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形式与实质之间的教育伦理生活——论承认伦理学对教育排斥的解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4,102,共8页
教育生活中普遍化的排斥使被排斥者遭受歧视、羞辱和孤独等痛苦体验的同时,也使教育生活丧失了自身的道德属性。教育排斥不仅破坏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规范,同时也使教育生活远离好生活的实质性目标。在解构排斥型的教育伦理生活的道... 教育生活中普遍化的排斥使被排斥者遭受歧视、羞辱和孤独等痛苦体验的同时,也使教育生活丧失了自身的道德属性。教育排斥不仅破坏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规范,同时也使教育生活远离好生活的实质性目标。在解构排斥型的教育伦理生活的道路上,形式伦理学企图通过规范重建来恢复教育伦理秩序;而实质伦理学则通过对善的生活目的的追求重构教育伦理生活。然而,教育伦理生活既要求形式性的伦理规范,但也需要实质性的生活目标的引导。承认伦理学作为教育排斥的解构方案,介于形式伦理和实质伦理之间,它在权利与善、先验与经验、同一与差异之间寻求平衡,兼顾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要求和实质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排斥 教育伦理生活 形式伦理 实质伦理 承认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儒家孝道及其伦理实质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小燕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0期76-82,共7页
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性的源流。历经两千多年,《论语》论述的儒家孝道,依然是现代孝道生活的主流。其中蕴含的最为稳定和核心的儒家孝道的... 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性的源流。历经两千多年,《论语》论述的儒家孝道,依然是现代孝道生活的主流。其中蕴含的最为稳定和核心的儒家孝道的伦理本质包括四个方面:儒家孝道的善端来源、儒家孝道的回报理论、儒家孝道中敬的主线、儒家孝道中礼的展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孝道 伦理实质 传统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15
3
作者 邱仁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0-33,37,共5页
在生命伦理学领域 ,基本的标准或价值就是基本的伦理原则 ,由此构成我们评价在有关领域 (包括脑死亡 )伦理问题上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的伦理框架 ,这些基本伦理原则就是 :无伤、有利、尊重和公正。脑死亡的实质伦理问题在于脑死首先... 在生命伦理学领域 ,基本的标准或价值就是基本的伦理原则 ,由此构成我们评价在有关领域 (包括脑死亡 )伦理问题上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的伦理框架 ,这些基本伦理原则就是 :无伤、有利、尊重和公正。脑死亡的实质伦理问题在于脑死首先是个科学、医学问题 ,即脑死是不是就是人死 ,伦理问题则是人们应不应该接受脑死概念和为什么要放弃死亡的传统心脏概念。脑死亡的程序伦理问题在于落实脑死概念时 ,如何制订相应的程序来促进有关各方的利益 ,防止被人利用来伤害人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实质伦理 程序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析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两类伦理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庆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3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生殖细胞 基因治疗 实质伦理问题 程序伦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64
5
作者 邱仁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共7页
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归纳总结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着重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提出应对基因编辑研发技术采取积极、审慎的基本方针,在证据和审查机制基础上,分阶段开展相关工作;... 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归纳总结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着重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提出应对基因编辑研发技术采取积极、审慎的基本方针,在证据和审查机制基础上,分阶段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将基础研究和前临床研究置于优先地位;应该允许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体细胞的基因治疗,目前应禁止将该技术用于生殖系细胞的治疗,不考虑用于基因增强,对非人生物的基因修饰也必须有所规范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基因修饰 增强 实施性研究 实质伦理问题 程序性伦理问题 风险-受益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伦理学说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达淮 贾正宇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53-60,共8页
马克思的伦理学说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解放的实质性伦理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方法,因而得以摆脱西方伦理学的形式论证方式。随着马克思逐渐沉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质性伦理学被进一步丰富,转变为经济——... 马克思的伦理学说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解放的实质性伦理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方法,因而得以摆脱西方伦理学的形式论证方式。随着马克思逐渐沉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质性伦理学被进一步丰富,转变为经济——道德式伦理学。马克思将道德批判建立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即经济社会的道德批判,以物质经济与道德双重结构建立马克思所特有的伦理学。并且以无产阶级作为支点撬动物质现实,在否定资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经济——道德式伦理学的完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言说主要是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呈现的,正面性言说仅是蓝图式概括,实际上以一种基于实践的想象方式呈现,最终也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共产主义道德范畴,诸如时间、自由人联合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质伦理 经济社会的道德批判 共产主义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施密特的具体秩序思维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施密特将法分解为规范、决断和具体秩序三个基本要素,具体秩序是规范生成与适用的背景,是决断的制度性条件,因而是法的最终概念。具体秩序生成于社会内部,其形式载体是制度,实质内涵则为正常情形下的整体状态,包含功能主义秩序和伦理实... 施密特将法分解为规范、决断和具体秩序三个基本要素,具体秩序是规范生成与适用的背景,是决断的制度性条件,因而是法的最终概念。具体秩序生成于社会内部,其形式载体是制度,实质内涵则为正常情形下的整体状态,包含功能主义秩序和伦理实质两部分。具体秩序思维可以通过概括条款得以贯彻,实现对形式主义的扬弃,但这引发了法律不确定性问题。施密特主张通过"共识性"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但却为纳粹意识形态介入法律提供了通道。尽管如此,施密特的法理论在深化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上的智识努力仍是值得肯定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法"的多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秩序 制度 伦理实质 概括条款 法律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