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5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实质平等理念的立法表达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建伟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5,共1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规划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促进型立法的产物。作为促进类企业立法的“总则性”“统领性”立法文件,市场主体平等原则不仅是其促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规划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促进型立法的产物。作为促进类企业立法的“总则性”“统领性”立法文件,市场主体平等原则不仅是其促进性功能的逻辑起点,更是确保该法律功能落实的关键。现代企业家精神缺失的价值失范与无法消解的所有制壁垒,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也是立法须直面的前置性问题。相对应的,一方面,立法应击破形式平等面向而走向实质平等之路,并以实质平等为制度设计理念,通过政策及资源的倾斜,使民营经济在市场中取得与国有经济相当的竞争地位与发展权利;另一方面,通过资源的倾斜性供给和利导性的激励机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赋能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 实质平等 促进法 立法规范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茶文化认识论重构推动茶贸易实质正义探究——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旭龙 董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 茶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范式转化,价值观重塑过程。以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西式制茶范式,采用科学实证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普遍适用的理性贸易规则,在茶贸易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直觉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中华传统制茶范式,则普遍采用感性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以及义利兼顾的贸易规则,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步丧失了话语权与主导权。通过比较西方直观的物质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以及中华心性之学直觉主义认识论,阐述三者之间的差异如何体现在茶文化层面、贸易正义层面,追求“茶利普惠,共同发展”的茶生态正义,无疑是茶贸易实质正义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以“第二个结合”来推动茶文化认识论重构,实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中华传统“义利观”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认识论 茶贸易 实质正义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申实质真实发现主义
3
作者 张建伟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43,共17页
实质真实发现主义重在探知案件的真相,与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奉行的客观真实原则存在共性。对于人之认识事实真相的理性能力的信心,构成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认识论基础,这种对司法机关的功能设定,也连接着不枉不纵等司法理想。能否发现... 实质真实发现主义重在探知案件的真相,与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奉行的客观真实原则存在共性。对于人之认识事实真相的理性能力的信心,构成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认识论基础,这种对司法机关的功能设定,也连接着不枉不纵等司法理想。能否发现实质真实以及是否坚持不枉不纵等司法工作要求,决定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生命力。实质真实发现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模式,应当本着不同诉讼阶段和环节的特点来加以设定。甄别和保护无辜,虽然是所有诉讼阶段都承担的任务,但就工作的侧重点来说,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体现在侦查阶段(以及监察机关调查阶段),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主要体现在审查起诉和审判这两个阶段以及审查批准逮捕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实质真实 形式真实 理性能力 不枉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大模型价值对齐机制
4
作者 程聪 陈佳晨 严璐璐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大模型价值对齐是关涉企业乃至社会在采用大模型技术进行安全协作的全球性议题。如何实现大模型行为与决策者的价值意图及社会规范系统保持一致,成为确保大模型应用安全性和信任度的核心问题。首先,本文引入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形式理性... 大模型价值对齐是关涉企业乃至社会在采用大模型技术进行安全协作的全球性议题。如何实现大模型行为与决策者的价值意图及社会规范系统保持一致,成为确保大模型应用安全性和信任度的核心问题。首先,本文引入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两个重要哲学概念,探讨大模型价值对齐机制。研究发现,大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存在四种价值对齐状态:“高形式理性-低实质理性”的技术偏移、“高实质理性-低形式理性”的价值优先、“低形式理性-低实质理性”的对齐失效及“高形式理性-高实质理性”的动态对齐。其次,甄别了透明性、清晰性和社会性三种价值对齐的分析标准。最后,构建了大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价值对齐实现路径,包括“技术偏移→动态对齐”的认知能力具身性路径、“价值优先→动态对齐”技术意向性的清晰化路径,以及“对齐失效→动态对齐”意义建构路径。研究成果为大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价值对齐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技术 价值对齐 形式理性 实质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质平等内涵的应然扩展
5
作者 易小明 何礼广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3,共10页
传统的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对应,其实是结果补偿性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相对应,在这种不完整的对应结构中,结果平等的内涵范围过窄,无法与形式平等的全面要求相称。因此,实质平等的内涵必须扩展,它至少要纳入条件平等的内容,才能大致与... 传统的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对应,其实是结果补偿性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相对应,在这种不完整的对应结构中,结果平等的内涵范围过窄,无法与形式平等的全面要求相称。因此,实质平等的内涵必须扩展,它至少要纳入条件平等的内容,才能大致与形式平等相抗衡。条件平等一旦纳入实质平等,它就与结果平等共同构成实质平等的两个不同面向,此二者的动态平衡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平等 形式平等 条件平等 结果平等 社会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主义宪法观视角下的检察权结构关系新论
