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国战略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德全 彭洪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在本质要义上要求“质”与“量”双向维度上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在本质要义上要求“质”与“量”双向维度上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作为一项涉及多元利益相关参与主体的系统性工程,在基本特征上以适应和引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劳动需求为社会表征、以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属性为教育表征、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价值表征。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科技”、以赋能每个个体高质量发展“强人才”,进而实现“教育强”“科技强”“人才强”的强国战略。为此,宏观层面要以政策制度顶层设计牵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观层面要以数字产业转型升级激活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微观层面要以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驱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融合式教学”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 被引量:3
2
作者 任艳妮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必然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融合”式教学阶段。数字化技术促发了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将网络云课堂、线下专题教学课堂、翻转课堂、“克隆班”异地-同步课堂、社会大课堂等五大“融合...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必然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融合”式教学阶段。数字化技术促发了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将网络云课堂、线下专题教学课堂、翻转课堂、“克隆班”异地-同步课堂、社会大课堂等五大“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引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助力思政课教学向智能化、全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迈进,促进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转变的价值意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实践原则,以内生机制保障“融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不断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融合式教学” 高质量发展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基本遵循和实践理路
3
作者 金伟 高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话语表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于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式、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向世界现代化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话语表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于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式、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向世界现代化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因素。其中,中国共产党是话语主体,发展事实是话语客体,政治、学术、生活和世界话语是话语表达方式,国内、国际是话语场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在话语形态上使引领性话语、问题式话语与诠释性话语相统一,在逻辑架构上使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关联,在话语功能上使呈现思想、传播理念与启迪新知相结合。具体而言,要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核心要素 基本遵循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区教育的空间转向及其实践理路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晓斐 后慧宏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社区发展理念、内容及场所的转变,致使相关研究从注重物理空间逐渐转向关注人与自身所处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作为社区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深刻影响着社区学习者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教育空间,发... 社区发展理念、内容及场所的转变,致使相关研究从注重物理空间逐渐转向关注人与自身所处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作为社区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深刻影响着社区学习者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教育空间,发现其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也是一种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在社会流动的驱动下,社区教育空间在拓展延伸、开放互通的过程中,逐渐从“聚合封闭”转向“场景开放”,从“制度规划”转向“情感共系”,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由此推动了社区教育场所的重构、内在情感的联结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基于“物理—社会—文化”三重维度探索社区教育空间转向的实践理路,以期为新时代社区教育实践研究提供学理思考与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空间转向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职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实践理路
5
作者 刁佳玺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05-108,共4页
涉农高职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围绕涉农高职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师资队伍建设短板、学生... 涉农高职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围绕涉农高职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师资队伍建设短板、学生“三农”情怀培育欠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难题等现实困境。提出以政策引领明确使命担当、以产业驱动优化专业布局、以教育为本培育新型人才、以协同育人凝聚多方合力的行动逻辑。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厚植“三农”情怀创新育人模式、完善政策保障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实践理路,旨在为涉农高职学院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职学院 乡村振兴 现实困境 行动逻辑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6
作者 于敏章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2期20-22,共3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崛起,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元素,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崛起,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元素,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旨在阐述新质生产力在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境遇,并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理路,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创业教育 价值意蕴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68,90,共4页
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要从主要特征和价值效能两个方面把握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当前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在意识、技术、能力、治理等维度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数字思维引领、... 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要从主要特征和价值效能两个方面把握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当前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在意识、技术、能力、治理等维度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数字思维引领、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体系建构、数字人才培育等方面着力,以切实提升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数字赋能 精准思政 现实境遇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8
8
作者 阮一帆 明月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共10页
精神生产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起点和基石。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具有物质制约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民族开放性和自由超越性等规律特征,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起点和基石。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具有物质制约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民族开放性和自由超越性等规律特征,精神生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项整体、系统、稳步推进的工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涵盖其基础目标、中心目标、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从实践理路方面审视,需要在精神生产活动的完整过程中推进共建共享共赢共富。要深化精神生产改革、优化精神分配机制、夯实精神交往基础、提高精神消费能力,实现精神生产的共建、精神分配的共享、精神交往的共赢以及精神消费的共富,使人们拥有丰盈的精神生活、积极的精神状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目标体系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 被引量:4
9
作者 郎贤梅 刘从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62-65,共4页
高校“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依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的涵养与塑造。高校的校史资源具有独特的叙事价值、德育价值和工具价值等文化价值,为提升“大思政课”的历史感、针对性和吸引力注入新鲜活力。然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对融入校史... 高校“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依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的涵养与塑造。高校的校史资源具有独特的叙事价值、德育价值和工具价值等文化价值,为提升“大思政课”的历史感、针对性和吸引力注入新鲜活力。然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对融入校史资源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协同合作有待加强、思想观念有待提升,导致与学生十分贴近的校史资源难以发挥思政实效。基于此,需要发挥校史资源独特的文化价值优势,通过融入拓展“大课堂”、协同共享“大平台”、扩充校友“大师资”,助力“大思政课”入脑入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史资源 高校 “大思政课”建设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烨英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0-43,57,共5页
