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化·感知·生成: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陈望道美学思想
1
作者 张艺娇 张春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共11页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陈望道初步建构了美的“进化—感知—生成”论,这一“创造—生成”论美学思想雏形成为中国实践论美学在萌芽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进化”论围绕美与时代、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审美意识的...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陈望道初步建构了美的“进化—感知—生成”论,这一“创造—生成”论美学思想雏形成为中国实践论美学在萌芽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进化”论围绕美与时代、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审美意识的进化以及美、艺术的社会功能。美的“感知—生成”论以感知实践和现实审美活动为总体视角,从审美心理出发,在具体、直观的对象与主体审美心境之间建立互动、生成关系,探究美的属性和生成过程。该理论的系统性在同时期中国学者的美学论著中是罕见的。“境界”是陈望道“美的产生”理论的核心范畴,“美的境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象”、“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挥。陈望道实践论美学为“美与人的紧密关联”、“‘审美关系’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消解和超越”、“美的生成性”、“审美的‘多层累’”等实践美学关键论域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望道 进化 感知 生成 美的境界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浅析体认语言学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3,共11页
本文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生成的物质来源、语言的认识基础、语言认识系统的实践性3个方面),剖析了体认语言学基于“体”“认”所建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互动—概念隐喻—隐喻表达”的理论模式。体认... 本文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生成的物质来源、语言的认识基础、语言认识系统的实践性3个方面),剖析了体认语言学基于“体”“认”所建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互动—概念隐喻—隐喻表达”的理论模式。体认语言学是中国本土化的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其进行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理解和阐释,凸显“体”与“认”的互动作用对于推动认知语言学前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体认语言学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当代发展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 体认语言学 实践 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场学:场域指向、重大使命与创新前景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4,共8页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更是致力于自主重构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交往实践观之所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范式,其主要根据是,现实场域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更是致力于自主重构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交往实践观之所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范式,其主要根据是,现实场域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新全球化转换大局的现实场域内在本质趋势的强烈呼唤和鲜明指向;重大使命的出场路径: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观中的逻辑旨归;文明对话与融会创新:融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和出场形态的深度关联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代出场的辩证循环,以自身的独特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逻辑,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 21世纪交往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期线索与基本概况 被引量:6
4
作者 宁梓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7-50,共4页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哲学 基本概况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实践本体论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争的讨论 被引量:5
5
作者 邬焜 董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践具有多维综合统一的活动特性,它能够集中体现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还仅只是从某种特定角度...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践具有多维综合统一的活动特性,它能够集中体现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还仅只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切入的一种特称,它并不能完全包容和覆盖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的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新哲学形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应有之地位的体现。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不能保证其必然具有辩证哲学的性质,它还可能是机械唯物论的,或甚至是庸俗唯物论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有赖于运用辩证法的原则对其进行具体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的哲学仅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我们有必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代表当代时代精神精华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普适性 元理论 哲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时代的哲学旗帜——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于 陈志良 杨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9-87,共9页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的建构由“物质”原则转换到实践原则,哲学功能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实践是哲学发展方向的永恒的校正者,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基础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由下列方面构成的一种新的坐标系统:出发点范畴——实践,坐标轴心——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与前提,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辩证法——以实践辩证法为核心的三级系统,认识——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人类——“自我塑造”的自组织系统,新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形而上学”和开放性的实践建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哲学变革 人类实践活动 反形而上学 实践辩证法 实践本体论 解释世界 旗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福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0-24,共5页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包括关于历史规律的阐述,还包括这些历史规律得以成立的哲学解释原则。马克思把抽象的哲学原则变成具体的历史的解释原则,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终形成,并因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马克思的新唯物主...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包括关于历史规律的阐述,还包括这些历史规律得以成立的哲学解释原则。马克思把抽象的哲学原则变成具体的历史的解释原则,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终形成,并因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上,不仅需要从物质本体论走向实践唯物主义,而且需要进一步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科学 历史观 认识论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当代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殷猛 熊丽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探讨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当代特征不仅是对时代哲学主题的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实践唯物语言观的当代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的统一;语言本体论与实践性的... 探讨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当代特征不仅是对时代哲学主题的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实践唯物语言观的当代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本位观照与外位参照的统一;语言本体论与实践性的统一。这三个特征分别与对人文精神的时代呼唤、交往主体对本位与外位关系的辩证把握,以及诗意地栖息在语言家园的同时开拓家园、耕耘家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语言观 与时俱进 当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实践主观能动主义”——解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玉仙 丛大川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6,共5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主观能动主义 直观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 社会化了的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金美 叶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68,共3页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 逻辑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文化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纲要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黎德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132,共5页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这可以从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对象性存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文化是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相互交汇的过程,文化是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产物,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化,文化是人化和化...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这可以从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对象性存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文化是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相互交汇的过程,文化是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产物,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化,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连续不断的积淀过程,文化价值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中追求和实现等八方面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人化 化人 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耕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7,共6页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杨耕1.“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杨耕1.“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和《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人道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现存世界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若松 黄巧 《湖湘论坛》 2011年第4期31-33,共3页
