实践的关键路径是区别与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有别的中间设计:以"善治"为导向的治理机制,这一治理机制包括四个基本成份,即政府理性主导机制、合法化的委托—代理机制、有限责任分担机制和可持续合作动力机制。生活实践的"善治"实现就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完成,其主要标志就是理性化的治理主体关系结构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机制 政治叙事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