6
作者 赵丹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9,共14页
面对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能的扩展,不少学者对不同检察权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以回应实践需求。大多数学者持形式主义宪法观的理念,从我国《宪法》第134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定性出发,认为所有检察... 面对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能的扩展,不少学者对不同检察权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以回应实践需求。大多数学者持形式主义宪法观的理念,从我国《宪法》第134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定性出发,认为所有检察权均以法律监督职能为核心。这种理解局限于宪法文本,对中国检察制度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实际观照不足,存在逻辑缺漏,还会导致“法律监督”内涵的不当泛化,并不利于各项检察权的依法有效行使。实质主义宪法观视角下的检察权结构关系论认为,“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国家机关定性不能决定检察权的属性或主要功能,不同种类的检察权之间地位平等,非法律监督性质的检察权之行使尽管会产生权力监督的客观效果,但有其自身独立的功能与价值。检察权子权力之间的内部分工以及检察权与其他国家权力关系的理顺均应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而非法律监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权 形式宪法 实质宪法 功能适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商业秘密的刑法实质认定——以企业数据类商业秘密为视角
7
作者 王文华 姚津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
数字时代,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与企业数据的商业秘密保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决心,但也使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界限不清的痼疾进一步显露,需要刑法在适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限缩。现有研究多聚... 数字时代,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与企业数据的商业秘密保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的决心,但也使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界限不清的痼疾进一步显露,需要刑法在适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限缩。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对行为、结果等构成要件要素的限缩,忽视了作为对象要素的商业秘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导致实践中刑法规制更多地只能以罪量标准进行界分。刑法加强对商业秘密的实质认定,有助于明确侵犯商业秘密刑法与前置法规制之间“质”的差异。以企业数据这一数字时代的新型商业秘密为视角,刑法需要坚持动态思维,以其具有合法性、不存在权属争议为前提,认定其“三性”时,仍须强调其实质创造性、更关注基于竞争优势的商业价值、避免将可控性误认为保密措施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商业秘密罪 企业数据 竞争优势 实质性创造 商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实质判断规则
8
作者 杨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8,238,共15页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判断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根源于违法所得判断规则对实质根据考虑的不足。这种不足具体地表现为对实质根据分析的忽视和错位两种现象。对此,应当通过区分刑法上违法所得的实质类型,...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刑法上违法所得客观范围的判断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根源于违法所得判断规则对实质根据考虑的不足。这种不足具体地表现为对实质根据分析的忽视和错位两种现象。对此,应当通过区分刑法上违法所得的实质类型,逐一讨论刑罚准据违法所得和非刑罚处置对象违法所得的实质判断规则。其中,前者应当以“能表征法益侵害”和“可归属于构成要件行为”为基本规定,进而将合法行为收益、犯罪成本、犯罪工具、他罪行为所得、犯罪人偶然所得、犯罪事后所得等排除在违法所得客观范围之外。后者则应当以“法益侵害因果流程产生的法所不容忍的收益”为基本规定。基于此,应当将犯罪的直接所得及其等价转换视为违法所得,同时,根据犯罪所得的使用方式来判断其价值增量是否属于违法所得。其中,犯罪所得被用于放贷、金融投机、购买劳动力而获得的价值增量以及犯罪所得身份、资格所得的价值增量应该被视为违法所得。由此,犯罪所得的利息、股市和房产投资获利、洗钱所得、雇佣工人所得、买官所获工资等均可被认定为违法所得,犯罪人通过正常劳动创造的收益则应被排除在外。当然,犯罪人在追求犯罪所得增量时投入显著合法劳动的,没收违法所得时可以按照其所处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或者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得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部分予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所得 实质判断 犯罪所得衍生收益 资本增殖 劳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伴脂肪瘤样分化影像学表现一例
9
作者 李姝影 牛丰南 +2 位作者 周佳南 张鑫 张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131,共4页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过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563-02。患者男,37岁,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为主,间断发作,偶有恶心,无呕吐,有一过性晕倒在地,无视物糊、言语不清、肢体运动障碍、四肢抽搐等,于2024年2月来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头颅CT平扫检查示右侧颞叶囊实性占位,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 脂肪瘤样分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实质创新相结合:法治宣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传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实现全民守法、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保障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与创新引领作用。自1985年开始,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实施了近40年,陆续开展了8个五年普法规划,... 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实现全民守法、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保障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与创新引领作用。自1985年开始,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实施了近40年,陆续开展了8个五年普法规划,在推进实践工作的内容、形式、主体、机制等多个“形式创新”层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大幅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和水平。