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在关于自由观问题上均陷入唯心的泥坑,"把自我解放的特定的历史行动变成为‘自由’的抽象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实践上的自由,是历史的、... 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在关于自由观问题上均陷入唯心的泥坑,"把自我解放的特定的历史行动变成为‘自由’的抽象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实践上的自由,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由,具有阶级性,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与解放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取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自由 历史性 阶级性 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实践唯物主义”再辩护--兼论它同三种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剑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共9页
2010年以来,《哲学研究》发表多篇文章,批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的学术主张。这些文章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跟一些中国学者"删除唯物主义后缀"而自立... 2010年以来,《哲学研究》发表多篇文章,批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的学术主张。这些文章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跟一些中国学者"删除唯物主义后缀"而自立的"实践人道主义"等学说混在一起,然后用"自我循环"、"交互解释"等判词来断言必须"扬弃"实践唯物主义。他们又把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实践"解释原则硬性冠以"历史"解释原则的称谓,从而论证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名称,同时贬斥本来与之同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要求后者向前者"还原"、"回归"、"提升",将其话语统统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范式下。笔者不同意上述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以"实践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硬核、"实践"解释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为哲学立足点,再次论证并肯定:在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哲学的诸多名称中,"实践唯物主义"是最能说明马克思哲学真正实质的名称。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或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条件是:其理论硬核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实践论。在这个意义上,同"实践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或者扬弃"实践唯物主义"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论硬核 实践解释原则 三种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对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仰海峰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2-35,共4页
1 在目前国内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有的则认为是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还有的学者只承认实践唯物主义,反对实践本... 1 在目前国内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有的则认为是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还有的学者只承认实践唯物主义,反对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虽说意见纷纭,但在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实践作为马克恩哲学的成熟范畴,并以此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鉴于如何理解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作用,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结合马克恩哲学思想转变历程进行认真的探讨,我认为,不可夸大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它只是马克恩实现哲学研究视野转换的过渡性逻辑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是通过实践范畴,使哲学研究视野真正实现了从抽象的哲学逻辑领域到具体的社会历史领域的转变,在对社会历史的具体分析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变革 费尔巴哈 实践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逻辑范畴 过渡性 唯物史观 黑格尔 实践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内的“实事求是”——兼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士发 宋雅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0,77,共6页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唯物论的概念,它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优秀学术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论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固有规律以得到对真理...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唯物论的概念,它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优秀学术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论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固有规律以得到对真理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它不仅是一种认识原则,也是一种实践方法论。践行这一思想和方法,就要从全面、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将其当做人类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避免主观倾向的干扰,既重视实际,又不轻视科学的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体现在学理上就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矛盾问题。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发展变化,正确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实际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 理论 实践 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视野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启杰 宋天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6,共4页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可是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独断论的哲学本体论还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都陷入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困境。如何使哲学回归...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可是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独断论的哲学本体论还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都陷入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困境。如何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被公认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其中以现代西方语言学转向为根本标志。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生存共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都在寻找哲学生活化道路的可能性。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但其哲学观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据从现实社会本身出发这一主旨,并由此展开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域。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这一理论的探讨,在比较中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旨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诠释 实践唯物主义 现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杰荣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8,共8页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唯物主义 精神观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福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40,48,共7页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要想就这种哲学观点的失误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对象 本体论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的辩证法 认识论哲学 统一性 总体性 唯物 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国外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理论主干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文对国外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主干进行了清理,这一主干包括了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葛兰西、青年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柯尔施、施密特,南斯拉夫“实践派”及捷克的科西克等人的实践哲学思想。中期的本世纪60年代... 本文对国外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主干进行了清理,这一主干包括了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葛兰西、青年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柯尔施、施密特,南斯拉夫“实践派”及捷克的科西克等人的实践哲学思想。中期的本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如东德的柯辛“一体化教科书”和赛迪尔的“实践中心论”思想。最后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的芝田进午、岩崎允胤等人的新体系及广松涉的实践“关系本体论”。本文作者力图通过总括性地梳理,为我们勾勒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一系的沿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广松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 认识论 当代国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