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马克思哲学在具体境域上的开新:实践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
4
1
作者
苗启明
杨学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7-32,共6页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实践
具体境域
人对世界的
实践
关系
实践本源论
人的社会存在
人类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苗启明
马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41,共6页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境域
人类共同体
实践本源论
实践
人类学哲学: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马克思哲学在具体境域上的开新:实践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
4
1
作者
苗启明
杨学军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图书馆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7-32,共6页
文摘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关键词
生产
实践
具体境域
人对世界的
实践
关系
实践本源论
人的社会存在
人类学哲学
Keywords
Practice of production
Specific field
Practical relation of human with the world
Theory of source of social practice
Soci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The philosophy of anthropology
分类号
A8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苗启明
马进
机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41,共6页
文摘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关键词
具体境域
人类共同体
实践本源论
实践
人类学哲学: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
Keywords
Specific field
Human community
Practical 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
Marginal relation and central theorem
分类号
A8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马克思哲学在具体境域上的开新:实践人类学哲学
苗启明
杨学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类学哲学
苗启明
马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