然而在更为抽象与深层的基础理论层面,围绕普法工作的本质属性、原则理念以及客观规律等问题,实践理论工作的“实质创新”仍然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普法主体与学法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为持续有效地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未来应坚持“形式创新”与“实质创新”相结合,在稳步推进“形式创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在基础理论层面的“实质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宣传教育 主体能动性 形式创新 实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来源、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子婧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崭新演绎,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其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与把握历史大势相统一的... 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崭新演绎,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其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与把握历史大势相统一的历史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历史自信、坚持理论武装与践行初心使命相统一的历史担当。在深刻领悟、科学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来源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指向,以历史主动精神捍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理论来源 精神实质 实践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比格犬实质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
12
作者 矫林燕 李方正 +1 位作者 范修成 黄玉风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新生比格犬五种实质器官(肝、肾、肺、脾与胸腺)的组织结构。采集新生比格犬的各实质器官样品,常规石蜡制片,进行H&E染色与Masson三色染色,并观察。结果表明,新生比格犬肝小叶无明显分界,中央静脉与门管区明显,肝细... 本实验旨在研究新生比格犬五种实质器官(肝、肾、肺、脾与胸腺)的组织结构。采集新生比格犬的各实质器官样品,常规石蜡制片,进行H&E染色与Masson三色染色,并观察。结果表明,新生比格犬肝小叶无明显分界,中央静脉与门管区明显,肝细胞索不规则,门管区较小。肾脏皮、髓质易于区分,髓放线与皮质迷路明显,可见从皮质浅层向深层逐渐发育的各阶段的肾小体。肺内可见小支气管至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各级结构基本发育完善,但肺泡还处于进一步发育中。脾脏白髓仅观察到中央动脉及较薄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无脾小结形成;红髓内脾索脾窦不易区分,边缘区尚未清晰界定。胸腺小叶及其皮髓质分界明显,髓质内有胸腺小体。综上所述:新生比格犬肺脏、肝脏与脾脏处于进一步的发育中,肾脏还处于一定的组织发生过程中,而胸腺已基本发育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比格犬 实质器官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标准适用之完善——以效益视角下的比例原则适用为中心
13
作者 宗正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32条提出将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财产成本过高、单独审理严重损害债权人清偿利益作为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适用情形。但囿于第32条规定的模糊性,实践中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规则标准的适用存在... 《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32条提出将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财产成本过高、单独审理严重损害债权人清偿利益作为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适用情形。但囿于第32条规定的模糊性,实践中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规则标准的适用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重构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适用标准,解决裁判实践中关联企业实质合并标准适用的困境。通过对规定的重新阐释,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的形式标准应当存在“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财产成本过高”以及“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财产将严重损害债权人清偿利益”两种适用情形。立足于效益价值,在破产审判实践中引入比例原则作为实质合并制度适用的审查依据,采用效果均衡性审查模式构建实质合并适用的审查标准,对关联企业实质合并制度的有效适用具有显著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企业 实质合并 效益价值 比例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法典化背景下刑事特别程序体系的完善
14
作者 严林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刑事特别程序的发展脉络较为简明,存在概念不清导致刑事特别程序准入标准非体系化、程序不当导致刑事特别程序权利保障非体系化、定位不明导致刑事特别程序规则设定非体系化、设计粗放导致刑事特别程序适用空间非体系化的不足。本轮《... 刑事特别程序的发展脉络较为简明,存在概念不清导致刑事特别程序准入标准非体系化、程序不当导致刑事特别程序权利保障非体系化、定位不明导致刑事特别程序规则设定非体系化、设计粗放导致刑事特别程序适用空间非体系化的不足。本轮《刑事诉讼法》以实质法典化为目标,要求刑事特别程序规范应当实现统一性、系统性、完备性。应当依据诉讼构造变动设定刑事特别程序的准入标准,并从完善诉讼化的权利干预审查体系、动态调整新增与退出、协同修改总则与分则、系统整合法律与法规等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程序 例外 多元化 诉讼构造变动 实质法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金投入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创新了吗?——基于专利与资金来源的分类视角
15
作者 罗利华 王玥 潘涌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71,共9页
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创新能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南京市407家新型研发机构投入产出数据,实证检验不同渠道资金投入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内部资金、政府资金、市场资金投入均对... 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创新能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南京市407家新型研发机构投入产出数据,实证检验不同渠道资金投入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内部资金、政府资金、市场资金投入均对机构实质性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金有效利用、提振投资者信心、获取外部资源分别是机构内部、政府及市场资金投入促进实质性创新的原因;③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一种外部资金(政府或市场)投入时,机构内部资金会与其配合协调,这是促进实质性创新的最优组合式资金投入策略;多渠道外部资金组合投入时,反而表现出对实质性创新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 实质性创新 资金投入 创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派生品种法律问题研究