“农匠精神”具有职业能力追求、职业品质追求、职业情怀追求等方面的内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匠精神”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农匠精神”独特的教化价值与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彼此契合,丰富的文化价值与... “农匠精神”具有职业能力追求、职业品质追求、职业情怀追求等方面的内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匠精神”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农匠精神”独特的教化价值与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彼此契合,丰富的文化价值与高校思政课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诉求深度耦合,深刻的时代价值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互相成就。教师可从形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坚定自信自强的文化观、涵育大学生顺应自然法则的发展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四个方面探寻“农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匠精神” 高校思政课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依据、层次意涵及实践理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钊 刘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哲理表达,证成于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接续探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内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哲理表达,证成于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接续探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内在主张。深入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意涵,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社会成员享有精神生活资料、提升精神生活境界、增强精神生活创造能力等低阶个体性意涵,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社会推动精神生活建设背后的提升文明发展层次、涵育时代精神风貌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高阶社会性意涵。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需要把握基础路径,又需要致力高阶追求。既要筑牢基础支撑,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精神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又要涵养实质需求,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创造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既要提升精神境界,以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成员文化自信;又要强化行动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建设依据 层次意涵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涵育的逻辑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辛欣 金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4,共5页
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涵育是以厘清英雄主体为前提基础、以赓续英雄品格为核心内容、以推动英雄精神传承为价值旨归的科学育人体系。面对异质性意识形态的冲击、精神生活现代性境遇的纷扰以及育人链条割裂的挑战,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 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涵育是以厘清英雄主体为前提基础、以赓续英雄品格为核心内容、以推动英雄精神传承为价值旨归的科学育人体系。面对异质性意识形态的冲击、精神生活现代性境遇的纷扰以及育人链条割裂的挑战,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指导地位、推动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建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青年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英雄观 逻辑内涵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理路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安增 陈邦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契合点和矛盾点,弄清楚二者结合应遵循的原则和产生的理论形态,也要立足于实践层面,从主体锻造、方法论选择、表达呈现、现实趋向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践理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小平 张末含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39,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当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选择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故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品德影响。新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遵循人的...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当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选择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故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品德影响。新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把握好叙事的切入点,注重在“增进知”“烘托情”“厚植意”“强化行”上下功夫,借用境、倾注情、叙述事、阐发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 叙事优化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电影的价值向度与实践理路:由《川剧往事》说开
15
作者 张絮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53,共6页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电影题材类型日趋丰富。非遗题材以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主体所关注,创作者通过影像接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于光影流转中展现非遗之美、张扬文化之力。非遗电影的纷...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电影题材类型日趋丰富。非遗题材以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主体所关注,创作者通过影像接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于光影流转中展现非遗之美、张扬文化之力。非遗电影的纷呈而出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将非遗题材融入电影艺术是双赢之举,不仅助力影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且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非遗电影并非是非遗元素的简单植入,而是要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立足非遗的文化内核,坚守非遗保护原则,聚焦生命个体的人生图景,电影《川剧往事》以丰富的叙事层次讲好非遗故事,以时代精神激活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于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相融共生中实现非遗的时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题材电影 《川剧往事》 价值向度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梗阻及实践理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玲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共同富裕、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意蕴。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要... 坚持党建引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共同富裕、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意蕴。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要素和样态三个方面还分别存在着融合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不足的现实困境。因此,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和人才引领力,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文化振兴 价值意蕴 现实梗阻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实践理路与趋势展望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3,156,共11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并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路。中国早期革命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革命的思想引领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并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路。中国早期革命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革命的思想引领意义。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开启了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征程。伴随这一征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与现实目标之间关系的认识愈加清晰。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实践、放眼全球视野,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推动力量予以审视,在辩证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格局和实践效应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域及理论向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独特之处在于历史实践的内在性和总体性意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明确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纵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和世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百年进程 实践理路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任共创语境下医德教育认同的生态维度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云川 李友白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6-938,共3页
信任共创的医德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医德教育的认同可补足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之间的落差。医德教育认同的制定与共识、信任层级与监督层级的关系、医德教育认同与医学里程碑的关系、医德教育认同在临床层面的评估,上... 信任共创的医德教育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医德教育的认同可补足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之间的落差。医德教育认同的制定与共识、信任层级与监督层级的关系、医德教育认同与医学里程碑的关系、医德教育认同在临床层面的评估,上述多个维度形构出了医德教育认同的理论架构到实践应用的当代图景。在兼顾病人安全与工作效率的前提下,透过医德教育认同的建置、执行与评估,能够循序渐进的提升医学人员的素养及责任,也期冀为新时代的医学素养教育提供出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共创 医德教育认同 生态维度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供给: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贤宇 王艺筱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105,共3页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立足科技创新精准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之需视角,从宏观上明确科技创新精准供给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厘清科技创...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立足科技创新精准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之需视角,从宏观上明确科技创新精准供给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从内生机理即微观层面明确了科技创新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乡村生态振兴 内在逻辑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组织模式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世奎 高凌云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0,共7页
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必要环节。总体而言,博士生资格考核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不同院系往往会根据其学科特点及培养定位,择取适宜的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尽管资格考核结果通常会成为分流淘汰的依据,但也有一... 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必要环节。总体而言,博士生资格考核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不同院系往往会根据其学科特点及培养定位,择取适宜的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尽管资格考核结果通常会成为分流淘汰的依据,但也有一些院系并不把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终止博士培养的要件。博士生教育的规模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是推动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博士生资格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反馈、督促、指引,而非淘汰,如引导博士生深入理解学科规范和文化、推进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等。如何立足我国博士生培养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完善长时段、多维度的考察机制,是培养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资格考核 组织模式 实践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