16
作者 杨东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9,共9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原始品种权所有人与派...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原始品种权所有人与派生品种所有权人的利益分享机制,体现对原始育种者智力成果的尊重,加强对原始育种者权利保护,从而激励原始创新。本文通过对该项制度历史沿革、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域外在实施该制度中对原始育种者权利保护范围、证明方法、认定主体以及举证责任规则的考察,就我国落实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从认定主体、建立品种名录制度、健全鉴定方法、明确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派生品种 级联原则 品种目录制度 分子鉴定 鉴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规制路径
17
作者 袁昊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4期63-67,共5页
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创制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应对装饰、模仿育种问题的“利剑”。在实质性派生品种的判定上,应当依据基因证据优先原则,区分大田作物和经济类作物分别制定构成实质性派生品种的标准,并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强制... 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创制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应对装饰、模仿育种问题的“利剑”。在实质性派生品种的判定上,应当依据基因证据优先原则,区分大田作物和经济类作物分别制定构成实质性派生品种的标准,并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强制许可制度。在认定程序上,应舍弃“发现—举证—追责”的被动救济模式,实施由植物新品种认定机构主导的前置审查模式。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权利人的具体权利限制,应重点考察其有无商业利用行为,且在链式派生中只有原始品种权利人享有商业利用行为的同意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派生品种 判定标准 认定程序 权利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部召开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施座谈会 推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再迈出关键一步
18
《中国种业》 2025年第5期190-190,共1页
4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施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种子法有关要求,推动实质性派生品种(以下简称EDV)制度早落地早见效,激发育种原始创新活力。农业农村部党... 4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施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种子法有关要求,推动实质性派生品种(以下简称EDV)制度早落地早见效,激发育种原始创新活力。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出席会议并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性派生品种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内涵实质、理论基础、构成要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琳 何奇彦 夏光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5,共6页
研究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实质内涵、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对于加快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组织效能理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是指职业学校获取资源实现系统目标,达到政府、职... 研究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实质内涵、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对于加快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组织效能理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是指职业学校获取资源实现系统目标,达到政府、职业院校、学生、社会等多主体利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指向呈现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具有较好的政策基础与实践推进。聚焦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紧扣《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具体要求,目前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要素框架由二个维度和十个要素内容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关键办学能力 内涵实质 理论基础 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目标下的企业创新行为:实质还是策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磊 叶成英 汤学良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创新对于促进企业减污降碳、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别于已有研究侧重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的微观数据,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 创新对于促进企业减污降碳、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别于已有研究侧重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的微观数据,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其影响源于诱发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但无法激励企业实质性创新行为。在经过一系列识别检验、稳健性检验、不同的估计方法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对非国有企业、污染行业企业的策略性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传递效应模型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扶持下,企业为寻求政府补贴而进行策略性创新。研究结论对于探索“双碳”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策略性创新 实质性创新 政府补贴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